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尔德:最伟大的交易者
- 来源:投资者报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埃尔德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0-08-09 14:04
如果说巴菲特践行着价值投资,索罗斯秉承着投机法则,彼得林奇把玩着基金艺术,那么,亚历山大埃尔德(Alexander Elder),便是一个十足的交易者。虽然对于投资界的贡献,不及乔丹之于篮球,邓肯之于现代舞蹈,但是他却能将交易提升到一个新的平台。
在这个看似普通的平台上,他在交易中才能找到自我,实现自我,如同股市中的K线一般,尽管上下起伏不定,却能在每一个波峰和波谷找到自己的价值。
更令人难以想象的是,他并非专业出身,能走到投资这一步,竟然是从医生过度而来,曾经那名需要仔细给病人诊断的医生,曾经需要花许多时间来思考病人病情的医生,而今已经将全部精力放在交易之上,用他的话说,“你不需要老板,你自己就是老板,无论在世界任何地方,以交易为生的日子都是自由自在的。”
所以在1988年,埃尔德在美国纽约开了一家“金融交易公司(Financial Trading, Inc.)”,用来帮助和教育投资者寻找交易中的快乐。
也许,他没有以投资者而以交易者自称完全是一种谦虚,只是在埃尔德的世界里,股票、期货,这些交易已经成为生命的一部分,就好像每天要吃饭一样,也就是这种惯性,他将半路出家的投资生涯进行到底,用自己的一生画下了一条唯美的交易曲线。
看清趋势赚聪明钱
“投资者发现经济的新趋势,在大众没有看到机会前开始买入,以此获利。聪明的投资者可以通过坚决持有自己的仓位,不受可怕波动的影响,而收益巨大。”他相信自己是一个聪明的投资者。
20世纪70年代,埃尔德买了一只叫爱心关怀公司的股票,这家公司开办了小孩照顾中心的连锁。他们把连锁店办的像麦当劳汉堡包一样,外观一致,服务可靠。爱心关怀公司迎合了婴儿潮时期出生的人需要托管小孩的需要。当时美国正在发生重大的社会变化,很多女性走上工作岗位,在父母都上班的情况下,孩子需要有人来照顾,由此爱心关怀公司的股价随着这个新的社会趋势而飙涨。
而在之后的上世纪70年代末,一个叫做美国微波通信的公司拔地而起,打破了美国电话电报公司垄断的长话业务,并赢得了和美国电话电报公司的法律诉讼,开始同美国电报电话公司公开竞争。
可以说,它是当时打破常规的第一家公司,而那个时候的股价仅仅3美元,俨然又是一个伟大的机会。
这便是埃尔德所看到的趋势,为了将趋势解释得更为透彻,埃尔德还举了一个朋友的例子:他的一个朋友曾经在别人还不知道戴尔公司的时候,就买了30000美元的戴尔股票,3年后,在技术分析的帮助下卖掉,并成为了百万富翁。
这便是投资的诱惑,如果当戴尔还是4美元左右的时候就大量买入,并在几年后以80美元的价格抛出,就能轻轻松松成为百万富翁。换句话说,如果能看清趋势,就能轻松取代整天盯着显示器里的波动。
对待交易,埃尔德的看法很特别,在下跌的市场中,反弹是卖出的好时机。同时,聪明的交易者应坚守自己的原则,他要么使用机械交易系统,要么自己交易,了解市场并进行交易。不管怎么说,他都是按照自己的原则做,而不是凭自己的胆子大--这是他最大的优势。所以他相信一个理性的交易者可以依靠冷静和原则赚钱。
这番冷静看似从多年投资的历练而来,实则与他精神病医生的经历密不可分。出生在列宁格勒,长在爱沙尼亚的埃尔德早在16岁的时候,就进入了医校开始学医,23岁那年,学有所得的他开始在一艘轮船上干起了医生,直到跳离轮船奔向美国纽约,摇身一变成为精神病科的医生。
有道是,“无风不起浪”,尽管在一份安稳的工作面前,埃尔德干得很好,但是他心中泛起的层层涟漪却始终搅动着自己的心。直到恩格尔的那本《如何买股票》中对于赚钱的思考,将埃尔德的人生轨迹从此转向。
