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资流失的主因是腐败而非决策失误

  • 来源:财会信报
  • 关键字:国资流失,监管体制
  • 发布时间:2015-11-19 09:57

  近日,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强和改进企业国有资产监督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的意见》。《意见》提出了多项措施,从完善内部监督、强化外部监督、健全问责制度等多个方面来改进现有监管体制,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国有资产流失现象一直是社会较为关注的问题,各种呼吁也很多。其中一些人认为,决策失误导致国有资产的损失较为普遍,是亟待解决的首要问题。

  诚然,我国国企经营水平不是很高,比如,盲目投资、重复建设等情况较常见,产能严重过剩比较突出。这当然有运营制度不够科学的原因,所以,改进国企决策机制,加强问责,有其必要性。但笔者认为,国企经营决策机制固然有较大改进空间,但并不是最重要的问题。国企某些工作人员腐败行为才是主要原因,必须清理。

  事实上,决策失误在我国各类企业中广泛存在,民营企业因盲目投资而导致破产的案例也很多。无序竞争、生产过剩本来就是市场经济的特点之一。在西方经济史上,无限度的生产扩张引起过极恐慌的经济大萧条。其实,在商业活动中,由于行业形势突变或企业判断失误,而产生巨大损失,也是很正常的事情。手机巨头诺基亚也难逃衰败厄运,而其中,选错CEO以及战略失策便是主要因素。

  商场如战场,没有常胜不败的企业经理人,没有永不倒闭的公司。不论是国企,还是民企,甚至是外企,都不可能达到百无一失的经营境界。因而,如果在经营方面对国企监管过细,就可能会束缚其手脚。要推进国企的市场化运作,就必须对其经营决策失误有一定的容忍度。

  而笔者以为,相比于决策机制,更须重视国企人员渎职、腐败的问题。我国国有资产流失有多种形式,其中大多数都是人为因素,比如,在股份制改造或产权交易过程中,国有资产被侵占或被恶意低估;在企业经营中,招标、采购等方面普遍存在违规操作,使个别人从中渔利、中饱私囊,经营成本虚高。

  历史上,我国曾出现过数次大规模国资流失潮。一次是在上世纪80、90年代改革开放早期,下海经商潮兴起,一些国家工作人员、国企高管纷纷辞职创业。他们成立公司后,利用手中的资源,在业务上与国有企业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使得不少国有资产被侵占。另一次是在本世纪初,政府推动国企股份制改造,在此过程中,贱卖国有资产现象十分普遍,猫腻重重的“管理层收购”也开始流行。在这其中,不管是监守自盗,还是内外勾结,国企内部人员为获得个人非法利益而恣意妄为,无疑是引发国资流失的主要因素。同时,大凡国资流失事件,十有八九都跟内部人员违法违规有关。

  也许,上述问题与长期以来我国政府廉政建设疏懈、体制内腐败现象多发的大环境有关。但无论如何,在推进市场化改革的同时,必须加强对国企工作人员的管理和约束,强化纪检、司法部门的介入力度,并完善国企高管财产监控机制,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国有资产流失的问题。

  文 栾岩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