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糊”的高清

  • 来源:21世纪商业评论
  • 关键字:音像,影碟机,高清,消费者
  • 发布时间:2011-03-16 15:09
  上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音像市场的升级(录像带-VCD)催生了一个在世界工业史上都能留下浓墨重彩的产业奇迹:1993年,世界上第一台家庭VCD影碟机在中国诞生;1997年国内VCD影碟机的销量便达到千万,形成了一个持续近十年、年销售额数百亿的影碟机产业。如今,高清平板电视的快速普及拉开了高清时代降临的序幕,“高清”被誉为下一个“千亿级市场”。而VCD的“前车之鉴”自然让业界产生了期待:高清时代能否再现历史,孕育出一个庞大的高清播放机产业?

  看上去很有希望:消费者有实实在在的需求——DVD级别的影视节目在客厅里的液晶或等离子电视上会变形、很粗糙,高清影视更颠覆性地刷新了他们的感官体验;高清播放机的生产工艺和技术一直都在进步,价格早就降到了大众可以接受的范围……但遗憾的是,经过数年的努力,高清播放机更像是那些高清发烧友的专属品,不但没得到大众的青睐,很多消费者甚至不清楚市面上还有这样的产品。比起上世纪中期一战成巨头的万利达、步步高们,今天的高清播放机制造商未免相形见绌,很多厂商甚至仍然停留在“手工作坊”式的阶段。

  而回过头去,先从国内影碟机厂商们的发迹史开始梳理,或许有助于理解“此时此刻”与“彼时彼刻”为何看着相似,结果却很不同。

  VCD启示录

  其实,VCD在中国的成功更像是一个意外惊喜,因为在理论上,VCD标准从诞生的那一刻起就失败了——内容供应商不支持。

  上世纪末,好莱坞的八大影业公司从音乐CD产业得到启发,希望自己拥有的影视资源同样可以用数字化的方式保存和发行。于是,索尼联合飞利浦等厂商共同制定了VCD标准(即一种在光碟上存储视频信息的标准),但八大影业很不满意,因为VCD影碟的画质表现很不给力,还不如传统的录像带,对音画品质要求很高的欧美消费者不接受,更让八大影业在意的是,VCD标准没什么防盗版技术,只要有相应设备就能轻易复制。因此,他们不愿意为VCD标准提供节目源,只是拿一些老旧的影片内容进行转制,得不到承认的索尼只好把VCD标准拿回亚洲推广。

  但没有节目,光盘和播放机的生产销售就是无源之水。1993年,中国安徽的万燕公司生产出了世界上第一台家用VCD影碟机,次年就开始批量生产,由于片源不配套,影碟机产业的发展在当时停滞了一段时间。

  不过,1997年还是爆发了“年销售量千万”的影碟机产业奇迹,直接原因就是1995年,盗版VCD影碟开始大量在中国的沿海城市出现,继而蔓延到内陆地区。

  在当时,尽管VCD标准得不到内容供应商的青睐,但盗版商开始多渠道制作VCD影视节目,除了常规的“复制”正版产品外,还通过影院偷拍(当时国内的消费者对影视作品画质的要求并不高)和录像带翻制等手段为国内消费者带来了源源不断的、新鲜的影视内容。而意外的好运是,我国的电视节目(以电视剧为主)纷纷通过VCD进行二次发行(当然这些产品也免不了被盗版)。就这样,内容的门槛被“盗版”轻而易举地跨越过去了。

  同时,由于盗版VCD的生产和销售非常有利可图——VCD标准在防盗技术上的缺陷导致盗版成本很低,而且VCD碟片成本也特别低廉,销售到终端的盗版VCD碟片都能保证10元以内,这个价格是广大消费者乐于接受的,而且对碟片销售商来说利润也很丰厚。再加上当时国内版权意识淡薄,疏于保护,违法成本也很低,专营盗版的VCD影碟店如雨后春笋般在国内各个城市的大街小巷涌现了,对消费者而言,几乎是家门口就有的影碟店和可租可买的获取方式的确很能促进购买欲。