一个医生,就这样成为了金融市场的弄潮儿,但是冥冥之中,过去那些点滴,却在潜移默化地让埃尔德思考着自己的交易人生,“如果你不知道这个病人出了什么问题,就需要不断进行测试,而且每个病人都该得到应有的诊断,直到每位病人得到诊断之前,我都还没有完成自己的工作。而股票却不一样,如果在卖与买之间需要花上一至两个小时做抉择,基本上是浪费时间。”从这些对比中,埃尔德慢慢找到一条独有的交易之道。
交易日记控制风险
这是他最长的一段职业生涯,所以这段交易日记也是他人生中最厚实的一段日记,做多思科的时候,他在交易日记中写道:
“股市跌了一年,最近几个月加速下跌。在做这个交易之前的一个月,在交易者训练营,我问一个客座老师,他是著名的专家,在艰难的经济底部,金融下跌的时候,什么公司会站起来,也就是说,在废墟中买什么股票。他的答案是--生物科技、思科和IBM。我把这3 只股票作为我每周观察的对象。
周线图:思科下跌超过85%,但这个公司不会像一些傻瓜式的互联网公司一样消失。周线图上的波动区间变窄了,在图的右边,竹线只有几元的高度,1 年前一条竹线有10 元高。这说明很多投机者已经出场了。周线图上,右边,MACD柱已经涨了6 周--多头。周线图上,2000 年成顶以后,价格一直在均线下面。连接价格和均线的”橡皮筋“拉得太长,准备弹回来。
交易计划:2001 年4 月9 日以13.91元的价格买入,止损在13.18,比最新的低点低的地方。
出场:在2001 年4 月20 日以18.85元的价格卖出。交易得分55%(9 点的通道宽度,赚了4.94 点)。”
一个思科,55%的回报。
对于普通的投资者来说,也许只是冰山一角,不足挂齿,但是在埃尔德看来,以交易为生的背后是大量重复的脑力劳动,交易日记便是其中之一。
投资心境、周线图、交易计划、出场……在这个纷繁的投资界中,也许很难找到一位投资者将交易过程写得如此细致,用他的话说,“人人都会回忆,写日记的交易者可以从过去学习,而不会重复犯错,日记是私人的镜子,也是交易者最好的学习工具。”
最初的时候,埃尔德常常将交易日记写在纸上,用剪刀剪下来并和图表贴在一起。虽然这种方式显得有些老土,但回忆起来却很有成就感。
他的交易日记很特别,用的是11×14英寸大小的本子,并且用展开的两面做交易记录,只要在某天进行过交易,就把当天股价走势图打印出来,贴在本子左面,每张图3×5英寸大小,并附有该股票的周线图。然后写上股票的名称、日期、股数,做多还是做空。
更为细致的是,如果股票是根据基本面所买,那么还需要再一旁加上基本面信息,并交代发现这只股票的原因,或者是所知道的消息来源,另外得记录进场的信号以及当时的图形,更特别的是,进场时的感受(焦急,高兴,自信,不确定)也需一并交代。
打印图,贴到本子的右面,标记交易信号,写下出场时的评论以及感受……这些便是每天交易之后,埃尔德需要重复进行的工作,他没有觉得繁琐,反而将之视为一种交易纪律,也正是这些交易纪律,时刻提醒着埃尔德,“交易是最重要的事情”。
他承认,交易日记的确会增加工作量,但却会让交易更像生意,而不是像赌博一般,因为“做交易记录就像是用锋利的刀片对着镜子刮胡子。如果看着,就是安全的,它能防止做冲动交易,也会帮助诞生好的交易者”。
随着交易日记越来越厚,价值也就越来越大,“通过复习日记回顾过去。现在看起来那些信号如何?你高兴的是什么?如果是现在,你会怎么做,你学到了什么?”这是埃尔德看待交易日记的眼光,也是他能洞察出诸多先机的奥秘所在。
每隔三个月,埃尔德便会重新审视以前的交易,夜深人静的时候,他会走进书房,躺在扶手椅里,拿着硬皮交易日记慢慢翻看,有些地方令人兴奋,而有些地方令人痛苦,然而总能获益不少。
他相信,交易日记能帮助一个交易员专注于事实,避免徘徊于自我谴责与自我陶醉之间。就这样,他默默践行着自己的纪律,直到设立金融交易公司之后,也是这样教导他的学生。
交易之余的埃尔德,也有着幸福的家庭,当他写书的时候,在巴黎当记者的大女儿会帮他编辑稿子,在纽约做传统艺术的二女儿尼卡会帮他设计封面和封底。休假的时候,他会带着自己的女儿一起去旅行、滑雪、参观博物馆……
