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历史经验看深水区改革走向

  • 来源:支点
  • 关键字:生产力,改革
  • 发布时间:2013-11-18 10:31

  核心提示:深水区改革应更加兼顾发展和稳定的平衡。依靠过去单项突破或局部突进式的方法,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当前经济发展不平衡、社会政治文化发展不同步、生态文明建设滞后的问题。

  从体制变革的意义上讲,中国改革进程可大致划分为破冰期、转型期和完善期。

  破冰期始于上世纪70年代末“改革开放”的提出,终结于1994年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此期间探索并确立了中国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

  1994年党的十四大至2012年党的十八大召开前,可看作是转型期,在此期间中国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对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制度进行了全方位探索,并总结了经验教训,进一步明确了未来发展的主要目标。

  如今,改革正步入完善期,同时也是深水区。

  解放生产力

  上世纪70年代末,由于国际形势趋于缓和,而国内技术水平又大大滞后,邓小平在这一历史性关头,提出了以解放思想为突破的改革开放战略决策。他指出:“我们讲解放思想,是指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改革破冰面临诸多约束条件,包括来自体制自身的羁绊,主要体现为传统体制效率低下导致的生产力发展缓慢。打破旧体制的办法,是通过放权让利逐步推进的,这显然适应了弱化改革阻力的需要。

  与上述约束条件相对应,破冰期的改革方法集中体现在邓小平关于“摸着石头过河”的观点上: “我们现在做的事情都是一个试验。对我们来说, 都是新事物, 所以要探索前进。” 其优点是显而易见的:既可以逐步积累经验,又可以通过局部的试验和单项突破,克服改革中的畏难情绪并有效化解改革面对的系统风险。

  从制度变革的角度来分析,中国在破冰期的抉择,是使新的制度优先适应于体制外经济的生长,“逐点突破”。新的所有制经济成分的产生与发展,逐步打破了传统的资产管理、收入分配和市场交换等制度,使社会管理制度日益宽松,并为改革创造了较宽松的政治基础。

  总体规划先行

  与破冰期相比,改革转型期的变数更多,抉择的复杂程度也更高。

  上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由于改革梯级推进,市场机制开始发挥调节作用,导致地区差距、行业差距和贫富差距在国内出现,不同社会群体的心理取向和行为选择也开始分化。同时,由于原有体制决定的利益格局及改革中不规范因素的影响,改革推进遇到来自多方的阻力。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到底应确立什么样的目标模式?在实践中有曲折的认识过程。党的十二大对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设想是“计划经济为主, 市场调节为辅”;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建立“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党的十三大报告提出建立“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体制”的目标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提出“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

  直到1992 年6 月,党的十四大报告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概念,才使中国对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认识取得重大突破。“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同样,转型期面临诸多新的约束条件。在这一时期,中国改革路径的选择是总体规划先行,配套改革并重。在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的基础上, 中国开始重视推进政治体制、科技体制和教育体制的配套改革,使各领域和各层面的改革相互促进。

  回顾这一时期的历史,正是由于经济体制全面转型,才确立和巩固了新时期中国社会主义经济政治的制度基础,使“改革没有回头路”的观念广为社会所接受。

  难在利益调整

  步入深水区,就意味着改革进入完善期。此时,中国既面临其他崛起大国曾经面临的难题,又面临如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兑现改革承诺的艰巨使命。

  由此可见,深水区的改革难,难在利益调整。而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益的实现及其保障,均离不开制度。所以,深水区改革的关键在于制度优化。

  在增量改革期成为历史后,突破现有利益格局的束缚在所难免。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在根本上是一致的,但在实践中又会产生分歧。盲目主张“与国际接轨”、将“发展是硬道理”曲解为“唯GDP论”等,看起来是“解放思想”,但未必符合中国现实要求。脱离实际的“解放思想”,容易导致制定一些不切实际的发展目标,而过于强调局部或自身的实际困难,则又易于使改革变形,并弱化全局观念,进而与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相悖。

  解放思想需要鼓励“敢闯敢干”的精神,基层的“先行先试”不可或缺,其实质是尊重人民的首创精神。但这并非要求人们不计得失地乱干。比方说,在技术创新、为群众谋利益的措施上要胆子大些、步子快些,在产能扩张、城市形象建设上要慎重决策,防止导致产能过剩、社会矛盾丛生。

  深水区改革应更加兼顾发展和稳定的平衡。依靠过去单项突破或局部突进式的方法,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当前经济发展不平衡、社会政治文化发展不同步、生态文明建设滞后的问题。因此,新一轮改革将更具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不过,诸如规范收入分配、建立反腐机制、完善社会保障等重大或关键性领域的改革仍会先行。

  目前,中国还没有最终形成一整套成熟完善、组成严密、相互协调的制度体系,对社会经济政治生活加以调整和规范,从而容易导致不同具体制度间的摩擦,不利于统筹兼顾各方利益,也不利于为实现社会主义共同富裕提供制度保障。

  (支点杂志2013年11月刊)

  侯为民(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