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能否涅槃重生

  • 来源:支点
  • 关键字:温州,金融
  • 发布时间:2013-11-18 10:52

  核心提示:短期来看,温州的种种难题与货币政策的急剧变动有关,与房地产的调控打压有关,但从深层次来看,是扭曲的制度导致了改革停滞,而改革停滞又使得温州原有的先发优势弱化了。

  “温州到了不进则退的重大关口”,这是今年7月温州市委常委会上传出的声音。

  在这次会上,该市首次公开糟糕的经济数据:2012年16个经济主要指标中,温州市的主要经济指标处于浙江省倒数,其中人均GDP、GDP增幅、规上企业(年产值2000万元以上的规模企业)工业总产值、财政总收入、进出口总额、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等9项指标垫底。

  这种现状对“浙江第三城”的温州而言,是种尴尬。

  改革开放以来,凭借极具生命力的草根制造业和民间金融业,闯劲十足的温州人打造了让国内外惊叹的“温州模式”。经过30年的快速发展之后,一场危机让神话破灭。2011年下半年,温州爆发民间借贷危机,中小企业资金链断裂,引发当地老板“跑路潮”。

  温州只得实施金融改革破冰。2012年3月,国务院设立温州市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时至今日,温州经济不仅没有舒缓的迹象,还频频传来企业经营困难,甚至破产重组的消息。2013年以来,主动申请破产的企业不断增加,温州两级法院已经受理各类破产案件86件,是2012年全年受理案件的三倍。

  温州市经信委的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监测的15个行业855家温州重点企业,有10个行业出现了利润负增长。同年,浙江省人大财经委调研发现,温州60.43%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出现减产、停产,这其中包括有很多业务已经进入停滞状态的“僵死”企业。糟糕的现状让人不禁发问:温州经济到底何时迎来新的春天?

  经济下滑的背后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温州经济的下滑有多方面原因。

  温州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会会长周德文在接受《支点》记者采访时表示,温州的产业结构很不合理,且30年来几乎没有变化,大多是皮鞋、打火机、眼镜、低压电器等劳动密集型的轻工产品。温州大多是家庭工厂逐步发展起来,产业结构落后,产品附加值低,缺乏竞争力。

  尽管如此,在改革开放后的前20年里,温州经济还是走在了国内前列。当时全国物资紧缺,市场商机无限,凭借大胆和勤劳,温州人赚取了第一桶金。但近10年来,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温州产业结构不合理,导致其竞争力越来越弱。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温州人惯用的“薄利多销”的方法失灵了。周德文说:“这些年来,温州在国际上经常挨打,贸易争端越来越多。许多国家对我们反倾销,他们认为我们的产品质量差,价格太低,认为我们是低于成本价倾销,对我们采取了很多制裁。这种靠数量累积而非靠质量提升的竞争方式,越来越显得竞争乏力。”

  外部环境恶化,竞争力落后,使得温州实体经济的利润越来越薄,15%-20%的利润已成昨日辉煌,如今3%-5%的利润让营生变得更加艰难。于是,老板们开始把资金投向房地产、煤矿、石油、新疆棉花等热点领域,只要能炒的领域都去尝试。面对高风险高回报的投资,越来越多的老板开始选择“脱实就虚”。

  “大量资金逃离实业,实体经济的基础日益被削弱。此时,中西部地区民营经济迅猛发展,且有土地和劳动力等优势,温州企业开始外流外迁,导致产业空心化等问题出现。”周德文说,再加上金融危机的冲击和民间借贷危机,使得企业既无法从民间借款,也无法从金融机构获得融资,大量企业资金链断裂,有的甚至倒闭破产,地方经济出现大幅下滑。

  “金改”踯躅不前

  温州的民间金融靠企业间的互保和联保相维系。“互保”是指互相担保,是企业之间对等为对方保证贷款,当对方还不上时需承担还款连带责任。在温州,互保在近十年来是一种普遍的贷款方式,一家出现问题,就会给多家企业带来连锁反应。

  因为资金链出现困境,企业互保出现问题,不少企业主选择出走。“跑路”事件加速了温州金融改革(以下简称“金改”)的进程。然而令人遗憾的是,20个月过去了,“金改”并未取得重大突破,温州企业的困境依然存在,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依然未破解,企业主们怨声载道。

  周德文表示,“金改”没有取得重大突破有两方面原因,一是国家虽然批准了温州金融改革实验区,但是许多职能部门并没有松绑和放权,温州地方政府上报的一些金融改革措施和报告,有很多没有得到批准,包括设立民营银行、利率市场化等重大金融改革项目。在这种情况下,金融改革要想取得突破非常困难。

  二是地方政府缺乏更大的改革勇气和魄力,“国家批准温州为金融改革试验区,就是给了‘尚方宝剑’,希望温州先行先试,大胆改革。就像当年的深圳被批准为特区一样,就是希望他们实行不一样的政策和尝试,试验成功后向全国推广。但是地方政府没有太大的勇气来推进‘金改’,所以‘金改’一年多了,没有取得理想的效果。”言语之间,周德文难掩失望之情。

