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体育锻炼与心理韧性关系研究
- 来源: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大学生,心理韧性,体育锻炼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5-06-11 15:01
摘要:采用体育活动等级量表和成人心理韧性量表对300名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的体育锻炼存在性别差异,心理韧性不存在性别差异;大学生在锻炼时间方面,不同的锻炼时间对大学生心理韧性有显著差异,61-90分钟的体育锻炼对培养和提升心理韧性最佳。在锻炼频次上面,不同的锻炼次数对大学生心理韧性有显著差异,每周4-5次的体育锻炼对培养和提升心理韧性最佳。由此可知大学生体育锻炼可以培养和提升心理韧性。
关键词:大学生 心理韧性 体育锻炼
一、问题提出
积极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的概念—心理韧性(resilience),也被翻译为“复原能力”、“弹性”等。心理韧性至今为止没有一个统一的概念,Fred Luthans从积极心理资本的立场建设性的把心理韧性定义为:“个体固有的可开发的潜能,能使人从逆境、冲突和失败中,甚至是从积极事件、进步以及与日俱增的责任中快速回弹或回复过来” [1]。根据前人的研究结果,可以将心理韧性的定义归纳为已下三种倾向:
1.心理韧性是个体的一种能力和素质,当个体在遭遇重大灾难、打击和生活中的重大事件的时候,心理韧性能够使个体迅速调整,积极应对。Walsh等人为心理韧性是一种稳定的心理特质,在个体遭受危险时,能够起到保护个体的作用[2]。
2.心理韧性是个体发展中的结果。个体在遭遇巨大的伤害后产生的积极结果。Rutter将心理韧性定义为“处于高危环境中个体积极的、发展性的适应结果” [3]。
3.心理韧性是个体动态适应周围环境的过程,特别是个体与周围环境的交互作用,这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当个体在面对困难、挫折的时候,能够主动积极的适应。
上面的定义都从不同的方面对心理韧性进行概括,但相同的是心理韧性个体潜在的特质,在个体遭遇困难、挫折和重大事件,甚至是积极事件时候,能够积极的应对,迅速的回复过来。
随着时代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物质生活的日益丰富,人们越来越关注自己的身体健康,对健身运动也越来越关注。体育锻炼的方式多种多样,不受时间和地点作的限制,特别是作为现在的大学生,多在大学校园里,锻炼的时间灵活,地点多样,比如在操场、体育馆、宿舍都能进行锻炼。而现在的大学生,普遍身体素质较弱,多数同学喜欢呆在寝室里睡觉、玩游戏、上网等,很多时候可以一天不出门,甚至几天不出门。虽然大学设置有体育课程,但是上体育课的效果并不好,特别是身体素质测试,一部分大学生无法合格,所以大学生的身体锻炼情况更值得我们关注。
心理韧性是个体在遭遇困难和挫折时的复原能力,这种能力与身体存在着关系,以前的相关研究都表明[4],身体锻炼能够提高和培养心理韧性,在人际交往和自我认知上都能有所提高,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探讨大学生体育锻炼与心理以前的韧性之间的关系。
二、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随机选取成都大学学生300人,收回问卷300份,回收率100%,有效问卷268份,有效率达到90%。男生为110人,女生158人。农村生源166人,城市生源102人,独生子女114人,非独生子女154人,文科52人,理科69人,体育类67人,艺术类80人。
2.研究工具
2.1体育活动等级量
由日本心理学者桥本公雄制定,梁德清等人修订[5],从锻炼强度、每次锻炼持续时间和锻炼频率来考察锻炼量。每个项目都有五个程度不同的选项。锻炼量得分=强度x(时间-l)x频率。最高为100分,最低为0分。小锻炼量≦19分,中等锻炼量为20-42分,大锻炼量≧43分。该量重测信度为0.82。