  当然,影碟机制造商们洞悉“国情”的能力也很重要。当时进口影碟机价格很贵,更致命的缺陷是兼容性很差,面对质量良莠不齐的盗版影碟,大部分都读不出来。国产影碟机制造商们除了把价格拉下去,还花大力气研发出“纠错”能力超强、不论什么碟片都通吃的影碟机。

  回顾这段历史,首先要承认盗版不光彩、不合法,但在客观上,VCD盗版生产销售体系使得消费者可以以非常低廉的成本获取大量的、新鲜的影视内容,再“无障碍”地播放,简单地说,就是获得了非常良好的产品体验,影碟机销量暴涨也就水到渠成了。这证明了影碟机普及最核心的问题就是内容和服务的配套。

  高清的“三重门”

  VCD影碟机的快速普及使得国内涌现了如万利达、步步高、先科等一大批规模庞大、年销售额达到数十亿级别的家电业巨头。在DVD时代到来后,它们凭借VCD时代打下的制造基础,依然叱咤风云,产品不但畅销国内,也大量远销海外。如果现实如童话般美好,那么接下来的故事就应该这样书写:这些老牌厂商如今再接再厉,为高清在国内普及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遗憾的是,国内高清播放器制造业几乎等于从头开始,因为老家伙们不见了。原因是国内的影碟机制造商一直以来只承担了简单的组装工作,因为核心技术和元器件都依赖进口——一直没有建立起自己的基础工业。VCD时代的日子好过是因为国外把VCD看做过渡产品,国外厂商向国内提供元器件获得利润就满足了;但DVD时代的国内企业极大冲击了国外的DVD制造业。国外的大牛们开始对DVD生产专利费较真,提高DVD的制造成本;同时国内DVD也开始了价格战,市场上甚至出现了大量200元的DVD机器。在这样的双重夹击下,DVD制造的利润空间已经十分稀薄,当高清时代到来时,国内老牌影碟机厂商已经或倒闭、或转型。

  因此,国内高清播放机生产的先驱者实际上是南方一批“一穷二白”、前所未闻的“山寨”品牌。这些企业甚至很难称之为“工厂”,它们的总部可能就几十个人,几十平方米,最常见的模式是从各种正规或非正规渠道采购类似“联发科”式的芯片解决方案,再找工厂贴牌生产。那么,这些厂商还能有前辈们的际遇吗?问题的核心还是国内的高清产业能不能为消费者提供VCD时代般的、优秀的产品体验。

  其实,就世界范围内而言,高清播放机普及的起点要比VCD影碟机高得多。和当年八大影业对VCD的蔑视相比,随着索尼2008年在和东芝之间的数字格式之争胜出,业界统一把蓝光作为新一代标准,纷纷配套发行新老影视节目的蓝光版。而国外如欧美市场本身就有早已建立好的完整的正版产业链,消费者享受“高清”需要付出的成本无非就是换一种碟片,因而高清影音设备普及得很快。

  国内的情况就复杂得多。首先正版蓝光电影的价格依然保持在数百元人民币,国内的大众消费者即使版权意识比过去增强了,但还是很难接受,国内也没有真正围绕正版高清内容建立起完整的内容配套服务体系。

  那么,还能如15年前一样指望“盗版”来补充缺失的内容服务体系吗?

  目前,国内的盗版高清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盗版蓝光光盘,由于对生产线和生产企业管控严格,目前即便是盗版蓝光光盘价格也很高,还分为各种版本,25G版本通常需要十几元,50G版本就需要40多元一张,也就是说,盗版商还找不到便宜的盗版方式,VCD时代的成功体系暂时还不能复制。

  另一种就是网络下载内容,主要是采取各种技术对蓝光原版的压缩版本,结果是各种格式鱼龙混杂,一部高清影片可以有十几G到五六十G大小不等的不同版本。数字内容的好处是可以无限复制,但对盗版商而言,这也很难,因为如果要建立起一个庞大的内容产销体系,必须建立一套相应的数字内容管理机制,而这是一个连国外内容供应商都还在学习的课题。

