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什么因素值得过分担忧
- 来源:投资者报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业绩,南海,资本市场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2-05-15 09:40
当下的投资人,心态还是比较脆弱的。就在5月9日(周三)市场调整幅度接近2%收盘后,一位掌握庞大资金的机构投资人见到我第一句话就是,“你怎么看现在的市场?”我反问他,“你是操盘的人,离市场更近,你怎么看呢?”他说,“我今天刚刚卖出一部分仓位,我不太看好。”
他的主要担心来自于三点:一是上市公司业绩正在呈现下滑趋势,二是欧债问题似乎又要来第二波了,三是南海局面比较紧张。
他说,“我看不到市场能够涨上去的理由。”我追问,“按你的理解,市场理应大跌一把,那你为什么不干脆离场呢?”闻此,他紧跟了一句,“郭树清总在出政策托市呀,如果没有郭主席,市场早就向下挖大坑了。”不过,他还是有些纠结,“郭主席还有多少招,会不会快用尽了呢?”
原来如此。在他的图景中有两条战线在斗争,基本面这条战线不支持市场上涨,但政策面却是支持市场的。于是,这位久经市场的机构投资人也异常纠结:进吧,信心不足;退吧,于心不甘。
这位机构投资人过去供职于公募基金公司,由于有一年业绩冲入三甲而名声大振,如今他依然战斗在市场一线,所不同的是,操作起来有了更大的自由权,不像公募基金那样受制于不能小于60%仓位的约束。或许是没有了这种限制,反而增加了他选择的难度,比如,“需要轻仓乃至于清仓吗?”这个问题常常困扰着他。
机构投资人都这般彷徨,个人投资者就更迷茫了。还是在5月9日那一天,赵先生收到华泰联合证券北京西三环营业部的短信提醒:“建议控制仓位,静待时机。”或许,这是广大投资人收到的来自券商分析师们最多见、最莫名其妙的建议吧。啥叫控制仓位,到多大比例算控制?啥叫静待时机,什么情况出现算时机?
看来,有必要谈一谈困扰众人的几个关键因素。
先说业绩。在我们看来,就算业绩有一定程度下滑,但市场已经提前有了足够的反应。我们不妨跳出眼前,回看一下市场的足迹——去年此时,上证指数大约在2800点左右,如今则在2400点附近,跌幅约为15%。那么业绩怎么样呢?据统计,沪深两市2400多家上市公司2012年一季度平均每股收益为0.135元,较之2011年同期的0.143元下降5.59%。也就是说,市场已经撤退得过快了,还有必要对业绩下滑作出更激烈的反应吗?
再说欧债。不管过程多么百转千回,多么复杂多变,我们认为,欧债危机的最终结果趋向于平缓消化的可能性更大一些。就算暂时还有些反复,但受欧债影响比较大的,基本上还是他们自己。对于中国来说,最主要的直接影响就是外贸出口状况。可是在中国GDP的占比中,消费和投资的权重逐年增加,净出口则渐次下降。换言之,外贸出口之于中国的意义,更多的是增加就业人口,而非赚取真金白银的净利润。基于这样的考虑,欧美情况的变化,对我们的心理影响大于实质影响。至于欧美股市调整给我们带来的压力,更应该淡然应对。且不说本来人家与我们的市场就互不相通,无论投资标的或者资金流向都互不相干,单说人家的涨幅与我们也有天壤之别——美国和欧洲市场都已经出现了大幅反弹,而我们基本上还趴在地面上一直没什么起色,凭什么欧美一下挫我们就调整呢?
不过,话虽如此,还是有人对欧美经济和市场的负面影响颇为担忧,中国股市似乎也不争气,跟跌不跟涨的“软骨病”症状一直挥之不去。这不,5月11日(周五)统计局公布4月CPI涨幅为3.4%,环比涨幅回落0.2个百分点,本来还不错,但摩根大通意外出现20亿美元交易损失的消息却引发投资者避险情绪上升,导致市场表现疲软。
至于南海问题,我们第一个判断是打不起来,因为此事涉及的实际上是中美大国之间的外交智慧;第二个判断是就算打起来,对市场的负面影响也是短暂的,甚至于随着局面的明朗,很快就转变为积极的影响。
A股摆脱“软骨病”的根基当然还是要做好自己的事情。好在现在有一位新任证监会主席值得期待。我们提醒过大家,要非常重视郭树清上任之后的一系列言谈举止,系统的郭树清更值得期待。最近几个月,郭主席在各种场合的表态很频繁,看上去有点儿眼花缭乱,实质上都是围绕回归证券市场的本原属性而展开,不用担心郭主席会“半途而废”。
今年以来A股能够在斜率趋缓的轨道上逐渐上行,除了各种政经因素之外,还有一个不为人注意的因素,那就是人心思涨。终归已经调整了5年之久了,终归沪深300的市盈率只有11倍左右,终归市场的上涨不仅符合多数投资人的心愿,也符合高层意图——在财政和货币手段的腾挪空间日渐狭窄时,有关方面对于一个更趋活跃、更能承担重任的资本市场的期待,无疑日益殷切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