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食品产业揭秘

  • 来源:支点
  • 关键字:航天食品,经济
  • 发布时间:2013-11-18 10:50

  核心提示:企业进入航天食品市场,关键在于额外的增值和荣誉,而航天食品产业化将提升食品安全,带动经济发展。

  自今年10月起,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以下简称“航天员中心”)陆续为全国5家食品特供企业、88种航天专用食品授牌。

  张世敢对此又喜又忧:“我们通过航天食品获得了额外的增值和荣誉,但这个市场还处于起步阶段,符合标准的企业太少!”

  张世敢是武汉世林福幸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世林福幸”)的董事长,涉足食品行业8年,却是从神舟十号上天时才首次涉足航天食品,展示成果也出人意料的丰厚。水晶莲子、清水藕片、泡椒藕带、扬州炒饭、豆沙粽等23种食品均供神舟十号航天员食用。

  然而,航天食品市场有人进,就有人出。在与航天员中心打交道近一年的时间里,张世敢深深感到了航天食品市场既有机遇,又有风险。

  这并不是他一个人的心事,而是伴随着航天食品市场十年发展,已成为业界共同思考的问题。航天食品成本极高,准入机制极严,企业如何才能进入?航天食品市场利润并非想象之高,企业进入后该如何生存?民以食为天,高营养、高质量的航天食品又该如何造福大众?

  “挤”不是为了利润

  从神舟五号到神舟十号,10年间,航天食品从最初的独自研发,开始转到与特供企业合作研发的阶段。

  张世敢的世林福幸被航天员中心挑中为航天食品特供企业,说来有点“运气”,这得益于他的“曹工”。

  “曹工”是世林福幸的技术指导,原武汉市食品研究所副所长曹崇运。神舟十号上空前夕,航天员中心负责人找到了曹崇运,希望她能作为航天食品专家到北京指导,彼时航天员中心正为航天食谱不够丰富而苦恼。

  借此机会,曹崇运邀请航天员中心人员考察世林福幸。

  “送去的航天食品必须是零风险、零事故,若送去的产品有一袋出现问题,不单失去机会,也有可能毁了企业。”张世敢说,“运气”的背后,是他给团队立下的“军令状”:从基地生长标准、到原料供应,再到加工生产以及运输过程,仅检测环节就达数百次,每一样产品都有不同标准。

  在企业资质、硬件设备得到认可之后,去年12月,张世敢将莲子、卤藕样品与检测报告一并送入北京。今年3月,经航天员中心数轮模拟试验,世林福幸正式接到航天食品订单,共23个品类。

  不过,生产航天食品的利润并非如外界想象的那样丰厚。世林福幸共提供23个品类,价值约30万元,但除去成本之后,所获利润刚刚打平。

  张世敢看中的并不是利润。“谁先抢占市场空白,谁就赢得了品牌荣誉,企业生产线、质量形象也就跟上来了。”他说,随着航天食品市场逐步放开,意欲成为航天食品特供的企业不在少数。

  “未来特供企业还会增加,食品种类也会增加,这是肯定的。”航天员中心一位负责人员对本刊记者说。

  “大家拼命往里挤,关键是先打入这个领域提升品牌。”北京精准首席策划官、中国知名食品营销专家丁华表示,成为航天食品特供企业是最好的广告,这在传播学上称为“公信力支撑”。

  但张世敢还有更大的目标。在成为航天食品后,世林福幸还准备抢占航天员训练食品市场,并加紧筹划为军警系统市场提供制式食品。目前,世林福幸已与武汉军事经济学院达成合作意向。不仅如此,张世敢还计划未来长期为航天空间站的航天员(空间站航天员是轮换岗制)提供食品。

  本刊记者调查时了解到,为提升品牌形象,开拓市场,河南永达食业集团(以下简称“河南永达”)、李锦记航天食品等特供企业也在为进入民用市场紧锣密鼓,精心做各种准备。

  最看重大众消费

  航天食品,顾名思义就是在太空中执行任务和返回着陆等待救援期间供航天员食用的食品和饮水,特殊的适用对象和使用环境决定了航天食品在安全等各方面的特殊性。目前,严格的标准使得国内只有少数企业的产品能遴选其中。

  如今,航天食品特供企业纷纷利用航天食品的生产标准和技术,逐渐将航天食品转投民用市场。

  张世敢最为看重的,正是航天食品的大众消费民用市场。事实上,早在上个世纪70年代,中国就已开展航天食品进入民用市场的研究开发,现在许多便利店可以买到的压缩饼干就是当时上海航天食品研究所研发的食品。

  据介绍,世林福幸借助航天食品标准开发的系列莲藕休闲食品已转向民用市场;河南永达也在加快技术成果转换力度,预备让更多消费者吃上永达鸡肉食品;李锦记的航天员特装酱料包也已步入百姓厨房。

  在世林福幸,民用食品生产线和航天食品生产线是同一条生产线,人员也是同一班人马。至少在现阶段回首,张世敢的企业发展蓝图一切顺利,在成为航天食品特供企业之前,公司一个月新开发10-12家客户,现在一个月新开发15家客户,而返单率也从过去的2单上升至4单左右。

  丁华表示,尽管航天食品有的价格不菲,但消费者需求是分层次的。譬如中高端市场,航天食品中的功能饮料可针对户外旅行者或白领。

  的确,神舟十号航天员吃的烧鸡腿、鱼香肉丝、小米粥等,早已是人们再熟悉不过的日用食品。

  “航天食品本来就是从民用市场转过来,也就是说把以前民用市场的产品工艺、标准进行了提升,仅有少数是特制。”张世敢向本刊记者透露。

  那么,区别在哪里?最主要在于:市面上的食品依次考虑的是包装、口味、安全、营养,而航天食品的排列则是安全、营养、口感和包装。因此,航天食品特供企业将航天食品转投民用市场,会大大提升食品标准体系。

