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心,钱会来的

  • 来源:投资者报
  • 关键字:
  • 发布时间:2010-08-09 11:11
  中国资本市场里的投资者,不会有人反对决定中国股市涨跌的最重要的要素就是“资金”。当然一定有人会争辩是政策,无所谓了,反正不是资金就是政策,或者,这两个因素都最重要。

  那么现在,股市又有了经历两个月大跌后再现大涨的局面。当上周二1.7%的跌幅出现后,市场比较一致的看法是,“分歧很大”——对多头而言,上涨的信心不充分;对空头而言,下跌的道理似乎也不太好找。特别还有一些“牛人”指出,近期大盘上涨本身就没什么道理可言,也就没什么道理去追问涨势如何。

  一段时间以来,人们太多地讨论了宏观政策特别是地产政策对股市的打压。其实事后看来,这确实有市场误读。人们误读了,作为政策的制定和出台者并不想打压这个产业(主要是该产业带来的GDP),他们想打压的是投资客(更准确地说是投机客)推高了的房价。

  人们产生这样的误读其原因无非就是政府部门在出击所谓“重拳”时,出的更像是“乱棍”。我曾在本栏目里写到,中国经济面对的最大危机是行政治理危机。无论是土地供应办法,还是信贷控制手段(对房地产开发企业和贷款购房者都包含),抑或二套房、三套房认定政策,这中间的乱象不知谁能真正说得清?但无论如何,房价从一定程度上被“抑制”了。

  我们很快发现,当房价出现一点点下降的迹象后(其实可能只是不再疯涨了),成交清淡,对这个产业如果出现滑坡将给整个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的担心就真正来到了人们面前。人们的担心反映到了股市中,也反映到了决策者心中。

  因此我们应该充分理解央行的“回落趋稳”这一说法的内涵。这番表达与其说是对事实的认定,不如说是为政者对未来的希望。

  这里面有两个问题需要仔细研究。一,如果房地产及相关众多产业不是真正需要打击的对象,那么,宏观经济因房地产业及其带动的众多行业的下滑就不会真正发生。摆在中国行政当局面前的经济难题简而言之,就是经济增长需要以不低于8%的速度保持住,但在增长中不能再现以房地产价格上涨为标志的资产价格上涨。

  二,如果房地产市场真如决策者认定的那样充斥着大量投机客和热钱,那么,如何引导这些人的预期、控制住这些热钱的流向和速度就极具挑战性。事实上,早在去年底今年初,决策层表达出“遏制投机炒房”的决心后,就有相当多的预言聚集在房市中的热钱最终会被挤入股市。

  但是,半年过去了,股市里的投资者似乎并没有盼到这些热钱的到来。我想,对于中国的投资者来说,对管理当局最大的担忧就是,他们并不把房地产投资与股票投资作为经济现象来解读,而更是把对它们施以行政计划管控,把它们当成玩偶来回拨弄一番。

  房地产投资与股市投资分别作为投资者市场,各自有其特性。房地产投资的另一个称呼是“不动产投资”,它相比较于股票流动性强,“不动性”是它的特点。投资于这两个市场的资金选择的唯一合理的理由就是“收益率”,哪个市场收益高,资金就会向哪里流动,反之就会退出。

  如果中国经济真的面临房地产价格过度上涨的泡沫风险,而这个风险又真的是热钱的原因(这种可能的确存在、而且是相当大的),那么,在对房地产投资实施打压的同时,是不是更应该考虑提升流动性更强的股市的投资收益,从而使得热钱自然因收益吸引而发生转变呢?

  这是非常考验当前决策者智慧的问题。我知道,我们的为政者贯常以来的思维方式都是视“热钱投机”为恶行,对以此方式谋生者一概另眼看待。但是在经济发展大局的情势下,在增长方式转变的压力下,这些传统观念也难以固守。

  我注意到,近日“全国社会保障基金设立十周年座谈会”披露的数据,截至2009年底,社保基金管理的资产规模从建立之初的200亿元达到7766亿元,累计投资收益2448亿元,年均投资收益率9.8%,超过同期年均通货膨胀率7.7%。这个会议在自我表扬了如上政绩后说,未来要加大入市力度。

  既然社保已经用资本市场的语言说话、用资本市场的视角看问题,那么,股市迎来更多“热钱”的可能性不就大大提高了。一句话,钱会来的。(投资者报)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