  因此,在今天可以看到,最开始承担高清内容输送服务的并不是那些传统的盗版产销链里的单位,而是类似中关村这样的电子卖场里,以组装电脑为业务的商户。就以中关村为例,组装电脑的利润越来越低,许多商户发现HTPC产品能卖出溢价——HTPC通常要放在客厅,客户对机箱和电源的能耗和噪音特别看重,愿意接受一些价格高、性能好的机箱和电源产品,就此开始经营高清设备售卖服务,再后来也同时代理高清播放器的销售。

  不过硬件经营的利润总归有限,很多商家开始琢磨如何为消费者提供增值服务,便开始利用数字内容几乎可以无成本无限复制的特性,收取内容拷贝服务费(目前我国的网速决定了短时间内个人下载高清内容还难以普及)。

  这些商家就此成为高清内容服务配套的重要力量,但和过去那种遍布大街小巷的影碟店相比,他们的力量实在太有限了。而且必须正视的一个现实是,在国家日益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打击盗版的大环境下,处于产业灰色地带的高清内容服务别说规模化,就连生存空间也将越来越小。

  内容和服务配套的缺失使国内消费者在目前很难获得良好的高清产品体验(当然首先要打击盗版、保护版权必须肯定):观看高清的办法要么很贵——买价格数百元的正版光盘,即使盗版光盘也要几十元人民币;要么很麻烦——买硬盘高清播放机,配块大容量硬盘倒是成本很低,交点服务费就能拷贝,就是更新电影时要跑很远或者等上几天——等快递把硬盘送去送回,同时还得惦记着现在的硬盘故障率挺高的……

  “中国式高清”

  这就是中国高清产业的现状:高清内容服务体系还处在版权的灰色地带,难以规模化,高清播放机的市场自然难以获得爆发式的增长。而这又是一个恶性循环:高清播放机制造商们没有资格和资本大打广告,大规模进驻卖场,没有财力对消费者进行市场教育和提供完善的售后服务,更多还是依靠中关村这样的电子卖场和网络进行产品销售——它们的灰色生存状态又很难吸引到大规模资金的注入和得到其他家电巨头对高清播放市场的全力投入(目前市场上其实已经有联想、海信这样的传统家电企业推出高清播放机,但很难让这些企业真正把其作为重点业务推出)。

  那么,高清播放机制造商的出路在哪里?

  必须承认的现实是,国内高清播放机制造商在短时间内很难掌握内容资源——它们也不擅长这个;同时高清播放机的核心技术——解码芯片依然掌握在外国公司手里,这也不是短时间内能靠这些“准”山寨企业解决的问题。而这两个核心问题不解决,在高清产业内仍然很难掌握话语权,产品最终还是逃脱不了货品化、只能攒个加工费的命运。

  最容易想到的办法是在工业设计和产品附加功能上取得突破,制造出有溢价、有竞争力的产品,但这条路太难了。过去DVD在国内进行价格大战前,许多企业也绞尽脑汁地为DVD设计附加的功能和价值,可消费者就是不埋单。

  但高清播放机的普及未必一定要由这些硬件制造商来实现。在国内,那些掌握大量正版资源的影视内容服务商更有可能以“软硬兼施”涉足高清产业。比如视频网站,随着国内正版化运动,很多视频网站已经拿下了大量正版内容资源,其中不乏高清影视内容,但视频网站本身的竞争已经非常激烈,它们也有开辟新的商业模式的需求,通过高清播放机的生产和销售,帮助自己的视频业务从消费者的电脑延伸到客厅——目前也已经有视频网站开始这样做了。

  这在技术上并没什么门槛,因为高清播放机的生产制造本身门槛就不高——采购芯片方案+贴牌生产就可以解决。但关键还是一个谈了又谈的问题:如何建立起一个完善的高清内容服务配套体系,以及科学的数字内容管理手段?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