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公司账本:广发人均净利最高

  • 来源:投资者报
  • 关键字:公募基金,广发,盈利
  • 发布时间:2012-05-15 10:08

  “博时是消耗型的吧!益民是保守型的吧!”听完《投资者报》对公募基金公司类型划分的描述,一位在公募基金行业待了超过十年的基金公司高管猜测说。

  他猜对了。

  根据数据分析和记者采访所得,我们的结论是:公募基金行业的发展模式早已不再是产权所有人粗放地投几千万元注册资本便要求职业经理人给出利润的时代了,尤其在“老十家”时期的监管红利、2004~2005年渠道红利以及2006~2009年的资本市场红利都相继落幕后,整个公募基金行业的发展已空前市场化,加之资产管理行业竞争日益激烈,基金公司的投资人及职业经理人不得不考虑新的工作目标和发展策略。

  四类基金公司的不同特征

  2011年,公募基金经历了14年来最冷的一个冬天。

  披露了财务数据的51家基金公司在去年全年的总净利润为80亿元,较上一年的99亿元下降了20%。

  其中,净利润下滑幅度最大的如东方、华富、华泰柏瑞、交银施罗德等基金公司均超过了40%。而净利润同比增长的仅有7家基金公司,分别是:华商、国投瑞银、建信、招商、上投摩根、东吴以及宝盈。

  从财务上分析,导致整个行业经历寒冬的原因是双重的。一是整个行业资产规模缩水,导致管理费收入减少,是谓进账变少;二是渠道费用等经营成本提高,其中的一个指标是支付给渠道的客户维护费占管理费的收入比,该指标在2010年的行业平均数是16.1%,2011年猛增至了19.6%,是谓支出增多。进的变少,出的增多,两头挤压,行业利润最终大幅下滑。

  实际上,这两大原因正好揭示了各个基金公司的营运特征以及在整个竞争格局中的位置。

  沿袭前几年的指标和模型,《投资者报》以人均营业支出为纵轴,以净利润为横轴,制作出涵盖各家基金公司的全景坐标,4个象限分别代表4种发展模式。

  如星空图(见C1版)所示,处在第一象限的公司,人均支出低、管理费收入却增加或降幅少,是为“产出型”基金公司;处在第二象限的公司则人均支出低、管理费收入也低,是为“保守型”基金公司;处在第三象限的公司人均支出高、管理费收入增加却少,是为“消耗型”基金公司;处在第四象限的是人均支出高、管理费收入增长也快的公司,是为“开拓型”。

  虽然一些基金公司每年的经营目标或战略会有调整,但我们发现,60%的基金公司近两年来都有稳定的营运特征。

  比如景顺长城、中邮、博时、鹏华、招商连续出现在“消耗型”的基金公司名单中;信诚、东吴、中欧、华富、金鹰、天弘等连续出现在“产出型”基金公司名单中;中海、益民、浦银安盛、东方、华泰柏瑞依然是“保守型”基金公司;嘉实、易方达、汇添富、富国、华商、海富通连续两年为“开拓型”基金公司。

  广发人均净利润最高

  资产规模在千亿级的基金公司中,广发、易方达、嘉实、南方均在“开拓型”基金公司之列。值得一提的是,由于资产规模持续下降以及员工数持续上升,华夏2011年沦为了“消耗型”基金公司,博时则连续两年排在消耗型基金公司之列。

  在公募基金行业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以人均营业支出高为特点的“消耗型”基金公司和“开拓型”基金公司则主要集中于中、大型公司上。

  在“开拓型”基金公司中,广发是典型样本。2011年,整个行业的人均利润为53万元,而广发人均净利润高达233万元,为行业最高。

  广发成为“开拓型”基金公司,得到业内多位基金公司高管的认可,其典型意义在于其广告、人力投入上相对保守,而在渠道、销售方面则比较激进。

  根据中国证券业协会公布的基金公司人员数量,6家千亿级公司中,与广发资产规模最接近的南方、博时总人数均比广发基金高出100人,这意味着,几乎同样的工作量,广发用241人干,而博时、南方则分别用了330人、342人。

  人均净利润最高的公司除了广发以外,还有诺安、易方达、景顺长城、大成以及兴业全球等,都超过了160万元。

  而人均净利润较低的大多数是小型基金公司,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人力成本、渠道费用以及办公费用等成本都具有刚性。

