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新城探路“转方式”

  • 来源:支点
  • 关键字:新城,老城
  • 发布时间:2013-11-18 10:34

  核心提示:城市发展的最终目标是什么?经济增长的最根本是为了什么?是为了让人们生活得更幸福。

  从武汉高铁火车站出发,驱车上环城路后向东转入花城大道,约7分钟后就远离了中心城市的喧嚣,驶入山水相间的城郊。此时,便可看到在湖畔的一大片平地上,一座小镇正在兴建中,这就是“花山新城”。

  新城是相对老城来说的。花山位于武汉市东郊,原是一个以传统农业为主的乡镇。1958年,花山镇被列为中国对外开放的一个窗口,时任国务院总理周恩来签发了“农业社会主义建设先进单位”的国家级奖状。

  历史总有惊人的巧合。2007年底,在武汉城市圈获批国家“两型社会”(即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之后,花山镇又一次成为中国改革的试验田,承担起落实“两型社会”先行先试重任,充当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探路先锋。

  也就从那时起,花山镇开始重新规划并兴建,现通常称为花山生态新城。

  启动“反规划”设计

  “以前,我们这里的人总羡慕城里生活,年轻人读书或多或少,都不愿意留下。”36岁的李云是花山镇顺水口村村民,1996年读完职高后,他跟村里其他同龄人一样,离开家乡到大城市打工。但在两年前,他回到花山的生态艺术馆从事安保工作,并在新城买了房,成了家。

  不是一直都向往大城市吗?为什么在大城市打拼10多年后反而回到了家乡?李云笑了笑说,以前是因为家乡穷,房子矮,黄泥巴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总觉得城里是另一片天地。但真的待久了,发现城市也不是想象中的那么好,“人多,车多,天总是灰蒙蒙的,生存压力也很大。”

  两年前,听说花山正重新建设。李云回来一看,感觉处处生机盎然,置身其中,尽管有的地方还在建设中,但明显可以感觉到与传统大城市的区别,除了山水等自然资源受到严格保护外,中水循环、电瓶车、地源热泵等节能设施也随处可见。

  最让李云好奇的,还是还建社区的光伏发电功能。在小区的楼顶、绿化带中间架着一排排光伏电池板,这些电池板接收的太阳能发电给小区路灯等公共设施供电,“也就是说,小区公共设施的照电可以不花钱。”当然, 光伏发电也可以与正常的电路并入国家电网使用。

  花山新城规划面积67平方公里,其中生态保育区就有约40平方公里,约占总面积的三分之二。生态保育区由湖泊、山体、林地组成,在城中形成一道道生态屏障。而建设区相对集中,6条宽敞的自然绿道有机分隔,公园、绿地穿插其中,绿化率高达60%。

  花山生态新城前期规划建设由湖北联投集团负责,该集团花山公司总经理助理胡黎明向记者介绍,传统城市规划往往是优先布置道路和建设用地,然后零散布置一些公园绿地。这种理念往往会带来拥堵、空气质量不好等城市病。而花山生态新城则采用的是“反规划”的设计理念,优先建立生态绿地网络,用于为城市提供良好生态环境,支撑可持续发展,然后在生态绿地之间布置道路和建设用地。

  花山新城的生态规划也得到了专家们的普遍认可。中国工程院常务副院长潘云鹤院士表示,花山生态新城将对中国新一轮城镇建设产生深远的示范影响。

  破解二元难题

  哪里是城市,哪里是农村,在花山生态新城已经很难分清了。

  新中国成立以来,城市的发展速度远远快于农村,无论是基础设施建设、工资待遇水平,还是公共服务的完善,农村与城市的差距越拉越大,这使得中国很多地方出现城乡二元结构的特殊境况。

  尽管李云不太明白什么是城乡二元结构,但他对城乡之间的差异还是深有感触。

  “以前,在农村,基本上没有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看病只能靠个人,压力太大。”在花山新城还未兴建的2008年,因家里拿不出足够的钱,80多岁的奶奶得不到很好的治疗,最后离开了人世。这件事对李云的打击很大。

  在旧城拆迁的时候,李云的心里还有些忐忑:对农民来讲,以前有田地的时候虽然过得比城里要差一些,但起码还有田地作为最低保障。现在要是没有了田地,以后靠什么生活?

