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自运转型 组织能力的扩张
- 来源:经理人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自运转型,组织,扩张,苹果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0-12-02 08:38
企业领袖大权独揽,以一己之力包打天下;企业创立多年,CEO依旧无法撒手,军中一日无帅,则运转艰难,导致折戟沉沙。
企业若要实现长远持续的发展,必须把自运转组织能力作为能力内核进行建设,然后依靠有机的系统,自动智能化的运转,实现快速的复制和裂变式发展。
“企业教父”退位
打造一个能实现自我运转的企业
地球人都知道乔布斯之于苹果帝国的意义,以敏锐洞察科技发展前景和善于创造惊人用户需求的“苹果教主”,几乎以一人之力缔造苹果奇迹。同时,乔布斯也以高度集权、蛮横专政著称,这是全球最典型的企业英雄主义的范本。
这种依赖于企业领袖的超强远见和个人魅力驱动的企业,也为未来的长久发展埋下隐患。若领导者倒下,企业将无以为继,除了天才不可复制外,更致命的是,企业在长期的个人强势统治中,垂直型命令式的管理造就了大批执行型员工,他们丧失独立决策、自我管理的能力,不能将企业已成功的模式良好地复制裂变出去,也不能利用内生的“自组织”力量挽救企业前程。在国内,曾风光一时的太子奶、昔日的VCD巨头爱多、史玉柱执掌的珠海巨人,无不以血的代价验证着个人主义背后的巨大陷阱。国内无数家族企业,领导者大权独揽,以一己之力包打天下,导致折戟沉沙的例子举不胜数。
杰克·韦尔奇说:“当企业只有十个人时,你必须走在最前面,当企业有一百人时,你必须走在中间,当企业有一千人时,你只要走在后面。”当企业不断发展壮大时,真正着眼于企业内部的文化塑造、制度设计、流程再造、管理创新,掌握一种让企业实现自组织、自运转的“能力内核”,才是企业的持续长青之道!
企业打造自运转型扩张能力的“核模式”,关键在以制度和流程为中心,在企业内部构建出许多微小的“循环体”,能及时而独立地响应用户需求,在终端倒逼企业资源,同时能不断地复制裂变出去,完成企业的快速扩张。这些微小的“循环体”最终串联成一张紧密动态的企业网络,维系企业对内部的凝聚力和对外部需求的敏锐。企业真正雇佣的并非仅仅是员工的双手,而是一个个智能的大脑,企业机器的每一颗螺丝钉都充满智慧并与企业意志协调一致。
那么,如何去建立这种基于企业自运转的“能力内核”,并成功裂变?国内一些标杆企业的做法值得借鉴。
企业再造:流程为王
由美国教授哈默和钱皮提出的企业再造理论,受到全球众多企业的关注和切实的实施。以流程为核心,进行企业再造,是国际上许多大企业实现自运转的重要路径。柯达公司将原来的顺序作业、平行作业再造为同步工程,丹麦Oticon公司把固定职能的人员组成灵活的微“循环体”,都体现出流程为王的特质。
确立以客户价值导向的关键流程为核心,而非以领导者为核心,企业就能适应信息时代不断变化的需求和挑战。以海尔为例,直至今天,海尔始终致力于流程再造,张瑞敏在今年八月接受《经理人》独家专访中称:“海尔所做的就是让流程而非领导来管理企业,由依靠‘能人’转向依靠‘流程’,像丰田的看板管理一样。”
海尔在流程再造前,是传统的本部制结构。由管理层制定企业采购、销售、财务等方面的策略,指令再层层下达,最终执行到各个一线人员身上。传统的机构和流程在当前快速变化的市场前,显得僵化和滞后。
海尔对其流程进行了重新设计,而新的设计对原有流程是彻底颠覆的。海尔把采购、销售、财务三大块由集团统一掌管执行,而其余职能部门全整合成“创新的订单支持流程”和“保证订单实施的基础流程”,即3R(R&D-研发、HR-人力资源开发、CR-客户管理)和3T(TCM-全面预算、TPM-全面设备管理、TQM-全面质量管理)。3R和3T这两个关键流程,直接指向客户需求,一线销售人员发现新的需求时,并不需要层层向领导汇报,而是直接找到对应的这两个流程中的支持部门,索要资源支持,销售人员与流程中的支持者形成一个自主运营体,独立满足客户需求。当然,自主经营体是无权改动集团的价格体系、付款方式和服务标准这些硬性制度的。