2.2成人心理韧性量(RSA)
本问卷由Friborg、Hjemdal、Rosenvinge等人编制,共有33个项目,分成五个维度,即自我效能又分为自我感知和对未来的计划、组织风格、社交能力、家庭凝聚力和社会资源。量表采用7点计分法,要求被试着回想平常或是过去一个月的情况,对问题进行回答,在两个选项之间选择最接近状态,其中“321”表示符合左边描述的程度增强,“567”表示符合右边描述的强度增加,尽量不要选“4”。该量表主要测量成人在压力情景下维持心理健康和适应良好所具备的保护机制和因子。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在0.67-0.90之间,各分量表的重测信度分别在0.69-0.84之间(P<0.01),符合测量学要求。
2.3施测过程
在成都大学选取不同的学院,利用早晚自习间集体施测。施测前讲明指导语,要求他们认真作答。作答时间限制在 30 分钟。施测结束后,回收问卷并输入计算机进行统计。
2.4数据处理
将收集的数据采用SPSS17.0进行数据录入和统计分析。
三、结果与分析
1.大学生体育锻炼与心理韧性的总体状况
大学生心理韧性总平均分均在4分以上,处于7级评分制平均分之上,说明大学生心理韧性的总体平均状况较好。大学生体育锻炼情况总平均分在29分以上,说明大学生的锻炼情况较好,每个月至少有3—4次的锻炼。
2.大学生在体育锻炼与心理韧性在性别上的差异检验
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考察不同性别大学生的体育锻炼、心理韧性的差异。男生的锻炼强度、每次锻炼持续时间、锻炼量和锻炼总分均高于女生且存在显著性差异(P<0.001,P<0.001,P<0.001,);在社交能力、组织风格、家庭凝聚力和社会资源上,女生的分数略高于男生,但不存在显著差异。女生的自我效能分值显著高于男生,女生的心理韧性总分得分高于男生,但不存在显著差异。
3.心理韧性在体育锻炼上的差异性检验
大学生心理韧性在体育锻炼的差异检验采用方差分析来考察。心理韧性、组织风格在不同锻炼上存时间上在显著差异,差异水平分别为P<0.001和P<0.05;大学生心理韧性、家庭凝聚力和社会资源在锻炼频次上存在显著差异,差异水平分别为P<0.05,P<0.05,P<0.05。
为了进一步明确体育锻炼与心理韧性的关系,明确得出心理韧性在体育锻炼不同变量水平上的大小差异,本研究还对心理韧性在体育锻炼有显著差异的因子进事后多重比较。
结果表明,进行持久且频率适中的运动,个体心理韧性水平最高。在锻炼时间上,个体61-90分钟的锻炼时间最佳,心理韧性水平最高,具体表现为组织风格最好,可知每次锻炼时间在61-90分钟之间被试的心理韧性状况最好。同理每周锻炼4-5次的大学生心理韧性水平显著高于其他被试,且社会资源获得较多,也能获得最多的家庭支持。由此可知,进行持久的运动,每次运动时间在61-90分钟之间,每周锻炼4-5次最有益于个体心理韧性水平的培养和提升。
四、讨论
1.体育锻炼、心理韧性在性别上的差异
根据上面的结果可知,大学生在体育锻炼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这跟刘晓云在“体育锻炼频次与大学生心理韧性的关系探究”中结果一致[6]。男生的体育锻炼情况好于女生,在锻炼强度、锻炼时间、锻炼频次上均显著高于女生。这可能与男生本来的生理属性和社会文化培养目标有关系,男生从小就比女生活泼好动,更喜欢运动,喜欢具有竞争和攻击性的运动,很多男生喜欢足球、篮球等激烈的运动项目,而且社会文化也从小鼓励男生参加更多的活动,在活动中锻炼男子气概,因此男生在运动强度和运动时间、运动频次上都高于女生。女生因为生理的原因,参加的活动都比较静态,不具攻击性,比如慢跑、乒乓球等,而且社会文化对于女生的培养是安静,温柔的,很多女生的体育锻炼都是在室内进行小频率的运动,保持体形,因此在运动的强度、运动时间和运动频次上都显著低于男生。