  早在新城规划之初,潘云鹤就提出,要特别重视“乡城统筹,对失地农民做好安置工作”。

  “实际上,在建设新城之前,如何安置失地农民的生活,是规划的重中之重。”花山街道办主任齐永强只有36岁,但已在基层政府部门工作14年,对农民的情况比较了解。

  没有了田地,首先要给农民最基本的生活保障,比如住房、养老、医疗和教育等。

  66岁的李德勤是一位搬进还建小区的老人。他说,老镇拆迁,全家搬进了还建楼,政府也帮他们办理了社保,现在他和老伴每人每月可以领1000多元的保险费,基本够两人的日常开支。

  现在,每天早晚,李德勤和老伴都会接送孙子上学。其余时间,他会到小区的健身场地去锻炼,一切过得跟城里没什么两样。

  “城市发展的最终目标是什么?经济增长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什么?是为了让人们生活得更幸福。”胡黎明说,花山生态新城从最初的规划到兴建,一直在探索一条适合中国现阶段发展的新型城镇化之路,让城乡居民都能享受到改革的成果。

  发展“可持续”产业

  尽管农民有还建楼,有青苗费等补偿款,还有养老、医疗等保险,但摆在全镇农民面前更为严峻的问题是:补偿款够用一辈子吗?没有了田地,以后的日子怎么过?

  北京大学城市规划设计中心主任吕斌教授认为,生态新城建设最重要的,是要有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要用一种新的价值观来看待人与环境的关系。

  怎样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中国工程院院士钱易认为,归根结底,一座城镇,要具备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就必须要有可持续发展的产业作为支撑。

  “花山既然被称为新城,在产业选择上也必然要有新特色。”胡黎明说,过去30多年中国改革开放所取得的成绩,主要是依靠资源和人工等要素的低层次累积而成,但这种发展方式不仅严重浪费资源,还严重破坏环境,是不可持续的。花山既然要建新城,就必须要在产业结构转型上有所突破。

  优化产业结构,由二产领先向三产优先转变,是花山生态新城的另一项重要任务。结合其定位,以及生态和可持续发展的特点,花山生态新城将现代服务业放在突出位置,其产业布局最后确定以研发设计、港口物流和会展旅游三大产业为主,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向资本密集型和智力密集型转变。

  围绕新城在产业上的定位,失地农民也在寻找与新产业的对接。齐永强介绍,在帮农民购买社保后,村集体将部分剩余款项按股份成立股份集团,每位村民都有股份,公司盈利后每年可按股分红。目前,有的村股份集团成立了物业、保洁、绿化等公司。这些公司也吸纳了部分就业人员。

  “以前大家进城,主要是为了在城里找一份工作,因为城里工作机会多,而家乡要么只能种田,要么就做点小生意。”李云说,自从生态新城开建后,很多在外地打工的年轻人都选择回到家乡,看中的就是在家门口也能从事跟城里一样的工作,懂技术的可以进大公司,没有手艺的也可以就地从事服务业。

  记者到花山新城采访当天,正好遇上一家即将开业的酒店对外招聘,包括经理、厨师、电器维修、服务员等有好几十个岗位,而前来求职大多数都是原花山镇的村民。

  李云看到招聘广告后,也给婶婶打了电话,问她想不想回来应聘,他的婶婶在武汉市内的一家酒店里打工。李云说,等软件新城招聘的时候,他还会给在南京IT公司上班的表弟打电话,劝他也回到家乡来,“以前亲戚大多都分散在各地打工,平时很难见上面,以后家人聚的时候就多了。”

  探路生态文明

  花山生态新城,在许多人看来,或许只是从农村搬到了城市;对新城开发者而言,或许只是拆了旧镇建了新城。但在华中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原院长曾菊新教授看来,生态新城建设有更深远的意义。

  在农业经济时代,人们希望占有和开发土地,开始建立城市文明;在工业经济时代,人们希望拥有资本和效率,享受近现代物质文明,在加快城市化的同时,也产生了“城市综合症”,交通拥堵,空气混浊,满眼望去都是钢筋水泥。

  现在到了后工业时代,也被称为知识经济时代,我们需要怎样的城市?曾菊新的回答很简洁:“转方式。”

  在曾菊新看来,以前提得比较多的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而现在更多说的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前者侧重于量的增加,后者不仅包含生产要素投入的变化,而且包括发展的动力、结构、质量、效率、就业、分配、消费、生态和环境等因素,涵盖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各个方面。

  “站在全局视角,花山生态新城的建设具有重要的导向价值和示范意义。”曾菊新说,当前国际国内经济局势面临深刻调整,中国提出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扩内需,要走新型城镇化之路,都需要有试点的样本。湖北要构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就需要在转方式上有所突破。武汉城市圈作为“两型社会”配套试验区,理应在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走在全国前列。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具体内容。从这个意义上讲,无论是新城建设中的各项绿色指标,还是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再或是城乡一体化的综合配套建设,花山生态新城都将在中国新一轮改革开放中进行有益的探索。

  (支点杂志2013年11月刊)

  《支点》记者 何辉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