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的火车餐

  1933年,钱穆受钱锺书的父亲之托,送杨绛从苏州坐火车去北京上清华。当时铁路局规定,三等车乘客不能进入餐车,但有针对三等车的餐饮推车。钱穆和杨绛坐的是三等坐席,到吃饭时,有推车经过,卖“油腻腻、硬生生的米饭或面条”,杨绛吃不惯,所以带了一匣饼干和一些水果,请钱穆吃,“他就躲到不知哪里去了”。钱穆也带了一些点心,是小包的麻片糕之类,当然吃不饱。于是,每逢停车,站上有卖油豆腐粉汤之类的小贩,杨绛便看见钱穆捧着碗吃,难免尴尬,于是“假装没看见”。1933年,钱穆乃是燕京大学的讲师,待遇颇高,完全用不着坐三等席,所以杨绛多年后回忆,还是敬重钱穆的勤俭之德。

  而当时中国铁路的火车餐车饮食质量非常高。有一段时期,当时非常著名的旅行社——中国旅行社承包了天津段列车的餐饮。餐车配备男女侍应生,据亲历者描述,他们点了“鸡茸鲍鱼汤、炸鱼、猪排、西米布丁、咖啡。大师傅手艺不错,用的西红柿酱、辣酱油等等,都是舶来品。刀叉上还有外国字,每份七角几分”。这顿饭当然不便宜,要知道,当时的中等饭馆里,六角钱就可以吃到一个红烧整肘子或一只白煮整鸡加肉汤的套餐了。

  天津列车吃得好,广九铁路也不落后。1916年的《广九铁路指南》上,可以看到食品种类非常齐全,不仅有威士忌、白兰地、啤酒、苏打水、柠檬汁等各种饮品,还有“沙甸鱼、三文鱼、靓牛扒、西猪排、羊排骨、烧鸡、火腿、烟肉蛋、各色肉饭”等。

  不过,坐头等车的乘客们不一定都是洋派的,吃不惯“大菜”的土豪比比皆是。1933年,当时的铁道部出台了很人性化的条例:“查各路客车对于乘客饮食大都仅备西餐一种,非但价格过昂,贫苦者亦无力享受。而食品用具多属欧化,并非我国一般人民之所素习。”不仅如此,铁道部还特意制作了一份中餐菜单,发给各大铁路局,要求一个月内筹备完毕并实行。于是,餐车上开始配备中餐,乘客们也有了更多选择。

  林语堂便见识了一位吃中西结合餐的土豪。1934年,他去杭州游玩,和“一个土豪对座”。开车后10分钟,土豪便开始叫餐,“叫的是我们常人叫的两倍之多”。10点零6分,先来一杯烧酒;5分钟后,再来一盘杂碎大菜,接着是白菜烧牛肉。林语堂大概是饿了,居然连菜里有“十二片之多”的牛肉都数得一清二楚。10分钟后,又来“吐司五片,奶油一碟”。羡慕嫉妒恨的林语堂断定“此人50岁时必死于肝癌”。

  正在这时,一位“油脸而黑的中山装少年”翩然而至,一屁股歪在土豪旁边坐下,“登时就有茶房给他一杯咖啡、一盘火腿蛋”。少年毫不客气地一手把林语堂桌上的书报、茶杯推开,顿时“茶也溢了,桌也湿了”。中山装少年什么也不管,挽起袖子吃火腿蛋,什么也没得吃的林语堂“看见他身上徽章,是什么沪杭铁路局的什么员,又吃完便走,乃断定他这碟火腿蛋一定是贿赂”。土豪这边,“牛肉已吃到第九片,怎么忽然不想吃了。于是咳嗽、吐痰、免冠、搔首,颇有饱乐之概”。到10点31分,茶房来问能不能拿走,土豪立刻狼吞虎咽起来,9分钟时间全碟吃完,而后“头向桌上一歪,不到5分钟已经鼾然入寐了”。

  文/李舒/摘自《民国太太的厨房》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