虽然对于很多人来说,在交易中过一生是一种很虚幻的想法,然而对于埃尔德而言,却是一种特别而不错的生活方式,他没有老板,因为自己就是老板。
所以,不论是三重滤网交易系统的发明还是2%解决方案,再或是6%原则,都让埃尔德这位老板在交易的海洋中既防范了鲨鱼又防范了食人鱼,将这场交易人生经营得有张有弛。
过滤三层再出手
亚历山大埃尔德对于投资界最大的贡献莫过于设计了“三重滤网交易系统”,从1985年以来,他将这套系统运用于实际的交易之中。
在埃尔德看来,对于每笔交易,“三重滤网”都需要经过三重测试或者过滤,许多交易机会乍看起来不错,但是却会被某一层滤网所拒绝,换句话说,任何交易若可以通过“三重滤网”的测试,成功的机会便很高。
事实上,“三重滤网”已经不属于交易系统的层次,它是一种方法,一种交易风格。简而言之,其采用的就是数种顺势的方法与逆市的技巧,由数个不同的时间架构分析潜在的交易机会。
在“三重滤网”中,首先必须检视长期的走势图。可以顺着潮汐的方向交易,也就是长期走势图中的趋势,而后,在逆着潮汐方向的波浪中寻找进场机会。比如当周线趋势向上时,那么日线图的跌势便是买进的机会;当周线趋势向下时,日线图的涨势便是做空的机会。
因而决定了“三重滤网”中的第一层滤网便是市场潮汐,也就是较交易时间构架高出一个层次,尽管多数交易者都比较注重日线图,而如果分析周线图,视野将因此而扩大5倍。不管怎样,必须顺着趋势潮汐的方向前进,否则就会下海。
经过第一层滤网的考验之后,第二层滤网则是辨识逆着潮汐方向的波浪。运用日线图上的摆荡指标,在周线的上升趋势中,利用日线的跌势寻找买入机会,在周线的下降趋势中,利用日线的涨势寻找做空的机会。
更进一步地解释,就是当周线趋势向上,“三重滤网”仅接受日线摆荡指标的买进讯号,忽略它们的卖出讯号;当周线趋势向下,“三重滤网”仅接受日线摆荡指标的做空讯号,而忽略它们的买进讯号。
如果说,在“三重滤网”交易系统中,第一层滤网是辨认周线图中的潮汐,第二层滤网是辨认日线图中逆着潮汐方向的波浪,那么第三层滤网则是辨认顺着潮汐方向的涟漪,因为它是根据盘中的价格行为设定进场点。
也就是说,若周线趋势向上而日线摆荡指标向下,利用追踪型停止买单捕捉盘中的向上突破,若周线的趋势向下而日线摆荡指标向上,利用追踪型停止卖单捕捉盘中的向下突破。
尽管有三层滤网交易系统的三重过滤,埃尔德仍然认为,“没有完美的技术指标。”因此,他要求三层滤网交易系统的使用者一旦买进,就要挂止损单,价格设在交易当天或前一天的低点下方一档,取二者中的低者;而一旦放空,就要将保护性止损单的价格设在交易当天或前一天的高点上方一档,取二者中的高者。
之所以将止损位设得如此狭窄,在埃尔德看来:“是因为三层滤网只顺潮流方向操作。如果某次交易不能迅速生效,那么表明市场背后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投资者所要做的就是果断地顺势而为。
对于止损,埃尔德也有着自己的2%止损原则,“限制每笔交易的损失是你账户净资金的2%”,更具体地说,2%原则仅指交易账户,它不包括存款、家中的财产、退休金账户。交易资金指的是决定用于交易的资金,这才是真正的风险资金,所以2%原则让投资者从不可避免的损失中幸存。
举例来说,假设交易账户有50000美元。某只股票当前市价为20美元,而赢利目标为26美元,止损设在18美元。那么你可以买多少股这只股票呢?50000元的2%是1000美元,也就是可以接受的最大风险。在20美元买进,并在18美元设置止损,那么每股风险为2元。用最大可接受风险除以每股风险,就得到你可以购买的股数。1000美元除以2美元,结果为500股。这就是理论上的最大股数。实际上,那个数目应该更低一些,因为你必须支付佣金和准备应付滑点亏损的影响,这些费用加起来都不得超过2%的限制。
当然,保守型的投资者与积极型的投资者也可以有所区别:对于保守的交易者而言,应该根据“三重滤网”交易系统的第一个讯号进场买进或者做空,然后继续持有部位,直到主要趋势发生反转或者被停损出场。而积极的交易者可以继续采纳日线摆荡指标的每个新讯号,利用既有部分的获利部分进行加码。
