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调研农发行 改革主体思路基本成型

  • 来源:投资者报
  • 关键字:央行调研
  • 发布时间:2010-07-26 11:19
  “三行一保”政策性金融机构改革的收官之战即将开启。7月20日,《投资者报》记者从农发行总行一位中层人士处获悉,央行正在对农发行进行调研,已向各地派出多个工作组,深入调研农发行服务“三农”的情况,探寻改革方向。

  该人士表示,对农发行主体改革思路已经基本成型,保持政策性金融定位不变,支农业务仍是农发行的核心,适度商业化,政策性业务和商业性业务实行分账运营。

  政策性业务尴尬

  今年上半年棉花、小麦等农产品价格接连出现上涨,私人收购商报价高于国家收购价。多个小麦主产区,私人收购商报价较政策性收购价每市斤高出0.08~0.10元,量大还有小幅议价空间。

  记者对湖北省某国有粮库调查发现,入库率较往年大幅下滑超过6成。该粮库负责人表示,私人收购商上门收购,价格上还有优势,而且价格上涨,农民有惜售心理,近几年来粮库收储日渐困难。

  随着农产品市场化程度的日益提高,作为一家专门提供粮棉油收购资金的国家政策性银行,农发行的日子也是越来越不好过了。其主营业务是为粮棉油产品收购提供融资,目的是确保国家食品安全,稳定市场物价,以及保障农民收入。

  农发行的主要客户是粮棉油收购企业。他们作为中间商,从农民手中购买农产品,然后出售到零售市场,并且为国家和地方收购粮食储备。农发行的主要作用就是为了解决收购企业对农民的“打白条”问题。

  由于这些收购企业需要遵守国家制定的相关农产品最低收购价,导致利润率较低,有时甚至高进低出,处于亏损状况。从历史上看,很多此类贷款出现了还款拖欠的现象。

  政策性贷款利润空间小,风险系数大。2009年底,农发行3.6%的贷款被正式划分为不良贷款,其中85%为政策性贷款,正在等待国家或地方政府的最终还款承诺,余下的为商业性贷款。除此之外,农发行还有规模更大的政策性减值贷款,对此国家已经同意负担这部分贷款损失。这些贷款被划分为“关注类贷款”。

  农发行政策性贷款近年来大幅减少,2009年政策性贷款只占新增贷款的10%,其余90%的新增贷款属于商业性贷款,并且主要放贷给地方政府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这部分贷款的全部损失由农发行独立承担。

  为弥补大量政策性贷款坏账造成的损失,农发行获得了国家多种形式的财务支持,以维持其正常运转。这些支持包括国家提供的各类政府补贴和税费减免政策,国家和地方政府对大部分政策性贷款的担保,按照优惠利率从人民银行获得再贷款,按照国家信用担保发行金融债。尽管有上述多种支持,农发行的账面盈利水平依然较低,平均资产收益率在2009年仅为0.15%。

  被迫四处拉存款

  农发行改革进程中一道绕不过的难题在于,目前正是以大幅扩张的商业性业务盈利弥补政策性业务亏损,一旦像被要求完全实行商业化运营,就必须在一定时间内以市场化的资金成本在货币和资本市场筹资。农发行没有大规模网点布局,业务相对单一,吸储能力有限,如果商业化运营,资金成本会大幅攀升。

  吸存的重要性,农发行心知肚明。《投资者报》记者获悉的该行一份《关于加强存款组织工作的指导意见》这样要求各级分支机构:采取有效措施,大力发展企事业单位存款业务,加强与地方政府相关部门的协调公关,扩大财政存款来源,积极开办代理国开行、商业银行等的中间业务,拓宽存款渠道,增加存款资金。

  农发行湖南省某地级分行的一位副行长告诉《投资者报》记者,他每天最主要的工作就是在当地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间穿梭,干的就是一件事——拉存款。

  该副行长称这项工作“难度很大”。毕竟,作为一家政策性银行,在网点机构和配套服务上,农发行难以跟其他大型商业银行竞争。他们只有开出极其优惠的条件,才能顺利将存款转户,收效不大。在与地方政府部门的往来中,答应转户的条件多为为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或者政府支持项目提供信贷支持。

  而农发行的贷款相比商业银行则更为严格。上述副行长最近考察了当地一县级市职业高中搬迁项目,贷款数额近亿元。当地政府支持学校卖掉老城区的教学用地,帮助学校在新区征地建校,资金由学校自筹。由于教育用地及建筑无法作为有效资产在银行抵押,又不能获得地方政府对该项目的贷款担保,该贷款项目最终搁浅。

  “好的非农项目我们也会投,只是需要严格控制风险。农发行对非农项目贷款本身就涉嫌违规,运作得当还可以,一旦项目客户不能正常还贷,肯定是要出大事的。”该副行长说。

  支农核心目标不变

  农发行改革一直裹足不前,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自身定位。不过,随着央行调研的再次展开,业务核心将逐渐明晰,那就是保持政策性金融定位不变,支农业务仍是该行的核心。

  本来,农发行就是为支农而组建。1994年4月19日成立之初,即接收农行、工行划转的农业政策性信贷业务,为国家粮棉油收购提供资金。

  定位明晰了但改革的路还很长。

  长期困扰着农发行改革的关键在于获得稳定的低成本资金供给渠道的同时,如何平衡政策性和商业性业务。现在该行政策性业务和商业性业务已经实现分账经营,在这个思路之下,改革的重大悬念就是如何重新确立这两类业务的风险补偿机制,平衡两类业务的发展,力求并行不悖。

  农发行行长郑晖在2010年“两会”之时表示:政策性银行不应该只是政府财政资金的自动提款机,它必须是一家能够有效运转的银行。

  但作为一家政策性金融机构,如果政府要求向某个地方或者某个领域贷款,不管偿付前景如何,农发行又很难说不。

  近年来农发行开始与商业银行在资金组织上抢地盘,但在现有的政策性业务和商业性业务并行的情况下,这实属无奈。该行注册资本200亿元人民币,多年来政策性业务损失严重,而国家长期未给予足够注资。从国际惯例来看,政策性银行大都是国家全资持有,并根据其业务规模的扩张不断增加资本金。农发行需要以商业性业务的利润来弥补政策性亏损,其内部的经营压力也很大。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