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测评向何处去

  • 来源:人力资源
  • 关键字:民主,测评
  • 发布时间:2011-03-07 13:35
  某国有大型企业在每年年终时,都会对70多名中层以上管理人员做民主测评,参与评价与被评价的都是这70多人。测评等级实行5分制,1-5分分别代表不称职、基本称职、称职、良好和优秀;测评指标与权重如表1所示。为保证公平公正,测评采用书面形式,匿名打分,测评结束后将结果投入“投票箱”,由人力资源部门负责统计,办公室审核。

  同时,中层管理者也参与公司 “十大优秀员工”评选。“十大优秀员工”的评选主要环节为:第一轮由各部门推荐,人力资源部门将票数进行统计,然后按一定比例推选出候选人,一般为15人左右;第二轮由中层管理人员对候选人进行投票;第三轮将候选人在公司网站上公示,所有员工都可以网上投票。最后总经理办公会根据三轮投票的结果,评选出当年的“十大优秀员工”。

  民主测评是指考察干部时,在一定范围内了解干部群众对考察对象评价意见的一种方法。一般采取书面测评形式,请参加测评人员对考察对象的德、能、勤、绩、廉表现情况,按照具体测评项目和一定分值做出评价,或者直接对考察对象做出优秀、称职、基本称职或者不称职等次的评价。民主测评作为一种代表民意的考核手段,一般应用于党政机关和大型国有企业的干部考核、竞争上岗、评议党员、推优评先、职称评定等领域,其出发点在于通过群众公正评判,对干部实事求是地进行考评,选拔出各个方面的优秀人才,激励更多的人奋发上进。而考评过程中由于受诸多方面的制约,有时会缺乏公正性,测评结果可能

  出现一些令人尴尬的局面,甚至影响和谐。民主测评可以说是一把双刃剑,关键在于如何做到科学有效、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其在考核工作中的积极功能。所以民主测评向何处去,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民主测评三倾向

  1.每年排名趋同

  年年岁岁花相似,每年民主测评的排名基本一致,“十大优秀员工”也基本上被几张老面孔占据。用测评的专业术语来说,这说明测评的“信度”很高,以同样的测评与选拔工具,按照同样的方法,对相同的对象再次进行测评与选拔,所得先后结果的一致性程度较高。事实也真是如此?首先,我们来看看测评指标,五大项17小项,除了生产部门的任务指标完成情况相对“刚性”以外,其他指标可以说都是凭感觉,而在人的素质、态度、能力、成长性等方面,今年和去年又不可能有明显的变化,每年的“明星”都是老面孔也就不足为奇了。其次,这些人能走上今天的岗位,说明其素质、能力、态度各方面都是得到工作实践验证的,否则他也很难担当现在的职责,每年的排名都差不多也基本上反映了事实。再次,人都有习惯性思维,尤其是在还需要自己绞尽脑汁去想谁做得怎么样,自己又不太熟悉的情况下,照搬照抄就是最好的办法,把往年的、同事的评选结果拿过来抄一遍,应付了事。

  2. “为人”突出者排名在先

  民主测评结果靠前的基本上都是“为人”占优势,或者说是“人缘好”;而不一定是“做事”能力强的。当然如果两者兼得的,就变得更加突出了。仔细分析,这也不难理解。首先,评价体系中基本上都是评价“做人”指标,“做事”的指标不仅少,并且权重也低。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民主测评主要用于党政机关,而企业采用的不多,或者用的是经过改良后的。因为对于企业来说,赢利是第一要务,考量“做事”能力特别重要。其次,相互之间对他人做事能力了解不多,或者可能根本不了解,能给他人的评价更多地是来自私下的交流和直观的感受,换句话说,就是这个人“为人”怎么样。对于优秀员工的“网上投票”就更是如此了,上千人的单位,谁能对其他部门的同事了解得那么多,所以评价时凭的大多都是印象,甚至只是对某个名字熟悉而已。

  3.优秀员工多为干部

  让老板很头疼的是,每年总想有“新人”脱颖而出,不要让优秀员工成为“干部专业户”,而事实总是未能如愿,干部唱主角的局面很难打破。原因何在?首先,干部本身就是普通员工中选拔出来的“佼佼者”,都是经历了那些评价指标的“千锤百炼”,其自身在各方面表现比较优秀,才有可能走上领导岗位。其次,干部曝光率比较高,大家相对熟悉。再次,部门领导是部门业绩的代表,哪个部门业绩比较突出,首选肯定是“头”,“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最后,普通员工做得再好,毕竟影响范围有限,除了与其打过交道的同事,其他人怎么能知道他做得好不好?