总体上来说,“三重滤网”交易系统采用长期走势图上的顺势指标,以及中期走势图上的短期摆荡指标,并运用特殊的进场买进或者做空技巧,外加上严格的停损法则。
……
在这个看似普通的平台上,他在交易中才能找到自我,实现自我,如同股市中的K线一般,尽管上下起伏不定,却能在每一个波峰和波谷找到自己的价值。
更令人难以想象的是,他并非专业出身,能走到投资这一步,竟然是从医生过度而来,曾经那名需要仔细给病人诊断的医生,曾经需要花许多时间来思考病人病情的医生,而今已经将全部精力放在交易之上,用他的话说,“你不需要老板,你自己就是老板,无论在世界任何地方,以交易为生的日子都是自由自在的。”
所以在1988年,埃尔德在美国纽约开了一家“金融交易公司(Financial Trading, Inc.)”,用来帮助和教育投资者寻找交易中的快乐。
也许,他没有以投资者而以交易者自称完全是一种谦虚,只是在埃尔德的世界里,股票、期货,这些交易已经成为生命的一部分,就好像每天要吃饭一样,也就是这种惯性,他将半路出家的投资生涯进行到底,用自己的一生画下了一条唯美的交易曲线。
看清趋势赚聪明钱
“投资者发现经济的新趋势,在大众没有看到机会前开始买入,以此获利。聪明的投资者可以通过坚决持有自己的仓位,不受可怕波动的影响,而收益巨大。”他相信自己是一个聪明的投资者。
20世纪70年代,埃尔德买了一只叫爱心关怀公司的股票,这家公司开办了小孩照顾中心的连锁。他们把连锁店办的像麦当劳汉堡包一样,外观一致,服务可靠。爱心关怀公司迎合了婴儿潮时期出生的人需要托管小孩的需要。当时美国正在发生重大的社会变化,很多女性走上工作岗位,在父母都上班的情况下,孩子需要有人来照顾,由此爱心关怀公司的股价随着这个新的社会趋势而飙涨。
而在之后的上世纪70年代末,一个叫做美国微波通信的公司拔地而起,打破了美国电话电报公司垄断的长话业务,并赢得了和美国电话电报公司的法律诉讼,开始同美国电报电话公司公开竞争。
可以说,它是当时打破常规的第一家公司,而那个时候的股价仅仅3美元,俨然又是一个伟大的机会。
这便是埃尔德所看到的趋势,为了将趋势解释得更为透彻,埃尔德还举了一个朋友的例子:他的一个朋友曾经在别人还不知道戴尔公司的时候,就买了30000美元的戴尔股票,3年后,在技术分析的帮助下卖掉,并成为了百万富翁。
这便是投资的诱惑,如果当戴尔还是4美元左右的时候就大量买入,并在几年后以80美元的价格抛出,就能轻轻松松成为百万富翁。换句话说,如果能看清趋势,就能轻松取代整天盯着显示器里的波动。
对待交易,埃尔德的看法很特别,在下跌的市场中,反弹是卖出的好时机。同时,聪明的交易者应坚守自己的原则,他要么使用机械交易系统,要么自己交易,了解市场并进行交易。不管怎么说,他都是按照自己的原则做,而不是凭自己的胆子大--这是他最大的优势。所以他相信一个理性的交易者可以依靠冷静和原则赚钱。
这番冷静看似从多年投资的历练而来,实则与他精神病医生的经历密不可分。出生在列宁格勒,长在爱沙尼亚的埃尔德早在16岁的时候,就进入了医校开始学医,23岁那年,学有所得的他开始在一艘轮船上干起了医生,直到跳离轮船奔向美国纽约,摇身一变成为精神病科的医生。
有道是,“无风不起浪”,尽管在一份安稳的工作面前,埃尔德干得很好,但是他心中泛起的层层涟漪却始终搅动着自己的心。直到恩格尔的那本《如何买股票》中对于赚钱的思考,将埃尔德的人生轨迹从此转向。
一个医生,就这样成为了金融市场的弄潮儿,但是冥冥之中,过去那些点滴,却在潜移默化地让埃尔德思考着自己的交易人生,“如果你不知道这个病人出了什么问题,就需要不断进行测试,而且每个病人都该得到应有的诊断,直到每位病人得到诊断之前,我都还没有完成自己的工作。而股票却不一样,如果在卖与买之间需要花上一至两个小时做抉择,基本上是浪费时间。”从这些对比中,埃尔德慢慢找到一条独有的交易之道。
交易日记控制风险
