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美术鉴赏课程 提升审美意识
- 来源: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美术鉴赏,角色观念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5-06-12 13:32
摘要:初中阶段的美术教育是以美术鉴赏为主,必然会使得本应充满活力的艺术学科在学生面前变得黯然失色。那么,如何克服这种求知的浮躁,让他们爱上这个课堂,在课改的大背景下,作为一名初中美术教师,如何与时俱进,上好一堂美术课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关键词:角色观念 因材施教
新课程标准指出:“应通过美术学习,使学生认识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差异性,人类社会的丰富性,并在一种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的特征、美术表现的多样性以及美术对社会生活的独特贡献。”如何上好美术课,让学生爱上美术课,本文将从以下几方面来谈谈我的见解与认识。
一、转变教师角色与观念是上好一堂美术课的重要前提
教师的角色可以做出相应的转变。教师是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和引导者。教师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为了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和参与性,我对每个要点都尽可能的以问题的形式提问学生:例如在《原始人的创造》一课中,当我问到有人说原始美术起源于劳动,有人说原始美术起源于游戏,有人说原始美术起源于巫术,你倾向于那种观点,谈谈自己的看法时?有的同学说:“游戏”也有的同学说:“巫术”还有同学说:“劳动”。突然我听到有个同学轻声到:“也许三个可能都有”。是呀,为什么不可能是三个都有呢?他们是相辅相成,共同促进的呢?这位同学看似不遵守纪律的话提醒了我,这样的问题他们提的多好呀!于是我马上为了鼓励那个提问题的同学把刚才的问题再说一遍,请其他同学也回答一下,结果一些同学都认同他的观点,等他们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后,我在此基础上通过实例与他们一起来分析原因。通过这些课堂提问的设计使我感觉,教师要把主要精力转到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培养学习能力上来,要把教学的重心放在如何促进学生学习的学习,从而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教。教师要引导学生寻找,收集和利用学习资源,营造开放式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始终在课堂上处于一种积极的,活泼的,兴奋的状态。引导学生围绕问题的核心进行探索和讨论,建立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二、结合实际,教学形式多变以吸引学生是上好一堂美术课的重要保证
1.教师授课结合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将一些优秀的作品汇集在一起,在欣赏过程中,将不同地区的风土人情、地域地貌、人文景观、历史等等有机组合在一起,再配上当地音乐,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受,更深入地了解作品的内涵。例如:在上《印象派绘画》一课中,面对印象派的色彩于光影变化时,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印象派的色彩,笔触,激情,配以印象派音乐大师德彪西钢琴名曲《月光曲》,加上教师轻声细语、娓娓动听的解说,让学生在意境极妙的氛围里既提高了审美能力,又了解了印象派绘画,而且通过绘画也初步了解了印象派音乐,达到美育的最终目的。
2.教师的授课方式不能光唱独角戏,做好师生互动。在欣赏与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给学生发表自己观点的机会,因此,让学生积极参与讨论问题,教师及时接收反馈信息,以提高教学效果。例如在上《文艺复兴三杰》时,在欣赏到意大利著名画家达.芬奇的油画《蒙娜丽莎》时,同学们对蒙娜丽莎的美产生了不同的意见,在不同意见的争议之中,反应出学生的审美的差异性、知识底蕴、环境对学生产生的影响等等问题。教师善于引导,除了让学生真正了解了到这幅画的真正涵义以外,教师还能及时矫正部分心理偏移的学生的思想,真正做到育人之目的。
3.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以适当强化美术作品相关故事情节的讲述,以此激发学生对美术课堂学习的兴趣。在美术欣赏课上,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点,通过引入与美术作品有联系的事物或知识,来引导学生对美术作品的理解,以达到欣赏的目的。这样,不仅能提高同学们对美术欣赏课的兴趣,而且也利于对美术作品的理解,还可以加强与学科之间的联系和拓宽知识面。
三、以点代面用比较的方法进行美术欣赏教学是上好一堂美术课的最终目的
“教学有法却无定法,教无定法乃至法”。欣赏教学工作也应当是一个创造活动;在欣赏教学中必须采取合适的多样的教学方法,结合一定的多媒体手段,充分调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紧紧围绕形象展开活动。引导学生发掘每件作品中独自特有的最突出、最本质、最感人的美点,并能对其做深刻分析,让学生在一次又一次的剖析中发挥创造和想象,逐渐培养他们的艺术修养和创造性审美能力。要教会学生运用一定的理论去学习对美术品的欣赏,通过感知与体验对美术作品做出正确的认识,正确的把握创作者的思想意图评价,最后教会学生掌握欣赏的基本方法让学生能够独立自主的进行欣赏,以此达到提高审美的教学目的。
四、提高孩子审美意识的原则
1.将重点放在学生身上。教师的任务不是教会学生理解某一件艺术作品,而是为学生提供机会促进他们自己获得对作品的理解。这种对作品的重要性是不能教会的,而只能通过学生在理解一件艺术作品的过程中通过自己的努力而获得。
2.激发学生的兴趣。创设课堂情景,激以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上好鉴赏课的前提。如:在上西方现代绘画欣赏时,以著名油画《蒙娜丽莎》为例,教师可以在上课之前,把临摹好了的一张全开的《蒙娜丽莎》油画挂在教室里,虽然学生们以前也在很多印刷品中看过这幅画,但从来没有看过如此大的、真实的画面,许多同学站在画的面前,津津乐道,甚是惊奇,在学生们止不住地发出啧啧的赞叹之际,求知欲望被激发起来。这时教师适时地向学生介绍油画的特点和技法。
3.加强平时的搜集整理。在中国民间美术鉴赏教学中可要求同学们到农村、街道去搜集旧的年画、剪纸、民间玩具、草编、竹编等,从报刊杂志搜集有关图片资料,并按类别、作者、创作年代、风格等整理出来,加以文字说明。同学们在搜集过程中亲眼见到民间艺人熟练的剪纸工夫,不用草稿,一幅代表喜庆气氛的《五谷丰登》和一幅生动活泼的窗花《喜鹊》跃然纸上;还有质朴自然的草编的虫、鱼等玩具;皮影戏和春节时期张贴的年画等等,这些都是最生动、最有说服力和感染力的课堂教学,学生不仅能获得甘醇美酒般的民间艺术的熏陶,而且被劳动群众的质朴、热情和醇厚的情感深深打动了。
4.举办展览,为学生提供比较作品的机会。当学生意识到他们对作品的一些假设需要修改时,说明了他们遇到了困难,这时教师可以举办一些经过仔细挑选并且在题材、风格和作用等方面有相似之处的作品,
五、结语
总之,美术鉴赏教学可以利用的方法很多,我们在教学中不仅要善于启发学生的真实感受,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和审美经验去分辨真、善、美与假、恶、丑。而且还要善于动脑,善于总结,创造及完善各种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鉴赏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
文/张亚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