  民主测评三误区

  1.参与评价的人越多,结果越准确

  持有这种观念的人想当然的认为人越多越民主,可以全方位、360度无死角地审视每一个人。却不曾想一个人的随意和不认真,甚至是恶意诋毁、打击报复,使得整体的结果就会偏离正确的轨道。让真正可参考的、准确的评价结果“稀释”在茫茫数字中,变得毫无价值可言。所以,我们应该把更多的权重赋予直接上级和主管领导,直接上级也是最了解其工作效果和效率的,并且也只有赋予了直接上级的考核权,他才能有效地对下级施加影响和进行管理。其他人的意见需要有,但不应该是同等重要。

  2.评价指标越多越好

  五大项17个指标,每个人需要评价的指标就是70人乘以17个指标,即1190个指标。即使每个指标不加思考,3秒钟1个,光写字的功夫就要花掉1个小时,很多人估计想想都快崩溃了,哪还有心情去考虑这个人在某个指标上到底是打4分,还是4.5分?4分和4.5分又有多大的差别?只想自己应该早点完成任务,交差了事。再加上对民主测评这种形式主义的东西早生厌恶之情,所以满篇的4分、5分就不足为怪了。心情好,打5分;反之,打1分都有可能。1分和5分的差别有多大,没有人知道,虽然有打分的指标解释,谁又会仔细看?再说了,17个指标打出来的分数,就比5个指标打出来的分数更客观,更能反映实际情况吗?也许只是设计者的一厢情愿罢了。

  3.测评结果作为发奖金、晋升、评优的唯一依据

  虽说民主测评存在很多缺陷,但由于没有健全的

  考核机制,评价业绩没有依据,民主测评好歹有一个相对“靠谱”的排名,所以就抓住这根“救命稻草”不放。奖金发放、晋升提拔、评优评先,管理者总喜欢用这柄“尚方宝剑”。可曾想它不怎么“靠谱”,不知道让多少英雄好汉“很受伤”。民主测评由于其工具本身存在的缺陷,加上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很多不可控因素,所以,作为一个参考指标是不错的,但对人的评价不能代替对事的考核,不能因此代替绩效考核。否则就有可能舍本逐末,让考核的“指挥棒”指错了方向。

  民主测评三后果

  对参与评价的人来说,容易导致三种心态:一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自己只是大海中的一滴水,对评价结果起不了什么作用,所以对评价抱着一种无所谓的态度,完成任务才是第一要务。二是愤世嫉俗,痛恨这种形式主义,敢怒不敢言,要不就是一笑置之,或者胡乱应付。三是看和谁的关系好,和谁比较熟悉,与谁有“过节”,逮着机会表达一下自己的“看法”。

  对被评价者而言,也容易产生三种取向:一是关系很重要。虽然不能用“贿选”这种卑鄙的手段,但平常的关系维护很重要,关键时候还得靠人家投自己一票呢。所以,私下的交情要维护好,面上的功夫也一定要做到。必要的时候还要瞅准机会,参加某种有利益关系的小团体,为自己的发展助力。二是“做秀”很重要。平常不“做秀”,别人怎么能看得见呢,该加班时要加班,该表达时须表达,想办法增加自己的“上镜率”,别人记住自己这张脸了,那么民主测评时就占据了先机。三是“方向”很重要。一切要跟着领导走,领导指哪自己就打哪,丝毫不能含糊。领导高兴了,在公开场合表扬自己的机会多了,民主测评想不“红”都难。

  解决问题三办法

  民主测评作为一种考核工具本身并没有错,关键在于如何去使用。如果只是机械的复制,无疑是没有为这个好的种子找到合适的土壤。如果说土壤的改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那么可以改变种子的性能,让其更好地在企业的土壤中生长,我们可以从 “三七开”入手。

  1.评价指标“三七开”

  企业的重要目标是创造利润。利润从哪里来,靠每名员工实实在在干出来。没有利润、没有效益,连员工的利益都无法保障,更妄谈社会责任。所以在评价指标的设置上,要充分考虑业绩指标的重要性。对于生产部门而言,业绩就是完成的预算指标;对于职能管理部门而言,业绩就是完成的任务目标,钉是钉铆是铆,容不得半点含糊。所以业绩指标应占到评价指标权重的70%。说到底,做得好不好,不是看说得有多好,而是要拿出工作成果。当然,成绩的取得必定是能力、态度、素质、发展潜力的综合体现,这些指标是基础,占的权重可以为30%。并且为了防止出现“打分疲劳”现象,精简评价指标势在必行。

