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发展面临双重挑战

  • 来源:支点
  • 关键字:中国,经济
  • 发布时间:2013-11-18 10:19

  当前中国的经济增长就宏观面而言,其风险来自于经济总量失衡。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经历过两次总量失衡。第一次是1978年到1998年上半年,这个阶段中国宏观经济失衡的主要风险是需求大于供给,即短缺经济;第二次是从1998年下半年到2008年,这个阶段中国宏观经济失衡的风险主要是需求不足,特别是内需疲软。

  而从2010年10月以后到现在,中国正在经历第三次宏观经济失衡,其主要风险比以往都要复杂,既有通货膨胀的潜在巨大压力,又有经济下行的严峻威胁,是双重挑战并存。

  虽然中国2011年、2012年的通胀数据不高,但潜在的通胀压力很大,因为造成通胀的原因很复杂,一旦通胀数据抬头,尚且没有行之有效的抑制方法。

  现在,中国面临的通胀压力很大程度来源于2008年至2010年期间的反危机、保增长政策,在此期间,中国花出去大量的钱,包括“四万亿”政府投资、2009年9500亿财政赤字等。直至今年6月底,我国在流通的货币总额为93万亿,而这些钱何时会从哪些口子冲出来并不确定,而且,这些钱一旦冲出,就会造成通胀。

  另外,中国现在面临的通胀压力,具有很强的成本推动特点。现在,劳动工资、社会福利、社会保障、环境治理、土地价格等成本都在上涨,如果增长方式转变得慢,生产效率提高得慢,那么这些成本就难以消化,从而转移至价格层面。根据有关部门的测算,目前物价上涨的压力50%来自需求推动,90多万亿的货币买什么,什么就涨;而另外50%的压力则来自于成本推动。

  目前,中国已经进入了典型的由需求推动和成本推动共同作用的通货膨胀。

  与此同时,此次通胀还面临着国际收支失衡的问题。中国在国际收支领域里长期以来都是收大于支,导致国家外汇储备越来越多,到今年6月底,已经超过了35000亿。国家外汇储备越多,其结汇量越大,这意味着在汇率不变的情况下,国家为了购买外汇而支付给企业和居民的人民币越多,而这个钱一旦结汇出去,通货膨胀压力就会增加。

  宏观经济风险的另一个方面,来自于经济下行,经济下行的主要原因是内需疲软。在投资上,这5年来,中国的固定资产投资需求都超过了20%,但很大程度上都是各级政府的投资行为,企业投资量不足。2010年10月,政府开始择机退出,然而政府刚一退出,从2011年开始到2012年,连着七个季度中国经济增长速度直线下降,问题就出在政府要退出、企业不跟进。企业不跟进的主要原因在于没有创新项目,一旦投资就是重复建设。

  内需不足的另外一半是消费,消费需求最主要的问题是两极分化、收入分配差距太大。国家统计局今年1月18日公布的中国最近10年的基尼系数都在40%以上,也就是10年处于警戒线之上。而收入差距太大,会导致社会消费倾向下降,这也并非短期内所能改变的问题。

  总之,中国现在面临着十分复杂的挑战,经济转型势在必行。

  (支点杂志2013年11月刊)

  刘伟(北京大学副校长)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