这是他最长的一段职业生涯,所以这段交易日记也是他人生中最厚实的一段日记,做多思科的时候,他在交易日记中写道:
“股市跌了一年,最近几个月加速下跌。在做这个交易之前的一个月,在交易者训练营,我问一个客座老师,他是著名的专家,在艰难的经济底部,金融下跌的时候,什么公司会站起来,也就是说,在废墟中买什么股票。他的答案是--生物科技、思科和IBM。我把这3 只股票作为我每周观察的对象。
周线图:思科下跌超过85%,但这个公司不会像一些傻瓜式的互联网公司一样消失。周线图上的波动区间变窄了,在图的右边,竹线只有几元的高度,1 年前一条竹线有10 元高。这说明很多投机者已经出场了。周线图上,右边,MACD柱已经涨了6 周--多头。周线图上,2000 年成顶以后,价格一直在均线下面。连接价格和均线的”橡皮筋“拉得太长,准备弹回来。
交易计划:2001 年4 月9 日以13.91元的价格买入,止损在13.18,比最新的低点低的地方。
出场:在2001 年4 月20 日以18.85元的价格卖出。交易得分55%(9 点的通道宽度,赚了4.94 点)。”
一个思科,55%的回报。
对于普通的投资者来说,也许只是冰山一角,不足挂齿,但是在埃尔德看来,以交易为生的背后是大量重复的脑力劳动,交易日记便是其中之一。
投资心境、周线图、交易计划、出场……在这个纷繁的投资界中,也许很难找到一位投资者将交易过程写得如此细致,用他的话说,“人人都会回忆,写日记的交易者可以从过去学习,而不会重复犯错,日记是私人的镜子,也是交易者最好的学习工具。”
最初的时候,埃尔德常常将交易日记写在纸上,用剪刀剪下来并和图表贴在一起。虽然这种方式显得有些老土,但回忆起来却很有成就感。
他的交易日记很特别,用的是11×14英寸大小的本子,并且用展开的两面做交易记录,只要在某天进行过交易,就把当天股价走势图打印出来,贴在本子左面,每张图3×5英寸大小,并附有该股票的周线图。然后写上股票的名称、日期、股数,做多还是做空。
更为细致的是,如果股票是根据基本面所买,那么还需要再一旁加上基本面信息,并交代发现这只股票的原因,或者是所知道的消息来源,另外得记录进场的信号以及当时的图形,更特别的是,进场时的感受(焦急,高兴,自信,不确定)也需一并交代。
打印图,贴到本子的右面,标记交易信号,写下出场时的评论以及感受……这些便是每天交易之后,埃尔德需要重复进行的工作,他没有觉得繁琐,反而将之视为一种交易纪律,也正是这些交易纪律,时刻提醒着埃尔德,“交易是最重要的事情”。
他承认,交易日记的确会增加工作量,但却会让交易更像生意,而不是像赌博一般,因为“做交易记录就像是用锋利的刀片对着镜子刮胡子。如果看着,就是安全的,它能防止做冲动交易,也会帮助诞生好的交易者”。
随着交易日记越来越厚,价值也就越来越大,“通过复习日记回顾过去。现在看起来那些信号如何?你高兴的是什么?如果是现在,你会怎么做,你学到了什么?”这是埃尔德看待交易日记的眼光,也是他能洞察出诸多先机的奥秘所在。
每隔三个月,埃尔德便会重新审视以前的交易,夜深人静的时候,他会走进书房,躺在扶手椅里,拿着硬皮交易日记慢慢翻看,有些地方令人兴奋,而有些地方令人痛苦,然而总能获益不少。
他相信,交易日记能帮助一个交易员专注于事实,避免徘徊于自我谴责与自我陶醉之间。就这样,他默默践行着自己的纪律,直到设立金融交易公司之后,也是这样教导他的学生。
交易之余的埃尔德,也有着幸福的家庭,当他写书的时候,在巴黎当记者的大女儿会帮他编辑稿子,在纽约做传统艺术的二女儿尼卡会帮他设计封面和封底。休假的时候,他会带着自己的女儿一起去旅行、滑雪、参观博物馆……
虽然对于很多人来说,在交易中过一生是一种很虚幻的想法,然而对于埃尔德而言,却是一种特别而不错的生活方式,他没有老板,因为自己就是老板。
所以,不论是三重滤网交易系统的发明还是2%解决方案,再或是6%原则,都让埃尔德这位老板在交易的海洋中既防范了鲨鱼又防范了食人鱼,将这场交易人生经营得有张有弛。
过滤三层再出手
