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研究初探——以山东商务职业学院为例
- 来源: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大学生,创业,教育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5-06-11 10:09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高职类院校普遍存在的三点问题:创新文化相对缺乏,对创新创业工作积极性不高;学生创业意识有待提高,创新创业能力和积极性相差很大;创业机制评价不高,创新创业教育落后;以山东商务职业学院为例,对创新创业教育提出系列的解决思路,要全方位、分层次、立体化的开展创新创业教育。
关键词:高职院校 创新创业教育
大学生创业得到全社会的广泛重视,陆续出台了相关扶持政策。对于职业院校学生来讲创新创业有着特殊的优势。根据麦可思的调查数据分析,高职院校毕业生投入创业的积极性高于普通高校,心态更平稳,服务行业接受度更高,但因他们在校期间创新创业教育不够,人才贫乏。目前国家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并大力提倡“大众创业 万众创新”,为此,职业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无疑应该成为研究的重点,本文将结合高职院校实例,对创新创业教育进行初步研究。
一、存在问题
(一)高职院校创新文化相对缺乏,对创新创业工作积极性不高。开展此项工作存在单一化、片面化、表面化。
(二)学生创业意识有待提高,创新创业能力、积极性以及个体相差很大,在复杂学情的现实下,未进行分层次教育,不能因材施教。
(三)创业机制评价不高,创新创业教育落后
目前创新创业教育基本上附属于就业指导课,主要出发点是解决当前的就业问题,对创新创业的精神树立,运作程序,怎样获得政策优惠条件,怎样获得资金来源等关键问题缺少指导,更缺乏对创新创业素质的系统教育和培养。数据显示,80%以上的学生认为创业教育是有必要的,但95%的学生对学校目前自主创业教育给出的评价是一般或不好,认为高校没有开设创业教育课程或者开设效果不理想。
二、解决思路
(一)全方位
创新创业教育是一个庞大的系统,需要建立良好的教育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学院环境、课内环境、课外环境,组成教育生态,形成良性循环。
1.社会环境,目前是国内最重视创新创业的时代,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大好机会。例如国家已经确定支持发展“众创空间”的政策措施,为创业创新搭建新平台。要充分利用好大环境在育人工作中的积极作用,会事半功倍。
2.学院环境是指院校行政及政策是否表现出重点支持,并作出实际有效的行动,为创新创业教育及师生实践提供相关硬件、软件支持。
以山东商务职业学院为例,行政及政策大力支持,学院成立了以党政主管领导挂帅,分管副院长直接负责的领导小组,定期召开全院专题研讨会,形成高度重视,全员参与的良好氛围,制定创新创业奖励制度,大力表彰创业人员。积极孵化项目,建设创业广场、创业街、创业角、素质拓展中心、爱心超市,为创业社团提供校内办公场所,争取当地政府大学生创业园的支持;为师生创新创业提供启动资金、活动经费,开展各类创新创业大赛。鼓励教师进行教学模式改革,教材改革。
3.课内环境是指课程教师或创业导师通过积极参与教学改革,包括“大众创业 万众创新”的观念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教材改革、考核模式改革,着力提高培训水平,紧跟时代发展并利用最新的网络开放平台。
课内环境重在创新创业意识培养,例如学习日本民族的“匠人精神”,国际流行的“创客精神”等文化,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其中,重点树立创新创业意识,法制意识,服务意识,职业意识,公民道德意识。铸造基础能力,包括创业基础知识部分,自我综合素质提升部分。前者包括创业项目策划的书写,创业政策,创业者基本能力要求等,后者包括提高人际交往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心理抗压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自我认知能力,自我学习提升能力等,通过互动游戏和素质拓展训练的形式灵活开展。
4.课外环境是指学生课外实践锻炼机会及平台。
在院校、系部不同层次开展创业导师、创业成功人士讲座——协会社团实战,导师跟进指导——开展各类创新创业大赛,学生积极参与——种子选手导师培养,优秀项目孵化——创新创业案例分享。
(二)分层次
1.组织分层次。院校层次:成立领导小组,制定学院政策,提供必需的软硬件支持。结合新形势新要求,举办专题研讨会,根据职业教育特点、院校特色,开展大赛等全院性创新创业活动。系部层次:根据专业特点,举办相关讲座,创意大赛,充分发挥专业优势。例如食品工程系结合烘焙课程教学改革,进行糕点义卖,循环经营;经管系开展物流速递业务、电子商务等,各专业都有创新创业活动。社团协会层次:大学生青春创业社,创客之家,特点是灵活、机动、有活力、接地气。