  “开拓型”基金公司和“消耗型”基金公司的不同在于,前者高的人均营业支出带动了管理费的增加,而后者没有,典型的如博时和华夏。

  46亿规模竟盈利2000万

  统计发现,以人均营业支出小为共同特征的“保守型”基金公司和“产出型”基金公司,大多为小基金公司,典型的如益民、新华。

  以益民为例,截至去年底,益民基金公司的资产规模只有46亿元,但2011年仍实现净利润2016万元,2010年净利润则更是接近3000万元,在业内实属少见。

  《投资者报》此前曾统计,按照当下的费用计算,公募基金要达到盈亏平衡点,至少需要管理80亿元的权益类资产规模。而益民能够盈利,主要归功于其严苛的成本管理,自2008年下半年起至今,益民未发一只产品,其大部分收入来源是啃2007年整个行业大跃进后的“老底”,当时益民资产规模超过100亿元。

  小基金公司身陷泥淖难以长大,这是困扰很多该类基金公司老总的问题,《投资者报》也曾尝试寻找答案,现在有了新的线索。

  数据显示,2011年,“保守型”和“产出型”基金公司共计17家,其中有15家基金公司资产规模低于150亿元,略高于基金公司的生存线,同样的现象也在2010年出现过。相反,6家千亿级基金公司中有4家在开拓型阵营。

  红利丧失要求更多投入

  一位银行系基金公司老总曾谈到,2008年以前,公募基金公司较少面临生存危机,“早一批的‘老十家’基金公司,只要发两只封闭式基金,不但能解决温饱,还能为股东带来利润。”

  摩根士丹利华鑫基金公司副总经理秦红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称,公募基金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老十家”时期属于制度红利期,这包括监管层对牌照的限制、2.5%的管理费设置、首推封闭式基金;之后是新产品与渠道红利期,2003~2005年,银行刚兴起战略转型,公募基金为银行提供了代销产品,银行赔钱支持基金销售,以实现转型目标;第三个阶段是2006~2009年的资本市场红利期,市场的大幅上涨带来了新客户的涌入,基金规模迅速膨胀;第四个时期就是2010年开始的常规市场阶段,表现为代销渠道开始从收入、利润角度考虑基金的销售策略等。

  然而,大多数基金公司股权投资人及部分职业经理人并未意识到整个行业的发展环境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本想做一个创新产品,但拿不出2000万元。”上海一家基金公司总经理说道。这是很多基金公司老总尤其是中小基金公司老总经常遇到的问题。

  在王亚伟刚刚举行的离职媒体恳谈会上,王亚伟透露,华夏基金在1998年成立之时,注册资金只有7000万元,后来增加到2.38亿元,是历年股东的全部投资成本,而华夏给股东回报的包括现金分红及整体公司价值则达到了200亿元。

  股东以有限的投入“坐享”基金公司的良好利润,这是公募基金发展十多年来的事实。也正因此,很多基金公司的产权所有人,还在用过去公募基金的发展路径来要求职业经理人制订股东的利润目标。

  想创新,但又怕消耗了股东有限的投入,进而影响年终的规模和利润目标,这样的投鼠忌器,最终导致的结果是大批基金公司为完成股东的短期利润目标而牺牲投研、创新等方面的有效投入,这也正是我们看到很多中小基金公司“保守”或“高产出”的深层次原因。

  新的发展环境要求新的发展模式。正如上述上海基金公司总经理所言,公募基金发展14年来,投入产出任何时候都没有上升到今日之高度,近期整个行业所津津乐道的华泰柏瑞沪深300ETF和汇添富短期基金理财产品的巨大成功,都与事先的投入意识密不可分。

  此外,公募基金行业与资本市场是孪生兄弟,较好把握住资本市场的周期或节奏,同样能够成长壮大,但其持续性是以前期的人才梯队建设、较好的品牌维护等为基础的,这同样是投入产出问题。

  在几项天然红利都已逐个退散的竞争时期,公募基金走到了新的行业起点,如何权衡投入产出关系,是公募基金大股东和职业经理人需要面对的新课题。

  《投资者报》 记者 岳永明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