亚历山大埃尔德对于投资界最大的贡献莫过于设计了“三重滤网交易系统”,从1985年以来,他将这套系统运用于实际的交易之中。
在埃尔德看来,对于每笔交易,“三重滤网”都需要经过三重测试或者过滤,许多交易机会乍看起来不错,但是却会被某一层滤网所拒绝,换句话说,任何交易若可以通过“三重滤网”的测试,成功的机会便很高。
事实上,“三重滤网”已经不属于交易系统的层次,它是一种方法,一种交易风格。简而言之,其采用的就是数种顺势的方法与逆市的技巧,由数个不同的时间架构分析潜在的交易机会。
在“三重滤网”中,首先必须检视长期的走势图。可以顺着潮汐的方向交易,也就是长期走势图中的趋势,而后,在逆着潮汐方向的波浪中寻找进场机会。比如当周线趋势向上时,那么日线图的跌势便是买进的机会;当周线趋势向下时,日线图的涨势便是做空的机会。
因而决定了“三重滤网”中的第一层滤网便是市场潮汐,也就是较交易时间构架高出一个层次,尽管多数交易者都比较注重日线图,而如果分析周线图,视野将因此而扩大5倍。不管怎样,必须顺着趋势潮汐的方向前进,否则就会下海。
经过第一层滤网的考验之后,第二层滤网则是辨识逆着潮汐方向的波浪。运用日线图上的摆荡指标,在周线的上升趋势中,利用日线的跌势寻找买入机会,在周线的下降趋势中,利用日线的涨势寻找做空的机会。
更进一步地解释,就是当周线趋势向上,“三重滤网”仅接受日线摆荡指标的买进讯号,忽略它们的卖出讯号;当周线趋势向下,“三重滤网”仅接受日线摆荡指标的做空讯号,而忽略它们的买进讯号。
如果说,在“三重滤网”交易系统中,第一层滤网是辨认周线图中的潮汐,第二层滤网是辨认日线图中逆着潮汐方向的波浪,那么第三层滤网则是辨认顺着潮汐方向的涟漪,因为它是根据盘中的价格行为设定进场点。
也就是说,若周线趋势向上而日线摆荡指标向下,利用追踪型停止买单捕捉盘中的向上突破,若周线的趋势向下而日线摆荡指标向上,利用追踪型停止卖单捕捉盘中的向下突破。
尽管有三层滤网交易系统的三重过滤,埃尔德仍然认为,“没有完美的技术指标。”因此,他要求三层滤网交易系统的使用者一旦买进,就要挂止损单,价格设在交易当天或前一天的低点下方一档,取二者中的低者;而一旦放空,就要将保护性止损单的价格设在交易当天或前一天的高点上方一档,取二者中的高者。
之所以将止损位设得如此狭窄,在埃尔德看来:“是因为三层滤网只顺潮流方向操作。如果某次交易不能迅速生效,那么表明市场背后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投资者所要做的就是果断地顺势而为。
对于止损,埃尔德也有着自己的2%止损原则,“限制每笔交易的损失是你账户净资金的2%”,更具体地说,2%原则仅指交易账户,它不包括存款、家中的财产、退休金账户。交易资金指的是决定用于交易的资金,这才是真正的风险资金,所以2%原则让投资者从不可避免的损失中幸存。
举例来说,假设交易账户有50000美元。某只股票当前市价为20美元,而赢利目标为26美元,止损设在18美元。那么你可以买多少股这只股票呢?50000元的2%是1000美元,也就是可以接受的最大风险。在20美元买进,并在18美元设置止损,那么每股风险为2元。用最大可接受风险除以每股风险,就得到你可以购买的股数。1000美元除以2美元,结果为500股。这就是理论上的最大股数。实际上,那个数目应该更低一些,因为你必须支付佣金和准备应付滑点亏损的影响,这些费用加起来都不得超过2%的限制。
当然,保守型的投资者与积极型的投资者也可以有所区别:对于保守的交易者而言,应该根据“三重滤网”交易系统的第一个讯号进场买进或者做空,然后继续持有部位,直到主要趋势发生反转或者被停损出场。而积极的交易者可以继续采纳日线摆荡指标的每个新讯号,利用既有部分的获利部分进行加码。
总体上来说,“三重滤网”交易系统采用长期走势图上的顺势指标,以及中期走势图上的短期摆荡指标,并运用特殊的进场买进或者做空技巧,外加上严格的停损法则。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