根据分析可知,心理韧性总分在男女生上不存在性别差异。这但是在自我效能感上存在显著差异,且女生的分数显著高于男生。这说明在日常生活中,女生的自我觉知、自我认知和对未来的规划能力都比男生好,这跟女生从小的培养方式及情感的敏锐性有关。女生从生理上比男生成熟早,情感发展早,感情更为细腻,自我的觉醒和自我探索开始也比男生早,对自己女生有更清晰的认知,女生从小被培养成有秩序,会整理的人,对未来的规划,女生比男生早。男生自我觉醒较晚,而且从生理结构和社会培养目标上,情感不是那么丰富和细腻,更重要的是培养责任感,对自我关注较少,这也符合社会对男性的期待。
2.体育锻炼与心理韧性的关系
锻炼时间和锻炼频次对心理韧性都会产生影响,在刘晓云[7]的研究中发现,锻炼时间在30分钟以上,有利于大学生心理韧性的培养。在组织风格和心理韧性的培养上,时间的长短存在显著差异。锻炼时间的长短与一个人的耐力和毅力有关系,而这些是培养心理韧性的重要的因素,一个人有强大的毅力,坚持做一件事情,那么他在遇到挫折和困难的时候,也能够用意志力战胜困难。每周锻炼4-5次的被试比其他组具有较好的家庭凝聚力、社会资源和心理韧性,且存在显著差异。体育锻炼本来提供了更多的机会与人交往,在体育锻炼中还可以培养团队合作精神,相互理解,相互包容,不仅提高个人的人际交往能力,体育锻炼还可以帮助个人宣泄不良情绪,身心愉悦,与家里的人相处更加融洽。根据海柳娟[8]的研究,体育锻炼与心理韧性间存在正相关,体育锻炼可以提升大学生心理韧性的水平,且中等强度的体育锻炼效果最好。科学正确的体育锻炼有助于大学生身心健康,在面对困难、重大事件的时候能够从事件中积极调整过来,调整心理状况。
五、结论及建议
1.大学生体育锻炼在锻炼强度、锻炼时间和锻炼频次上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且男生的分数普遍高于女生。
2.大学生心理韧性不存在性别差异,没有显著影响,但在自我效能维度上男女生存在显著差异,且女生分数显著高于男生。
3.在锻炼时间方面,不同的锻炼时间对大学生心理韧性有显著差异,61-90分钟的体育锻炼对培养和提升心理韧性最佳。
4.在锻炼频次上面,不同的锻炼次数对大学生心理韧性有显著差异,每周4-5次的体育锻炼对培养和提升心理韧性最佳
5.本研究发现健身运动不仅仅能保持身体健康,更能使个体宣泄不良的情绪,使身心处于健康的状态。另外经过持久的运动还能培养个体的社会交往能力和家庭凝聚力。在合作式的体育锻炼中还能拓展个体的人际关系,培养利他行为和人际协助能力。对于学校方面应做好宣传工作,大力宣传锻炼的意义和价值,老师进行科学的指导,在课堂上老师鼓励学生进行锻炼,特别是女生,纠正不良的锻炼习惯,灌输科学的锻炼理念。学校的心理健康部门也可以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与体育活动有效的进行结合。学校的锻炼设施应全面开放,为大学生体育锻炼提供场所保障,营造良好锻炼氛围,人人都能参与锻炼。
6.学生方面,应树立科学的锻炼意识,正确认识体育锻炼的功能,坚持体育锻炼不仅有助于身体健康,更有利于心理健康,人际关系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胡月琴,甘怡群.靑少年心理韧性呈表的编制和效度验证[J].心理学报,2008,40 (8):902-912
[2]Walsh,F.Strengthening family resilice[M].NewYork;GuiIford Press,1998
[3]李海垒,张文新,心理韧性研究综述,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06,51(3):149-152
[4]臧振力.大学生体育锻炼对身体自我和主观福感的影响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5]欧阳翠云.体育锻炼与中学生心理弹性的关系研究[D].福建师范人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6
[6]刘晓云.体育锻炼频次与大学生心理韧性的关系探究,体育教育,2013,04,033
[7]海柳娟 大学生健身运动、心理韧性与幸福感关系研究[D] 南昌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2012
文/周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