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金”用工荒

  • 来源:21世纪商业评论
  • 关键字:淘金,用工荒,人力资源,企业
  • 发布时间:2011-03-16 14:06
  如果说前些年中国人口红利的消失还只是一种隐隐可见的趋势,那么到了今年,用工荒已经成为人人都看得见的大事件了。与往年相比,今年的用工荒来得早也来得猛,从东南沿海向中西部内陆省份呈现蔓延之势。在以往的劳务输出大省湖北、四川等地,一些用工企业前所未有地面临一工难求的窘境。

  在中国,三农治理、产业转移、劳动力供求结构调整等因素交织在一起,正在加速“刘易斯拐点”的到来。据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蔡昉的研究,2000-2010年,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只增加了约1%;到2015年,中国的劳动年龄人口将不再增长。大概从2013年开始,我国的人口抚养比就将不再下降。也就是说,到2013年或2015年前后,我国传统意义上的“人口红利”应该说就荡然无存了。

  专家预测,2011年可能成为用工荒最严重的一年。据全球人力资源咨询公司怡安翰威特日前发布的预测,2011年春节后,中国整体用工缺口将在10%~20%。以外来民工聚集地之一的东莞为例,该市政府部门估计外来人口在2010年减少了200万左右。实际上从2010年8月份开始,东莞就已经出现用工荒。当地政府和企业采取各种办法吸纳务工者,目前,该市企业岗位缺口保守测算仍有20万个,其中普工缺口占80%。

  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之一是,无论是相对于珠三角其他城市还是长三角,抑或承接产业转移的内陆地区,在民工待遇方面东莞都不再具备竞争力。在承接沿海产业转移较多的湖北、湖南等省,目前的待遇水平已明显接近东莞。许多东莞企业因此不得不去云南、贵州及西北省份招工。

  鉴于低成本劳动力对于中国制造业的重要性,如果不能解决好用工荒的问题,那么仍然以加工制造和贸易出口为主要拉动的中国经济将会受到现实的伤害。那些手握大量订单却开工不足的企业,为解燃眉之急想尽各种办法。临时性加薪是最普遍的做法;而有的企业老板为了让员工在春节之后还回来工作,甚至想出了先扣下部分工钱等年后再发的“高招”。

  这样的做法或许可以收一时之效,但从长远的角度来看,只有积极实施技术改造,实现劳动力的创新使用,并最终建立一个有序运行的劳动力供求市场,才是解决用工荒的根本之道。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连续出现的用工荒又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就在众多企业老板因用工荒叫苦不迭时,在珠三角却有这么一家公司,不仅从用工荒中获取财富,还在客观上促进着一个公正有序的劳务市场的建立。

  深圳市全顺劳务派遣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全顺”)专门从事农民工的招收、培训和租赁,公司老板是河南人张全收。多年前,张全收曾经在深圳办过一家玩具厂。因对当时深圳劳务市场对河南人的歧视大为不满,张全收的玩具厂竖起了“只招收河南老乡”的牌子。结果,招来的人越来越多,而工厂的活却越来越少。后来,一位朋友对张全收说:“把你的员工借给我用一段时间吧,他们的工资我来付。”这件事让张全收灵机一动:“农民工打工难,关键是缺乏技术培训。受欺负,被拖欠工资是因为缺乏组织。我为什么不成立一个机构,专门培训农民工,做劳务租赁呢?”

  2004年,全顺挂牌成立。成立当年,公司就接纳了6000多名农民工,2005年接纳了8000多名。公司的商业模式很简单:买下农村零散的劳动力,再整体出租给用工企业。张全收对工人的要求也很简单,16岁-40岁,能干活的都要。他为工人提供最基本的保障:免费食宿和技能培训;待工期间每天补助40元;工伤事故、意外伤害和重大疾病,公司全包。先与工人签下劳务合约,再将他们租赁给用工企业,按人头收取管理和培训费用。全顺不搞零星输送,最少是以50名农民工配一个领班负责,自成体系完成生产任务。全顺在事实上成为这些工人的雇主,承担劳动法律责任。

  全顺的这种模式受到用工企业的欢迎。全顺能够满足他们大量的临时性用工需求,而且员工都是经过培训的熟练工。当干完活之后,员工就回到全顺。用工企业享受到了即需即用的好处,就乐于向全顺支付一定的员工管理费。现在,张全收的公司已经发展到数万人,分公司遍布全国多地。

  全顺的做法也并非全无风险。全顺以组织对组织的方式确实降低了用工方拖欠工资的可能性,但拖欠工资的事情还是偶有发生。2005年,全顺的600多名员工在一家工厂干了几个月,老板却跑了,欠下240万元的工资。张全收不想失信于员工,便东挪西借把员工的工资补上了。

  另外一个风险就是劳动力市场的波动。由于没有充分认识到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2009年3月到4月间,公司招收的8000多人中有2000多人没找到工作。在这两个月内,2000多人被安顿在各个基地,不但包吃包住,而且每日给予40元的补贴,为此公司亏损了800万元。

  张全收一度几乎难以为继,幸运的是他挺过了最艰难的时期,之后市场开始回暖。用工需求一下子多了起来,工人成为日益稀缺的生产要素。张全收开始被众多用工企业的老板追逐,成了炙手可热的人物,人们称他为“农民工司令”。

  供求关系的变化让全顺有了替员工争取到更好待遇的资本。“需要用工的企业多了,我们就对它们逐个筛选。”张全收定下一个合作原则:先满足信誉好的老客户,再发展可靠新客户,剔除不讲信誉的客户。用工企业如果不派总经理级别的人来洽谈,张全收就不会接待,因为他觉得只有和高管才能谈员工待遇问题。一家用工企业在与全顺协商用工时,只同意对员工计件付酬,张全收坚持要求计时付酬,否则就不予合作。

  全顺的工人工作稳定,待遇也有保障,还不担心拖欠,因此很多民工都愿意加入到全顺。通常的情况是,有些员工在全顺挣到钱了,第二年他就会带一帮亲戚朋友过来。全顺的工作人员不用出门就可以招到很多工人。2010年春节之后,珠三角出现用工荒,很多企业都招不到人,而全顺公司却每天都有不少人前来求职。

  但张全收预见到,用工荒不会在短期内消失,未来一段时期招工将会越来越困难。为此,张全收将招工范围扩大到山东、安徽、贵州、云南等地,并在2010年创立了“经济合作社”的招工新模式——以县级为单位,每个县设立一个合作社社长,下面每个乡又设立一个合作社分社,每个乡又针对每个村安排一个业务员,这样层层覆盖下去,就可以直接面对每一户家庭进行招聘宣传。张全收也会亲自去招工,试图凭借自己的影响力尽可能地多招一些人。“要是手下没有兵,我这个司令就不好当了。”张全收说。

  接了单就大量招人,活干完了立马裁人,这是很多私营制造企业用人的常态,也是农民工的权益得不到保障的一个体现。如果用工的制度环境没有发生根本的变化,这种状态势必很难完全改变。虽然全顺没有能力彻底改变这种现状,但它独特的用工模式确实为农民工带来了更多的保障,也为如何从日益上升的劳动力成本上涨趋势中寻找淘金机会提供了一个绝佳案例。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