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国之梦代代传承 李刚荣获中国汽车终身荣誉奖

  在2016年“汽车人之夜”盛典中,原中国汽车工业总公司董事长、总经理李刚荣获中国汽车人终身荣誉奖。一份沉甸甸的荣誉,于李刚实至名归。

  恒久坚持,反复求索。李刚70余年波澜壮阔的汽车生涯,深嵌于中国汽车长征路。“中国的汽车工业强国之梦,要靠年轻的几代人完成,希望当代汽车人不负重望,吸收我们过去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以高度负责的精神,争取更大的胜利。”李刚目光炯炯,鞭策当代汽车人继往开来,传承强国之志。

  一汽岁月最感荣耀

  1950年,新中国百业待举。在苏联的支持援助下,建设第一汽车制造厂(下文称“一汽”)的目标开始付诸实践。中国第一代汽车人由此登上历史舞台,为工业强国之梦躬身耕耘。

  中央重工业部成立汽车工业筹备组,广泛召集国内汽车技术人才,李刚也被创业精神所感召,全身心投入产业建设浪潮。李刚进入一汽筹备组,随后被派遣到莫斯科,推进苏联援建工程。

  作为中方驻莫斯科工作组成员,李刚担当着传递一汽设计资料、核准技术设计以及选派苏联专家之责。随着筹备任务的圆满完成,李刚回国加入一汽。30年的一汽生涯,李刚历任一汽发动机分厂技术科科长、车间副主任以及一汽规划室主任、副总工程师、副厂长、厂长等要职。他为一汽的发展壮大构筑基石,引领了栉风沐雨的创新求实之路。

  在一汽的30年,李刚将其形容为“一生当中最高兴的一个阶段”。能存吾记忆中,方为吾生命之真。悠悠一汽岁月让李刚最感荣耀,是因为开启了激情燃烧、理想飞扬的创业征程。

  1956年,解放牌汽车顺利下线,宣告一汽正式建成投产。1958年,一汽又紧锣密鼓地推出东风牌CA71中级轿车。为了制造红旗轿车,一汽组织“三结合”突击队,针对活塞环、挺杆、减震器、风窗玻璃升降机构等部件,展开技术攻关。彼时,李刚担任一汽发动机分厂技术科科长,重点研究轴瓦等新技术。

  不分昼夜地埋头苦干,一汽在1958年8月自行研制出国内第一辆高级轿车红旗CA72。但据李刚回忆,一汽尚且缺少高级轿车试制经验,第一辆红旗轿车采用的仍是解放牌卡车发动机工艺。在质量检测环节,发动机等技术短板很快暴露出来。

  “我当时是发动机车间的工程师,责任落在我身上,我要负责解决出现的问题。”据李刚介绍,液压挺杆部件连接最为棘手。为此,李刚组织突击队,逐项改进发动机工艺环节。经过一年有余的辛勤探索,李刚带领团队攻克发动机工艺难题,为红旗轿车参与国庆庆典检阅提供了保障。

  于李刚而言,一汽自力更生的精神一直激励着他前行;而李刚推动一汽生产能力再上台阶,组织引入先进管理方式,则丰富了一汽锐意创新的精神财富。

  解放换代 引领创新

  1978年年初,日本几家大型汽车公司组团到一汽考察,时任一汽副厂长的李刚接待了这些日本同行。在陪同日本考察团的过程中,李刚清醒地意识到一汽产品质量、生产管理等环节的不足,这促使李刚萌生了一个“大胆”想法。

  李刚希望在一汽内部组织一支考察团,赴日学习先进的生产方式,也帮助一汽找到走出困境的“钥匙”。而在当年,派往国外的考察团还很少,由一家企业组成考察团更是没有先例。李刚向上级提议,一汽独立派出考察团,更有利于汇总经验,推广管理方法。让李刚感到振奋的是,他的建议得到了认可。

  1978年初夏,一汽派出了一支20人规模的考察团,由李刚率队奔赴日本。据李刚回忆,一汽考察团参观了百余家汽车厂与配件厂,重点考察了11家汽车公司。

  “最可贵的是把丰田的现场管理理念学到手了,还把丰田管理的发明人请到一汽,交给我们如何来组织生产管理。”李刚极为肯定此次日本之旅的收获,这让一汽在全厂范围内推广丰田生产方式,为生产上水平打下了基础。

