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挖角的时代之问

  ——人才体系重构,工匠精神不变

  互联网企业染指汽车业,已经不是以技术和模式改变游戏规则这么简单。凭借强大的资本运作能力,和更会“讲故事”的惊人口才,互联网巨头们正在汽车这个百年行业里形成一股强大的引力波。

  对于整个行业如此,对于每一个具体的汽车人也是如此。更高的薪酬待遇,更具想像空间的发展前景,甚至是差异极大的企业文化,都让互联网造车企业变身成为汽车人才黑洞。

  从丁磊到张海亮,到沈晖到戴雷,众多车企高管投身互联网公司,他们带去了传统汽车行业制造和营销的经验,本身也成为一种效仿的模板,吸引了更多人加入其中。

  而在这股人才潮水涌动的背后,不仅是汽车业形态此消彼长的变化,汽车人才体系的重建和再造更值得我们关注。

  精神世界的丰盈

  昨晚,戴雷博士更新了他的朋友圈。4月27日,是他就职和谐富腾(Future Mobility Corporation Ltd.)上任的第一天。

  他在这篇近700字的短文中说:“足够幸运的话,我们将会创造出一个在中国生根、在全球生长的高端品牌,向世界展现‘中国智造’的风采。为了这个一生一次的机遇,我和伙伴们将燃烧所有的才智和激情。”

  戴雷是跨国车企中的知名外籍“中国通”,更有横跨BMW、英菲尼迪两大豪华车品牌的过人经验。从外界来看,无论是个人财富水平,还是职业天花板的高度,实际上他都比中国本土人才更具优势,所以,选择“三次创业”,对戴雷而言并非单纯的出于物质所需。

  精神层面的追求,无形而隐晦,但却往往是更具决定性的要素。我们无从真正得知对戴雷博士的抉择标准,但我们可以理解“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的心情。

  或许正如他所说的,这是一个一生一次的机遇,而这种对“新机遇”的追求渴望,无论是对他,或者是对这个行业,都是不断前行的一种推动力。

  从戴雷的选择,让我们可以更多的去审视今天中国汽车企业的现状。抛开物质收入这个话题以外,我们思考的是企业对高管精神层面的关怀建设是否足够。

  如前面所说的职业天花板。尽管跨国车企越来越重视本土化与本土人才的起用,但中国籍身份仍是本土人才在跨国车企当中无法逾越的天花板。特别是对于职业经理人来说,站上这个有限的高度上,面对几乎是永远无从突破的桎梏,离开何尝不是一种明智之选。

  而在大型国企中的高管们,面临的则是另外一种不同的处境。轮岗制的特殊体制,决定了一个高层管理者无法自由的决定去留,更无法回避频频出现的“前人种树,后人乘凉”的不公。其他掣肘更加不言而喻,这些“中国特色”我们无法回避和忽视。

  而另外一种情况,则显得更加严峻和致命。车企高层已经成为实质性的高危工作,权利与收入的极大不对称,导致了职业风险的可能性。人非圣贤,腐败现象究其本质,体制的漏洞,与对人性的过度拷问,都难逃其责。

  被引用到烂的马斯洛需求层次论中认为,对自我实现的需要处于人生需求的顶端。而对于这些原本已经站在接近金字塔尖的人群来说,没有理由不去做出最利己又最能释放自我能量的选择。而无论是中国车企还是跨国车企,面对人才的不断流失,是到了该进行反思的时候。

  制造业本质的探究

  前文所叙述的都是事实,大量的传统汽车人才正在流入新兴企业。但是,现实却并不那么悲观。因为,良禽择木而栖,人才流动的本质是企业成长的速度和质量决定的。而汽车行业的发展,是一场百年长跑,现在论胜负为时太早。

  对于以制造业为核心基础的汽车工业,互联网造车最被质疑的恰恰是在制造层面的托大和过度乐观。《汽车人》此前发表的“论失控”一文中有叙述,被互联网行业奉为玉律金科的“失控”,和工业思维和制造业思维格格不入,甚至截然相反。

  因此,今天我们尚无法定论互联网造车是否可以,或者将以何种方式改变汽车。但我们知道,传统汽车制造业的根基和优势,无法通过简单的资本运作和少数顶端人才的转会吸纳而超越。

  中国汽车工业的蓬勃发展有目共睹,中国自主品牌的成长也进入全盛阶段。特别是在推崇工匠精神回归的今天,中国的汽车企业家们已经反思和构建了自己企业的未来发展之路。

  在4月25日举行的“汽车人之夜”上,中国的汽车企业家谈了他们对与工匠精神的理解。北汽集团董事长徐和谊将这种精神精炼为8个字:坚韧、执着、专注、极致。

  事实上,从这8个字从可以解读出很多内容,有关于制造的,更有关于用人的。也正如长安集团董事长徐留平所说的一样:“做什么都需要靠人去完成,有了优秀的人就有了优秀的产品。”

  中国汽车工业在百年历史的世界汽车历史中,正处在蒙昧初开的年纪,注定了前行中会有太多的挑战和坎坷。身处其中的汽车人,除了才华,也确确实实需要一种精神力量的支撑。什么精神?就是做一件事,把一件事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从小到大做出来的精神。这其中,或许免不了有个人利益的得失,可能也免不了要对个人欲望的克制。这也是一种代价,一种大我和小我之间的选择。

  我不愿将文章引向过于伟光正的角度,就如同我们应该尊重每一个个体的意愿一样。但我确实从内心敬佩这样的汽车人,因为他们身上代表的,就是坚韧与执着,就是专注与极致的当代工匠精神!

  本刊记者 卢山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