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数学基本思想的获得

  摘要:数学的基本思想主要包括以下的三个:一个是数学抽象的思想,一个是数学推理的思想,一个是数学建模的思想。在基本思想下面还会派生出很多的思想,例如:像数学抽象的思想能产生出分类的思想、集合的思想、数形结合的思想、对称的思想等等。小学阶段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启蒙时期,在这一阶段给学生渗透研究数学的基本思想和方法尤为重要。《课标》在《大纲》的基础上增加了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也就是要求孩子们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除了掌握必要的知识和技能之外,还能感悟其中的数学基本思想,积累数学思维活动和实践活动的经验,这是《标准》提出的很重要的目的。我们一线教师如何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实现这一点呢?

  关键词:思想 数学思想 课堂教学

  一、在情境的创设中获得数学思想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学中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这样在教师恰当的引导下,学生就会乐于参与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在活动的过程中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而且基本的数学思想的获得与学习也相应就跟上了。

  例如我在教学《圆柱的认识》时,课始我出示的不是形如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的教具,而是是形如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的生活实物,如酒盒子、麻糖盒、化妆品盒、魔方、茶叶盒等,让学生说出它们的名称,并说说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结合实物观察演示说明)。学生的注意力立刻被生活中这些熟知的事物所吸引,用已有的数学知识去看待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学生倍感数学的情趣,一个个不但会说,而且乐于上台演示述说,以展现自我,课堂气氛非常活跃。这样创设导入情境,其一让学生能初步意识到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相连,我们应学会在生活中捕捉数学做数学,在数学活动中学会用数学眼光去看待生活。其二让学生将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的方法(从“点”、“线”、“面”三方面入手)迁移到对圆柱特征的认识活动中来。当教师出示圆柱实物时,学生在能识其物时思维便会延伸到去探究认识圆柱的特征。因为有了前面的铺垫迁移,学生就能主动地开展观察、操作、交流等有效的自主探究学习活动。

  二、在实际的操作中获得数学思想

  在数学课堂进行动手操作的活动,既可以开发利用右脑,促进左、右脑的协调发展,又能让学生智力的内部认识活动从形象到表象再到抽象,促使认识的内化,促进认知结构的形成和学习技能的提高,从而达到智慧的生长和创造力的凸现。

  例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我先用现实生活中属于圆形的物体举例,使学生认识了圆与其它平面图形的不同之处,至于怎样画圆,我不用作示范,就让学生自己想方设法大胆尝试。“你们会画出标准的圆形吗?看谁的方法最好最多?”这样,学生的好奇心、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了,人人动手、动脑,大胆探索,很快,大部分学生都知道并学会用圆规及借助圆形物体(如墨水瓶、茶杯盖、硬币等)画圆的方法。这时候,我表扬他们主动参与、积极探索,然后问:“如果要建一个圆形大花坛或者大水池,能用圆规画出来吗?”这样,进一步激励了学生兴趣,他们又争先恐后地投入动手探究。通过操作实验,终于又发现了用标杆和绳子可以画较大的圆。这样进行教学,既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又自始至终使学生兴趣高涨,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多种感官同时参与,师生乐在其中,对完成教学目标任务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动手操作夫人过程中,可以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归纳、类比、猜测、交流等活动,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从而进一步发展其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三、在问题的探究中获得数学思想

  数学知识有很强的连贯性,每一个概念、性质、公式往往是在相应的原有知识的基础上生成发展的。在数学上,问题的探究过程就是一个数学思想方法渗透的过程。化归、数形结合、类比、猜想等是解题思路分析中必不可少的思想方法。因此,教学中我们要善于在联系有关旧知识的基础上,抓住新旧知识的连接点进行旧中引新、设问激疑,以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

  例如,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可以先出示准备题:有8个苹果,每盘放4个,可以放几盘?让学生用竖式计算后,再引导学生思考竖式中的余数“0”是表示什意思。学生回答:“0”表示正好分完,没有剩余。紧接着,将准备题正好的“8”改为“9”,作为新课的例题:有9个苹果,每盘放4个,可以放几盘?然后引导学生边用教具操作边思考问题:“这样改动之后,题目意思变了吗?为什么?用什么方法计算?结果怎样?”这样,在新旧知识的连接处突出了演变点,由在除法计算时没有剩余的数来引出剩余的数,为理解“余数”这一概念做好了充分的铺垫,几乎收到了一点即破的效果。

  四、在实际的应用中获得数学思想

  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离不开生活,数学知识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最终服务于生活。数学就是人们用来解决实际问题的,其实数学问题就产生与生活中。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要使学生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从周围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并不断努力提高综合应用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教学“折扣”时,我作了如下设计:“老师昨天逛街,发现有两家超市卖完全相同的商品,却标着不同的打折方法,大商超市标着九折优惠,而家家福标着八折大酬宾,你们说老师应该上哪家超市去买这种商品?”同学们顿时活跃起来,各抒己见,有的说到打八折的超市去买,因为它打的是八折,比九折低;有的说去打九折的商店去买,因为它本来的价钱可能低一些;还有的说,先看看两家超市的原来的标价后再下定论。这时候,我马上问学生,原来的标价就是百分数应用题中的什么量?有的学生马上回答,原来的标价就是百分数应用题中的单位“1”的量,我作了肯定的答复,这样使学生无形中意识到单位“1”的量的训练,学生在学习有关“折扣”的应用题就不会感到乏味了,他们就会满有兴趣进入角色中。

  总之,教学思想是数学学科发展的根本,是探索和研究数学的基础,也是数学课程教学的精髓,在数学课堂上运用各种方法和途径,使学生获得相应的数学思想真是任重而道远。

  文/胡娟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