  温州市经济学会会长马津龙对《支点》记者表示,“金改”一年多以来,温州只有量的变化,没有质的突破。“原来没有的,现在有了,这是质的突破。温州原本就有一些小额贷款公司,改革后又增加了几个,这些修修补补的小动作对改革没有太大意义。”

  “温州人喜欢赚快钱,青睐高风险高回报的风险投资。温州有些小额贷款公司,注册了二三年。注册资金一两个亿,三年下来赚一个亿,哪有这么赚钱的,简直是瞎搞!如果没有风险意识,没有专业的人才,发展到后来就不行了。所以开办银行或建立金融系统,不能急功近利,需要的是稳健发展。”浙江民泰商业银行国际业务部总经理孙天宏说,他曾遇到温州一个炒铜的老板,连最基本的知识都不知道,一开始很赚钱,到后面跌得很惨。

  困境倒逼转型

  “温州经济已经全面陷入困境,必须彻底走深化改革和转型的道路。”周德文研究温州经济长达30年,他警告说,如果再不转型,肯定会出现更加严重的问题。

  然而,转型犹如凤凰涅槃,短期内必然会经历痛苦。

  改革开放30年来,温州形成的几十个支柱产业,大部分是劳动密集型的轻工产业,其中不乏技术含量很低、生产方式落后,甚至污染环境、过度利用资源的产业。“对于这些落后产能,一定要痛下决心予以淘汰。在这方面,政府处于两难境况,如果把这些产业都淘汰掉,经济会加快下滑。而经济下滑会影响政府政绩。但是磨刀不误砍柴工,转型升级最主要的工作是淘汰落后产能,加快调整产业结构。”周德文如此说。

  然而,并非所有的传统行业都要淘汰,对部分有发展前景的传统产业,比如服装、眼镜等生活必需品,要用先进技术、先进工艺进行品牌提升。先前,温州大部分企业依靠贴牌加工,赚取微弱的加工费,处于产业链的末端。如今要进行产业升级,就要逐步向中高端发展,要积极运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提升产品品质,培育品牌,增加产品附加值,增强竞争能力。

  “温州一定要集中优势资源培育一批新兴产业。”周德文强调,在这一轮危机中,很多跟温州同时起步的城市,如深圳、苏州、宁波等地,都没有出现温州这么严重的经济衰退,是因为他们的产业结构比较合理,他们有很多新兴产业,如深圳的新兴产业占70%,而温州的新兴产业不到10%,所以温州要迎头赶上。

  此外,转型还需要政府配套改革。改革开放30多年来,第一轮改革的红利已经消失。周德文认为,有些政府的政策和行为已经不适合甚至阻碍了经济发展。作为改革的先发城市,温州感受特别深。温州有40多万家中小企业,90%的中小企业无法从现有的金融体制里得到信贷支持。因此必须推进金融体制改革。

  在推进改革的同时,政府还需要引导产业发展方向,制定产业规划,把资源向实体经济倾斜,配合产业转型升级。老百姓看到政府的努力,才会增强信心。

  亟待改变扭曲的制度

  未来,温州经济要多久才能回暖?孙天宏表示,短时间内很难恢复。一是企业家大多没有信心,二是很多企业家的资产都转移到了外地。“我接触到的很多温州企业家,他们都希望政府和媒体多在思想上对企业家进行引导,让他们意识到发展实体经济的重要。同时,要对宏观环境进行分析,进行金融思想的宣讲和风险提示。”

  马津龙也认为温州经济短时间内难以复苏。温州没有区位、资源、科技、人才等方面的优势,虽然曾经有过快速发展的过程,依靠率先制度创新取得了先发优势。但是近十多年来,温州的改革处于停滞甚至倒退的状态,改革并未有太多的深化。

  马津龙谈到当前温州存在的一个痼疾:“大量的民营主体已经市场化,一些高端的服务业却一直被国营单位所垄断。一部分是市场化的民营主体,一部分是行政性垄断的单位,由此带来的是一种扭曲的制度,这种扭曲的制度引发的矛盾在温州十分突出。”

  马津龙说,短期来看,温州的种种难题与货币政策的急剧变动有关,与房地产的调控打压有关,但从深层次来看,是扭曲的制度导致了改革停滞,而改革停滞又使得温州原有的先发优势弱化了。在这种情况下,民营主体的市场化与这种扭曲的制度和利益集团的矛盾日益尖锐。

  周德文也认为,温州经济要想涅槃重生,必须改变现有的扭曲制度。改变现有制度,就必须深化改革,深化改革首先要打破现有的行政垄断。曾经响彻大江南北的“温州模式”,能否东山再起,关键看改革决心。如果政府不愿意放权,不敢打破垄断,改革将无从谈起。

  (支点杂志2013年11月刊)

  《支点》记者 杨萍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