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逐繁星的孩子

  • 来源:37°女人
  • 关键字:
  • 发布时间:2017-08-12 15:01

  1

  小辉是我大学的学妹。她在校报做编辑时,正巧我在各大报刊发表了一些作品,拿了一些奖,她来采访我。我们聊得很投机,便成了朋友。

  她说最喜欢曼彻斯特的《光荣与梦想》。别的新闻系学生就想找个好工作,而她却想成为一名伟大的记者。我很佩服她,但又带着怀疑。

  后来她决定考研,在考研这件事上,她是我见过最执着的人。

  第一年,她很认真准备,每天都去上自习,背着一大袋书和资料,还有一个大水壶。遗憾的是,那年她没有考上。没办法,那个学校的那个专业,面向全国只招3个人。

  第二年,她已经本科毕业了。同学们纷纷参加工作,家里人也催促她,一个女孩子别有那么大野心,回县城考个公务员算了。但她还是坚持考研,不过还是没考上,就差那么一点儿,她很崩溃。

  第三年,萎靡不振了小半个冬天,她开始第三次攻坚。这一次,她干脆跑到北京去,在那个学校附近租了房子。她开始每天围着那个学校里小小的湖跑步,然后吃早饭,再去图书馆泡七八个小时。

  我不太喜欢“皇天不负苦心人”这句俗语,但在这一年,也忍不住在祝贺她时说了。同班同学都已经工作3年了,她成了北京大学的一名研究生,开始又一段学生生涯。

  她小时候的梦想是进外交部,当一名外交官。高考前,她本可以保送人大,却一心只想上北大,而落榜后,调剂到我们就读的普通大学。

  大学毕业时,她心有不甘,再度选择了特别难考的北大国际关系专业。这场属于她个人的“战争”,打了整整3年。

  2

  在她终于读完研究生,开始找工作时,又达不到外交部招聘的条件了。时移世易,很多单位招聘的门槛逐年提高。她回来办事时,我请她吃饭,问她决定去哪儿工作。她犹豫了半晌,要求我不能笑话她。

  她告诉我,是《新京报》。我很吃惊,真的忍不住笑了出来。因为这里面另有故事。

  当年她大四时,在《光明日报》实习,她的报社指导老师很欣赏她。那位老师是资深记者,问她想不想做记者,可以推荐她去《新京报》。

  她去待了几个星期后,梦想之火还在燃烧,还是决定考研去北大。没想到,读完北大的硕士,她还是去了《新京报》工作。

  那次饭桌上,我问她,“过30岁的人了,还不打算结婚?”她笑嘻嘻,“大不了单身当大龄剩女,我要当犀利的记者,最近申请调到深度报道部门了。”

  我劝她想清楚。做新闻有很多细分类别,深度调查写特稿,接触的都是违法犯罪和严重事故,危险度非常高,有时甚至危及生命,她一个女孩干这个太危险。

  但她说,“我想留下自己的名字,写出好的报道,你知道我就是这种人。”我了解她,2008年汶川大地震,她曾不顾危险,一个人跑到灾区做志愿者。

  她要像《光荣与梦想》里的那些大记者,寻找事实,抵达真相。从国内报道到国外,积累实战经验,再去大学做研究,做个国际关系的学者。

  她野心大,外交官的梦熄灭了,却还有一个海阔天空的梦想,不曾熄灭。我无法再劝她。

  3

  一天,一个朋友发朋友圈说,看到一则报道特别感动。我顺手点开网页,那篇新闻是记者深入某地村庄,采写的一则有关艾滋病孤儿的特别报道。配图里的女记者,正是小辉。

  她还是学生时代的打扮,夹克外套,短发,跑鞋,搂着一个神情淡定的孤儿。

  那篇报道细致翔实,从小处入手,几乎全是白描手法,呈现了一群不幸孩子的生存状况。她把深情与关怀,都收敛在沉静叙述里,让沉重的现实问题自己浮出水面。

  我没有打电话告诉她,你写得真的很赞。我只是默默在心里说,这家伙终于成长了,成为一个拥有像样作品的记者。

  人生之旅,有人浑浑噩噩,有人少年得志,也有人大器晚成。到底做什么有意义,过什么生活不后悔,判断标准在自己心中。

  她经历艰难的自我认知和选择,顶着社会家庭对女性的压力,3年又3年,未能圆一个外交官的梦。不能直接达成,再通过毗邻的行当绕回去。我听说,从突发事故的爆炸现场,到重大经济案的报道中,都有她的身影。

  她的“人生油画”是星空,她追逐的是繁星。哪怕岁月漫长,路途曲折,你追逐繁星的过程,会让你不负此生。

  (摘自《文苑·经典美文》2017年6期)

  ●沈嘉柯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