由此,海尔形成了终端需求对企业的倒逼,各层级的领导成为流程的支持者、资源的提供者。“人单合一”的模式,让企业真正的走出办公室,及时把握需求,即需即供,做到零库存。
分权制衡:打造无数孙悟空
柳传志的分槽喂马、马云的十八罗汉,显现的正是分权制衡的智慧。
在分权制衡上,华为给大家确立了标杆。任正非在其文章《管理的灰度》中提出:以正现金流、正利润流、正的人力资源效率增长,以及通过分权制衡的方式,将权力通过授权、行权、监管的方式,授给直接作战部队。这实际上就是他曾经说的,用规则的确定来对付结果的不确定,通过分权在华为内部打造无数个能自运转的“孙悟空”,从心所欲不逾矩。
研祥智能总经理孙伟在接受《经理人》采访中说:“企业的管理,在于敢于放权、对各个团队充分授权,而不是以一个人的‘全能’负责公司的运转。”
作为国内地产行业翘楚的万科,则建立完备的管理体制和职业经理人团队,在发展的初始阶段,有意放慢脚步,培养员工从下至上的自我管理。其“标准化、规范化、柔性化”的核心竞争力得以在各分公司中迅速复制。王石在自传《道路与梦想》中表示:一个成熟的企业强调的是管理和机制,而非领导者个人,必须弱化个人作用。脱离企业家个人生命周期而力求发展,必须建立和执行成熟的企业运行机制。
制度设计:从人治到法治
权力和制度的博弈,一直在轮番上演,往往是制度的建立者破坏制度、碾碎规则。一个企业实现自运转和长远持续的裂变,须树立制度的权威和声誉,以规则为中心。
世界上所有伟大而百年长青的企业,都善于制定让部门秩序井然而又充满创造力的制度。李开复在评价微软时说:“我觉得一个公司的成功相当大的程度是取决于一个制度。其实微软公司应该说过去的发展是靠制度,而不能说是魅力。”微软忠实于“小即是美”,依赖制度将企业分割成许多灵活、高效的小单位,专注于工作本身,让庞大的微软保持一个小企业般的活力。其外,它的“雇佣最顶尖的人才”以及“专注100%的市场占有”都是以制度的方式定格下来的。
好的制度,能让企业焕发长久生机,坏的制度则能带领企业走向毁灭。忠实于制度来铸造自运转企业,并非画地为牢,食古不化,灵魂在于与时俱进的不断重新设计制度,改进制度,让制度成为整个企业机器隆隆转动的润滑剂。
……
企业若要实现长远持续的发展,必须把自运转组织能力作为能力内核进行建设,然后依靠有机的系统,自动智能化的运转,实现快速的复制和裂变式发展。
“企业教父”退位
打造一个能实现自我运转的企业
地球人都知道乔布斯之于苹果帝国的意义,以敏锐洞察科技发展前景和善于创造惊人用户需求的“苹果教主”,几乎以一人之力缔造苹果奇迹。同时,乔布斯也以高度集权、蛮横专政著称,这是全球最典型的企业英雄主义的范本。
这种依赖于企业领袖的超强远见和个人魅力驱动的企业,也为未来的长久发展埋下隐患。若领导者倒下,企业将无以为继,除了天才不可复制外,更致命的是,企业在长期的个人强势统治中,垂直型命令式的管理造就了大批执行型员工,他们丧失独立决策、自我管理的能力,不能将企业已成功的模式良好地复制裂变出去,也不能利用内生的“自组织”力量挽救企业前程。在国内,曾风光一时的太子奶、昔日的VCD巨头爱多、史玉柱执掌的珠海巨人,无不以血的代价验证着个人主义背后的巨大陷阱。国内无数家族企业,领导者大权独揽,以一己之力包打天下,导致折戟沉沙的例子举不胜数。
杰克·韦尔奇说:“当企业只有十个人时,你必须走在最前面,当企业有一百人时,你必须走在中间,当企业有一千人时,你只要走在后面。”当企业不断发展壮大时,真正着眼于企业内部的文化塑造、制度设计、流程再造、管理创新,掌握一种让企业实现自组织、自运转的“能力内核”,才是企业的持续长青之道!