  2.评价主体三七开

  民主测评不是大锅饭,见人分一勺。谁做得好与不好,不一定大家都心知肚明。但有一个人肯定更有发言权,那就是被评价者的直接上级。民主测评、考核的目的是什么?不是为了捧红或打击某个人,而是为了组织与个人的成长。而组织的成长有赖于个人的成长,个人的成长又与上级的指导、帮助息息相关。如果直接上级对下级考核的权重过低,没有对下属工作评价的绝对权威,那么他也不会对下级负责。所以直接上级的权重应该占到70%,其他相关人员占30%。对下级负责、拥有对下级的考核权,才能实现上下级关系的良性互动。至于上级是不是可能借此机会将对下级的不满进行打击报复呢?即便有可能,但这也不是可以通过降低上级的评价权重能解决的问题,所以不能因噎废食。参与评价的人也不是越多越好,不了解的人只会随便评价,成为评价结果的“噪音”或“杂质”。所以在评价者的选择上要找

  准人、找对人,原则是起码要对其工作比较了解。

  3.评价结果运用三七开

  我们评价一个人,是为了使其在今后的工作中扬长避短,而不是为了给他贴上一个标签,评出个“等级”就万事大吉了,重点在于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一个人的成长。如果说民主测评让我们了解到一个人在群众心目中的地位,个人的优缺点。那么我们就要因人制宜,将评价的结果及时客观地与其做沟通,指导和帮助其成长,这才是民主测评的真正目标。所以将评价结果用于沟通的比重应该占到70%,其他30%可以作为升迁、薪酬分配、评选先进的参考。

  辅助测评三工具

  1.平衡计分卡

  既然民主测评存在缺陷,需要改良,那么我们可以运用一些辅助的工具来弥补或者改善其缺点,最大限度地突出其精华。平衡计分卡不仅包含了财务测评指标,还包含了客户满意度、内部流程及学习与成长方面的指标。把评价指标三七开,拿业绩说话,并不等于一切以财务指标论英雄。也许有人利用某种手段,或者运气好,偶然在财务指标上交出了亮丽的答卷,但内部管理、运营流程、客户维护方面一塌糊涂,更别提人才的成长、团队的建设,而这些指标才是关系到组织能否基业常青、“可持续性发展”的关键。所以我们不能目光短浅,只顾眼前利益。在设计指标的时候,借鉴平衡计分卡的理念,要将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结合起来。

  2.绩效责任书

  民主测评不是秋后算账,事后评价。要做到前期有预算、中间有控制、事后有评价。所以民主测评的工作要做在前头,绩效责任书实际上解决了预算管理、目标管理、事前沟通的问题。在年初的时候,明晰任务指标、努力方向,在年终的时候才能对照着绩效责任书进行评价与沟通。否则,就是凭个人感觉,空对空,没有依据,评价者心里没底,被评价者也难以做到心服口服。绩效责任书的签订要根据平衡计分卡的理念,结合民主测评的指标,使其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而不是各自为战。而且在绩效完成的过程中,要不断地进行绩效沟通,对绩效完成情况进行监控,不是到了年终才算总账。没有过程控制,就有失控的可能,等到民主测评的时候再来反省就为时晚矣。

  3.述职报告

  其实,很多人不是对评价他人不认真,问题是对他人不甚了解,正如在网上给某个人投票,靠的只是感觉。所以我们要让被评价者说出来,述职报告就是一个很好的形式。每个部门,每名员工都要做年终总结。如果你是干部、优秀员工,更要将自己的工作业绩“晒”出来,供员工评价。并且述职报告的过程,对他人来说是一个学习和思考的过程,自己也是梳理和总结的过程。对于民主测评来说,更是他人了解你工作成效的过程。通过述职报告,还可以体现出一种公平竞争的氛围,可以将不同的人和业绩做横向的比较。通过这种形式后做出的评价,虽然难免还有误差和偏见,但总比盲人摸象强了很多。

  总之,我们不能唯工具论,更不能被工具牵着鼻子走。在现代企业管理过程中,我们要根据企业特征、行业特点、发展阶段,实现不同绩效考核工具的有效融合,与时俱进,才能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