  让张世敢忧心的是,尽管利用航天食品标准工艺生产民用食品,但这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航天食品生产过程。以检测为例,转为民用市场航天食品通过抽查检测,而航天食品是逐一检测,这在规模化的民用食品生产中很难做到。

  “贴牌”却意外叫好

  在很多普通消费者看来,航天食品似乎很神秘,也似乎遥不可及。

  其实,从2006年起,航天员中心便有意将其自身研发的航天食品转为民用市场,即由航天员中心提供生产工艺、技术和质量标准,授权合作企业生产航天食品,投入民用市场。

  从授权上海某企业生产航天员食用的巧克力和糕点,到2008年授权三鹿生产为宇航员量身定制的“7th航天配方乳”,再到今年8月底授权北京维天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SZM317功能饮料,航天员中心致力于将航天食品转为民用市场的意图越来越明显。

  意欲借航天食品打出一片天地的,并非只有航天员中心和上述特供企业。在“航天食品热”的背景下,已悄然衍生出一些公然标榜的“航天食品”。事实上,特供企业将航天食品转为民用市场时,并不被允许在产品上打出“航天食品”的印记,而只是利用这一荣誉进行品牌的宣传和推广。

  不过,安徽某食品公司在其网上售卖系列产品“天宫壹号”时公然声称,这些产品是航天员中心授权其生产的航天食品。

  对此,这家公司一位电子商务负责人在电话中告诉本刊记者,市场消费者对航天食品有很大的需求。

  然而,当记者致电前文提及航天员中心负责人,对相关信息进行核实时,他表示并没有授权该公司生产航天食品,也没有与之有任何合作。

  据调查,类似的“贴牌食品”不在少数,市场反应却意外的好。或许,该公司电子商务负责人的这句话正好击中了市场玄机:“人们都需要绿色的、高营养的食品。”

  近些年来,国内食品安全事故频发,越来越多的人为此感到忧心。在接受本刊记者电话采访时,该航天员中心负责人表示,我们之所以倾力将航天食品转为民用,最终目的是回报社会,服务社会。

  “当然,转投民用会对企业收取相关费用,但更重要的是,这种转投会带动航天食品市场的产业化发展,同时倒逼民用市场形成统一的食品安全技术认证标准,从而提升食品安全。”一位接近航天员中心的业内人士对本刊记者解释,航天员中心力促航天食品市场产业化,一方面可引发包装业等系列产业杠杆效应,另一方面则可带动更多企业对食品技术进行研发,提高食品安全。

  产业化面临阻碍

  航天食品市场已发展十年。遗憾的是,迄今仅有5家航天食品特供企业,而航天员中心研发的航天食品也只有少数授权合作企业进行生产。航天食品市场产业化发展有足够空间,但相比国外航天食品产业化进程发展阻碍重重。

  早在20世纪70年代,美国就将伴随阿波罗太空任务产生的“食品棒”推向市场。如今,美国航天食品已运用于各种领域:升级版“食品棒”成为消费者喜爱的“均衡营养零食”;许多含有香料的冻干水果用来饲养动物;包括主食、开胃菜和饮料在内的航空食品也用于中小学和大学教育使用……

  这些食品在美国宇航局航天中心礼品店、迪士尼乐园等著名地方以及一般新奇商店和军队盈余商店均有售卖。

  对此,上述航天员中心相关负责人称,相比美国航天食品技术,中国推进航天食品产业化的技术还不够成熟,目前在许多技术领域还存在瓶颈,尤其是食品安全、流通环节等方面。

  与此同时,当前我国具有生产航天食品标准的企业并不多,这无疑是航天食品产业化困局中最大的阻碍因素。即便是成为了特供企业,下一次能否入围仍是未知数。航天食品特供企业不是终身制,只不过先进入的企业对要求和流程都很清楚,中标几率高一些而已,但竞争对手却是日益增加。

  一些企业在尝到甜头后,却慢慢消沉下去。以西安大鹏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为例,其在神舟五号、神舟六号、神舟七号均有提供以“水苏糖”为主要原料的速溶绿茶,但之后就再也没有为航天员提供航天食品。这并不是个例,正因为如此,航天食品产业化也需要这些企业不断提升自己的生产标准。

  丁华对此表示,航天食品规模化生产也存在问题,即每个企业生产的航天食品定位不同,航天食品是小量生产,而产业化则是大量生产。所以,企业有了“航天食品特供企业”的光环后,还需要在技术、营销、企业管理方面不断提升,从而拉动品牌效应。

  但张世敢对未来仍然信心十足,他说,航天食品产业化并不是几家企业参与就能形成,而要靠很多企业形成产业集群。此外,后期航天员中心关于食品安全技术标准的机构和平台也需要建立起来,而企业通过认证之后会有5%的企业把行业带动起来,譬如其他企业通过认证,但没有技术,就可以向有技术的企业购买,从而形成批量生产,走向市场。

  “各个企业要认清自己的定位,形成企业集群,并针对各自领域将航天食品转投到民用市场。”他相信,国内食品生产将会形成高标准、高质量的竞争氛围!(支点杂志2013年11月刊)

  《支点》记者 林楠 实习生 晏佳伟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