2.目标分层次。分析高职大学生的创业意愿,创业教育总目标可以分解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引领学生树立创业意识,学习创业者坚忍不拔的创业精神,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成为高素质的职场人,提高就业竞争力。第二层次是引导对创业感兴趣的学生,学习创业流程,训练和提升相关技能,通过创业大赛等形式选拔优秀的创业项目,提供种子孵化条件。为未来的自主创业积累有益的经验。第三层次是积极联系政府管理的创新创业基地,对接校园孵化的成熟项目,搭建校企合作平台,积累良好的社会人脉,指导申请各类创业资金,培养学生变成老板。既完成了“创新创业精神培养→创业技能训练→创业能力培育”的创业素质进阶过程,实现校园创业与进入社会创业相衔接;又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大学生创业三大难题“经验、资金、社会人脉”。
3.导师分层次。努力构建多元化、“双师型”创业教育师资体系,既根据专业领域分工,又相互交叉合作,包括以下五个层次:
教师为校内专任或兼任,积极鼓励教师自已创业或带动学生创业,积累创业实践经验,发挥引领和示范作用;整合优化社会资源,创业成功行业人士、创新创业同学校友、创业导师(有创业项目及实践活动的专业教师)、政府等专家人士(大学生创业园,科技孵化中心,政策指导办等专家);学生创业协会社团等组织的指导教师;创新创业大赛项目跟踪导师;创业实践活动及项目孵化实战指导教师。
4.教育对象分层次
有句话叫“人各有志”, 因此,应该根据创新创业的意愿、能力不同,分层次培养,因材施教。普及层次:相等于必修课,内容要求大众化、普及化、易操作化;进阶层次:相等于加选修课,可以采用大赛,社团、创客群等形式,要点是兴趣化、实践化、鼓励化;种子层次:相等于深造,一般是选拔出来的选手,有好项目的学生,重点是精英化、项目化、具体化。
(三)立体化
1.理论实践结合。以学生为中心的创业实践体系就是引导学生把知识应用到实践活动中。理论实践结合得好,互相反馈,这样课堂才生动,实践才科学规范。组织各种形式的创新创业大赛,学生以理论知识为基础,亲身体验创新创业活动,也可以把参赛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带到理论学习中。
2.课内课外结合。课内以心动为主,课外以行动为主。但十次心动不如一次行动。 课内外结合,有利于互相讨论、激发兴趣、加强自我认知。大学生创业社、创新创业指导中心等形式将课内课外教学融合为一体。
3.校内校外结合。建立校内创业实践平台,开展校内创业实践活动,同时拓宽与行业企业的合作渠道和模式, 加强产学研合作的深度和广度, 与社会创新创业基地对接,利用社会天使投资、“创客” 等投融资方式,提升学生的创业实践能力和创业成功率。例如,专业老师带领学生直接参与企业产品研发,学生既锻炼了实践能力,又增加了学生和企业相互了解的机会,降低企业人力选拔成本,提高了学生就业率。
4.模拟实战结合。利用项目策划书的设计、头脑风暴、同学之间演练进行模拟,纠正实战即摆摊的狭隘认识,应该扩展思路,满足新兴市场需要的合理合法的活动都可以认为是创新创业的实践。例如,会计系成立现代商务实战中心,“把企业搬进校园”,全方位模拟企业管理实践,构筑了虚拟商业社会环境。
5.传统现代结合。主要是针对目前虚拟经济,网络电商的迅猛发展,传统的实体经营要充分利用网络的便捷,高效,例如开展“励志青春 赢在商院”网络营销大赛,报名踊跃;还有学生开设“大学省钱网”线下体验店,还可以网上下单,送货上门。学生也可以利用新兴的“创客空间”等学习传统创新创业的技巧。
6.基础进阶结合。教材改革变化,分成基础部分和素质提升部分,通过普及性的基本能力培养、创新创业基础知识的学习,树立创新创业的意识,通过专业知识的利用、素质拓展等进阶教程培养潜力。
7.盈利公益结合。开展公益创业教育,是探索创业教育的新途径。公益创业的“公益”有利于培养学生积极的人格,“创业”中的创新精神有利于自尊的升华,市场导向性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更有利于实现“立德树人”的培养任务。鼓励学生关注社会公共利益,探索具有一定公益性的创业项目,为学生提供公益志愿活动机会,激发学生心底的善良和社会责任感。我们坚持开展几年的“爱心超市”,即是学校专为困难生提供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受益的非营利性创业活动,即属于典型的公益创业。
参考文献:
[1]薛明扬.大学与创业教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2]唐亚阳.公益创业学概论[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9:1-3.
[3]张爱娜.山东省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现状的调查与思考[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4(2)
文/徐海芝 樊镇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