  日本之旅让一汽人“睁开了眼睛”,更给一汽提出了“警示”。“考察回来之后,我们明确了世界汽车的发展方向。在日本,4吨的卡车早就退出了舞台,解放牌在能耗、可靠性、造型上都被拉开了距离。”

  将近30年的时间,一汽只能按照苏联上世纪30年代的车型生产卡车。当时,这种老解放卡车已十分陈旧,零零碎碎的补救,不足以改变它步履蹒跚的老迈形象。为此,一汽下决心自主开发全新一汽换代载重车CA141。

  CA141换型被喻为一汽的第二次创业,它前后经历3年定型、3年生产准备的改造过程,终结了解放老产品30年一贯制的被动局面。这场攻坚战之艰难可想而知。

  李刚亲力亲为,主持召开两次高端会议,组织重新修订CA141设计任务书。在筹划CA141定型的过程中,李刚还带领团队展开3次设计鉴定,并委托日野汽车为CA141做试验评价。

  “驾驶室改为翻转的设计,原有的弹簧座椅很不舒服,我们改造为泡沫塑料座椅,风挡玻璃则改成弯曲形,所有的内饰都按照轿车标准设计……”李刚向《汽车人》描述了其为解放卡车换型所做的努力。在李刚担任一汽第四任厂长期间,他见证、推动了解放牌卡车实现第一次彻底的换型改造。

  回看这段历程,李刚感到最欣慰的是,一汽自强奋进的精气神儿始终高昂。“一汽创立之初就强调自主开发,将年生产能力扩充到6万辆,一汽就首创了专业化协作的改造道路。”一如李刚所言,汽车工业的做大做强,仍然离不开顽强创新的精神。

  第二旅程 略有“遗憾”

  1982年年中,李刚挥别一汽,北上赴京。彼时,正值中国汽车工业总公司成立伊始,李刚被点名担任总经理一职,辅佐董事长饶斌。1985年,李刚升任中国汽车工业总公司董事长,随后于1988年转任机电轻纺投资公司副总经理。

  “从基层工厂到政府部门,让我用更宏观的视角去观察中国汽车产业。虽然工作中遇到一些坎坷,但也是一段难能可贵的经历。”李刚如此总结自己汽车生涯的又一篇章。

  相较于为之振奋的一汽30年,李刚的第二段汽车旅程百味杂陈,夹杂些许“遗憾”。而这种寂寥与遗憾,实则源自于几代人未竟的汽车强国梦。中国汽车工业这一盘气象万千的棋局,会走向何处,又如何走得稳健、壮大气势,始终是李刚最关注之所在。

  在中国汽车工业总公司工作期间,李刚即广泛呼吁强化汽车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据李刚回忆,中共十二届四中全会发布第七个“五年计划”,指出要推动汽车制造业的跨越发展,并将汽车业列为国民支柱产业之一。

  “我在(十二届四中全会)小组会上也详细陈述了汽车工业的重要性,之后又提出集中全国的力量推动产业发展,当时汽车工业资金匮乏,我主张采取反哺措施。”李刚为中国汽车工业的出路而求索,但随着合资项目的萌芽启动,以及中国汽车工业总公司的命运陷入坎坷,他的积极主张并未得到响应。

  中国汽车扬帆以来,还未驶向李刚心中的目的地。李刚慨叹,“有一些期望还不尽如人意,有一些想法还没有达到目的。”关于合资发展的思辨,对于自主腾飞的翘首以待,李刚最感焦灼急切。

  在李刚看来,缺少强大的自主开发能力做支撑,不掌握当代核心技术,不开创自主名牌产品,就无法实现中国汽车由大到强的转变。而在这个变革时代,中国汽车人更有所作为。

  时至耄耋之年,李刚依旧笔耕不辍、广泛参与自主发展专题论坛。或告诫,或激励,或鞭策,李刚坚信自主品牌大有可为,但这需要企业、国家以及社会多方力量的投入。

  在李刚看来,企业需要破除浮躁情绪,扎实打造创新能力,形成充足的技术储备,并根据市场需求,提升产品质量、促成产品升级。政府应该投入更大精力,完善产业政策,推动国有企业改革与产业机制改革。

  “汽车生涯的第二段虽略有遗憾,但我尽力了,给我的时间少了,青年时代非常宝贵,要充分地利用,发光发热。”李刚说,“奋发图强精神是最可贵的,个人的信仰推动着我一直向前走。”

  那些或平淡或峥嵘的记忆永驻心头,当年的骨气和精神继续传递,对于当代汽车人来说,这是莫大的激励。

  本刊记者 王雯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