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冬前的最后一段夏日

  反弹如料想般的在继续。在国务院特批、并扩大新三板试点范围之后,新三板概念成为聚焦人气的领军之一;同时交易所对B股的缩股自救的支持,也让投资者的退市情绪得以缓解。而在德国政府暗示支持欧央行的债券购买计划之后,欧债危机造成的忧虑情绪在持续减弱,美股更是创下了三个月以来的新高。似乎,从外围市场到资本内部,从宏调政策到经济数据,都在为反弹的继续创造更好的条件。

  其实,笔者对于8月份的行情是比较看好的。无论是年中经济会议中对“加大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对实体经济的支持”、“扩大有效投资”、“加大对国家重大项目建设的支持”的政策定调,还是触底回升的汇丰PMI数据、剔除季节性因素后实际转暖的官方PMI数据,亦或是连续下跌后的技术反弹需要,都支持短期看A股将继续保持反弹势头的观点。

  至于反弹能走多远,将受限于三点:第一、5、6月份的那一轮政策放松,是否能及时的在7月份的宏观经济数据中有所体现;第二、央行会否如市场预期般在8月上旬再有一次降准动作,进一步明确政策信号;第三、市场中能否如4月份的“金改行情”一般,再度涌现出能够充分凝聚投资者预期的领军板块,有效放大成交量。

  在维持对8月份行情看好的同时,笔者也在密切关注风险。虽然各地方政府近期再度掀起了一轮投资狂潮,但资金似乎远未配套到位。比如长沙的8000亿投资计划,上半年仅完成56亿;而广东的4000亿年投资计划仅完成三成,很多重大项目不得不求助民间资本。

  笔者还注意到,继6月份国资委副主任邵宁提出,“中国经济经历了持续30年的高速增长之后,已开始进入一个紧缩时期,央企要做好三到五年过寒冬的准备”之后,国资委有关负责人在日前召开的一次内部会议上再次对目前央企面临的严峻形势进行预警,并提出“以扩大规模为目的的投资必须停止。”企业应该及时调整经营策略,强化投资并购管理,所有投资必须转向技术升级、产品升级和商业模式的升级。

  除此之外,“中国企业负债占GDP比重达107%,超国际警戒线”、“中国钢铁产量可能出现31年来首次下降”等消息,亦是在时刻提醒我们,必须对这个“冬天”的漫长程度,要作出最充分的估计。

  对于中长期行情(9月中旬之后),笔者认为“A股处于长期下行通道”。首先,从经济层面来看,中国远未脱离去库存时代———或许我们会有一轮短暂的补产成品库存的阶段性反弹(这也是行情在三季度可能有所表现的重要原因),但我们的产能库存、房地产库存在原本应该自发调整的08年之后,仍然高速扩张了近三年。这使得中国的经济调整事实上已经落后于世界平均水平一倍以上的时间;其次,从企业盈利来看,制度性资源错配造成的资源浪费、生产力低下,仍为能从制度的源头有所改善———虽然经过两次实质性的“非对称降息”,以及一轮还算颇有声势的金融改革试点之后,企业的财务成本有所降低,但远未能抵消原材料、土地价格及劳动力成本上涨给企业盈利造成的负面影响。如今再叠加经济增速持续下行的宏观经济调整因素,企业的盈利水平,以及其对应的社会资金盈利预期、资本市场估值水平,都会进一步下滑;第三,从政策面看,政策“调结构”的主基调,不会让位于“保增长”,不会再有类似于“4万亿”的全面刺激机会出台,改变经济整体趋势。下半年的宏调政策调整,仅限于“十二五”项目的提前、一些重点项目的保证,以及局部的财政投资计划为主;第四、从资金面看,整体资金供给仅为有限宽裕,而资本市场的资金则仍在持续流出,不足以发动新一轮流动性行情———从银行间市场来看,资金有限充裕———资金价格稳步下降,但仍处于相对高位,央行降准、降息动作引而不发,取而代之的是连续的逆回购动作,资金释放相当稳健。外汇占款方面,出现了热钱流出与外贸盈余并存的局面,对宏观经济和金融市场的刺激并不明显,而资本市场则受到楼市、债市及商品市场的持续分流效应,屡有资金销户出逃的报道。因此,从中长期来看A股将下破2000点。

  邓亮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