企业打造自运转型扩张能力的“核模式”,关键在以制度和流程为中心,在企业内部构建出许多微小的“循环体”,能及时而独立地响应用户需求,在终端倒逼企业资源,同时能不断地复制裂变出去,完成企业的快速扩张。这些微小的“循环体”最终串联成一张紧密动态的企业网络,维系企业对内部的凝聚力和对外部需求的敏锐。企业真正雇佣的并非仅仅是员工的双手,而是一个个智能的大脑,企业机器的每一颗螺丝钉都充满智慧并与企业意志协调一致。
那么,如何去建立这种基于企业自运转的“能力内核”,并成功裂变?国内一些标杆企业的做法值得借鉴。
企业再造:流程为王
由美国教授哈默和钱皮提出的企业再造理论,受到全球众多企业的关注和切实的实施。以流程为核心,进行企业再造,是国际上许多大企业实现自运转的重要路径。柯达公司将原来的顺序作业、平行作业再造为同步工程,丹麦Oticon公司把固定职能的人员组成灵活的微“循环体”,都体现出流程为王的特质。
确立以客户价值导向的关键流程为核心,而非以领导者为核心,企业就能适应信息时代不断变化的需求和挑战。以海尔为例,直至今天,海尔始终致力于流程再造,张瑞敏在今年八月接受《经理人》独家专访中称:“海尔所做的就是让流程而非领导来管理企业,由依靠‘能人’转向依靠‘流程’,像丰田的看板管理一样。”
海尔在流程再造前,是传统的本部制结构。由管理层制定企业采购、销售、财务等方面的策略,指令再层层下达,最终执行到各个一线人员身上。传统的机构和流程在当前快速变化的市场前,显得僵化和滞后。
海尔对其流程进行了重新设计,而新的设计对原有流程是彻底颠覆的。海尔把采购、销售、财务三大块由集团统一掌管执行,而其余职能部门全整合成“创新的订单支持流程”和“保证订单实施的基础流程”,即3R(R&D-研发、HR-人力资源开发、CR-客户管理)和3T(TCM-全面预算、TPM-全面设备管理、TQM-全面质量管理)。3R和3T这两个关键流程,直接指向客户需求,一线销售人员发现新的需求时,并不需要层层向领导汇报,而是直接找到对应的这两个流程中的支持部门,索要资源支持,销售人员与流程中的支持者形成一个自主运营体,独立满足客户需求。当然,自主经营体是无权改动集团的价格体系、付款方式和服务标准这些硬性制度的。
由此,海尔形成了终端需求对企业的倒逼,各层级的领导成为流程的支持者、资源的提供者。“人单合一”的模式,让企业真正的走出办公室,及时把握需求,即需即供,做到零库存。
分权制衡:打造无数孙悟空
柳传志的分槽喂马、马云的十八罗汉,显现的正是分权制衡的智慧。
在分权制衡上,华为给大家确立了标杆。任正非在其文章《管理的灰度》中提出:以正现金流、正利润流、正的人力资源效率增长,以及通过分权制衡的方式,将权力通过授权、行权、监管的方式,授给直接作战部队。这实际上就是他曾经说的,用规则的确定来对付结果的不确定,通过分权在华为内部打造无数个能自运转的“孙悟空”,从心所欲不逾矩。
研祥智能总经理孙伟在接受《经理人》采访中说:“企业的管理,在于敢于放权、对各个团队充分授权,而不是以一个人的‘全能’负责公司的运转。”
作为国内地产行业翘楚的万科,则建立完备的管理体制和职业经理人团队,在发展的初始阶段,有意放慢脚步,培养员工从下至上的自我管理。其“标准化、规范化、柔性化”的核心竞争力得以在各分公司中迅速复制。王石在自传《道路与梦想》中表示:一个成熟的企业强调的是管理和机制,而非领导者个人,必须弱化个人作用。脱离企业家个人生命周期而力求发展,必须建立和执行成熟的企业运行机制。
制度设计:从人治到法治
权力和制度的博弈,一直在轮番上演,往往是制度的建立者破坏制度、碾碎规则。一个企业实现自运转和长远持续的裂变,须树立制度的权威和声誉,以规则为中心。
世界上所有伟大而百年长青的企业,都善于制定让部门秩序井然而又充满创造力的制度。李开复在评价微软时说:“我觉得一个公司的成功相当大的程度是取决于一个制度。其实微软公司应该说过去的发展是靠制度,而不能说是魅力。”微软忠实于“小即是美”,依赖制度将企业分割成许多灵活、高效的小单位,专注于工作本身,让庞大的微软保持一个小企业般的活力。其外,它的“雇佣最顶尖的人才”以及“专注100%的市场占有”都是以制度的方式定格下来的。
好的制度,能让企业焕发长久生机,坏的制度则能带领企业走向毁灭。忠实于制度来铸造自运转企业,并非画地为牢,食古不化,灵魂在于与时俱进的不断重新设计制度,改进制度,让制度成为整个企业机器隆隆转动的润滑剂。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