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只是一个词

  这期聊聊“澎湃”的事儿。想必各位对其知晓。

  “我心澎湃如昨”。作为一个国有党报属性的“澎湃”APP,发刊词写得如此妖娆,非要高歌自己在互联网时代改革的决心吗?

  写发刊词的这个邱兵,我们没有见过,但我们知道,他成为中指的完美指向。上海的男子,一旦与文艺沾边,就必须如“小四”这般清秀如魅吗?不过,土生土长的上海男子,也有如“国民岳父”韩寒这般。如果非要表达倾向,我们应该更喜欢后者一点。

  私底下,和几个密友聊了聊。一水的文艺女青年,没有喧嚣地抨击,但有人轻笑,直接忽略。

  “那个酷热的夏夜,感觉有一千九百九十只知了在我们窗口叫着,巨大的声浪里夹杂着一些无法辨别的诡异的声音,仿佛说一个宁静的年代结束了,那些嘈杂的年代即刻就要来临。”

  当复制“澎拜”发刊词中的这段话到我的文档中时,窗外的知了叫得正大声,可我怎么不觉得诡异呢?习惯的东西是可以忽略而不是要再次提及,刻意地提醒一些无关的存在。

  这本来就是一个浮躁的年代,呻吟,只能让人更加烦躁。

  呻吟无罪,但假装高潮就毫无节操了。完美的文字,应该一蹴而就,而不是纠结文体的事情。所以,我们最终讨论的是,“澎湃”发刊词——“小清新版的咿呀”,究竟是一个作品还是商品呢?艺术家知道,他们的作品只有让人相信是即兴而作才能生出圆满效果,如果不是无形之中直达内心,而从一开始就让人看出用意,只能怪是“学艺不精”,如此着色,太粗糙。

  互联网时代,将“内容为王”的合理性,推向争议的境地。作为平媒出身的人,我们以此为信条,“澎拜”要以原创内容指点这个浮躁的社会,我等同为媒体中人,其实也有这样的梦想,但是,在没有做出成绩来时,我们不敢高调。

  结果,是需要最终的被证明。我们从不保证,这么多年都行走在正确的道路上,但我们尽力在做一些“应该做”的事情。还原,记录,思考其实真还没那么复杂,也不会做“醉人”状态。当然,我们会将社区、渠道、工具、聚合、大数据等关键词,放在另外一个维度去考虑。新时代的“内容为王”,只是需要结合它们再度去探讨。

  包括本期封面故事《陈虹新考》,选题会中引发了内部的争议。做有做的道理,不做有不做的考虑。做还是不做,这是关乎内容的话题,与互联网思维毫无瓜葛。

  肆意张狂与唯美凄凉,都不属于我们的风格。至于澎拜不澎拜,我等在现行体制下,暂且不论此心境。总会有非纯粹的薄纱,罩在你所谓纯粹的思想上。变革中的社会,谁都会有不安,焚香的烟雾和教堂的阴影,有了这样的情景铺垫,果真就会让你解脱吗?NO!

  潜伏在雨水中的,是我们死去已久的往事。当啷啷惊魂响自檐前起,冰凉凉彻骨寒也就从被底升起——无意抨击“澎拜”,诚挚期待转型成功以作日后参考。但也假装一把文青,让自己也不要和这个时代脱节。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