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鸿彪:“净身出户”的大师
- 来源:中国汽车界·汽车人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上海通用汽车,周奕,孙永刚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4-08-30 13:00
和荣誉无关,和金钱无关。他就想在退休时“净身出户”,只剩3年了,这么多年积累下来的经验,不留给徒弟们,他不安心。
盛夏的上海,骄阳似火,被蒸发的水分子凝结在空气中,让来自黄浦江边的风都湿热不堪。
虽然都是在浦东,但和陆家嘴星云密布的高楼群不一样。上海通用汽车有限公司里的建筑物一般不超过5层楼,加上厂房之间宽敞的间距以及大片的绿化带,让闹市区车水马龙、人头攒动的不安和窒息,在这里得到了释放。
“和17年前不一样了。”动力总成厂维修班组长兼首席技师沈鸿彪直到今天还是觉得仿若隔世——先不说机器换了多少代,这个每天都要走上好几个来回的动力总成厂,居然比17年前大了一倍多。
临近花甲之年,沈鸿彪用他的“不变”,应对着世间的“万变”。一年四季都会穿巨厚无比的防护鞋,尽管现在空气中的温度已经超过40度..
比如说只要一进工厂,就会戴着把眼睛前、左、右方围得水泄不通的防护眼镜,尽管它的度数一直维持在0°..
比如说17年里超过1000个以上的星期天,他都会如约来工厂里敲敲机器检查一番,尽管这是人们结束一周紧张的工作后可以慵懒休闲的周末..
比如说德高望重的他,从不理会旁人的言语,乐此不疲地做着他的一线工人,尽管炉火纯青的技术,早就让他具备晋升工程师的资格..
不过有一件事,是沈鸿彪急于想改变的。“我什么都不想带走。”时间的年轮,已经在他曾经青葱又透亮的眼睛里留下无数条细小的血丝,它们一起编织了一条多年操劳的路。就在他的眼神里,《汽车人》读出了极为殷切的渴望——
和荣誉无关,和金钱无关。他就想在退休时“净身出户”!“只剩3年了,这么多年积累下来的经验,不留给徒弟们,我就不安心啊..”
教学四部曲想要成为沈鸿彪的徒弟,说简单也简单,说难,这还真不容易。《汽车人》研究了一番,沈鸿彪的徒弟,从登堂入室到学成出师,一般得有“四部曲”。
且待《汽车人》一一道来。每逢到了金三银四、金九银十的就业季,有两拨人是最忙的。一拨儿是来应聘的,一拨儿是去招聘的。通常在这个时候,沈鸿彪除了“老师傅”这个身份外,还会转型为一名严苛的面试官。
严苛并不是因为他会问很多刁钻的技术问题,而是他会在“做人”上设一道难以逾越的关卡。
“你到时候会不会有一个不稳定性啊?”这是沈鸿彪多年来必考题。如果一定要形容这个题目在沈鸿彪心中的地位,那么可以用这么一句话来“诠释”一下:流水的考生,铁打的问题。
“我们栽培一个人才不容易啊”沈鸿彪带着《汽车人》沿着动力总成厂仅供单人行走的人行道,挪步到2010年上海通用汽车有限公司为他专门成立的工作室——“动力总成首席技师工作室”。
在这个不到50平米的小房间内,并没有看见任何有关荣誉的身影。取而代之的是好几台大大小小的操作平台,被紧凑而有致地安放在了屋子里面。沈鸿彪告诉《汽车人》,这些设备可以模拟许多现场的问题和状况,徒弟们就是在这里“闭关修炼”的。
如果应聘者过了这关面试,那么恭喜,你可以成为沈鸿彪的学员了。不过也不要高兴得太早,因为出师可没那么容易。
有一次外地基地的同事遇到问题,打电话想请沈鸿彪过去解决。这个倔师傅一口就回绝了。沈鸿彪告诉他们,要自己解决,他可以在电话里帮忙。
“我闷在肚子里想,如果我过去解决了问题,下次出现他们还是不会做啊。所以我就坚决告诉他们怎么做,如果实在不会我再过去。”作为师傅,沈鸿彪怎么可能对徒弟遇到的问题坐视不管呢?只不过,他更加清楚的是,只有徒弟们去思考、去解决问题,才能真正的成长起来,独当一面。
掌握技术就够了吗?不用想,“老师傅”的反应肯定是举起他布满老茧的食指摇一摇,同时从他的嘴里蹦出三个字:“还不够。”
在沈鸿彪的门下,有一个不成文的规矩:只要是徒弟与操作工在共事时发生冲突,不管错误在哪一方,沈鸿彪总是会让自己的徒弟负全责。
这看似对徒弟有些不公平,但沈鸿彪却不这样认为。“对于整个生产大局来说,生产线是一线,我们维修是后方。不管什么时候,我们都要将一线当做是我们的客户,做好生产配角,处处为生产大局考虑。”
“一定要先做人,别光是学会了本事,你不会做人的话,这个也是没有用的。”沈鸿彪总结道。他的方式是严厉了些。
如果这三关都过了,摆在徒弟们眼前的,就是胜利的曙光。不过用“曙光”形容还有些为时过早。
上海通用汽车有限公司的动力总成厂房的设备更新速度非常快,除了设备不断地更新之外,在这里还有一些新鲜的“伙计”——国产化加工中心。
当时沈鸿彪刚到上海通用不久,有一个德国人在安装设备时,不许沈鸿彪他们插手。在这位德国人的意识里,中国工人的技术根本就不过关。然而就在设备安装调试时出了点问题,一个零部件损坏了。眼下仅靠他一个人,是完成不了整个维修工作的。
不管结果怎样,他们站了出来,对德国人说:“让我们来试试。”
“他很怀疑我们的。当时他就在旁边看我们怎么拆下来,怎么修复,最后又装好。装好后,他看见我们的态度就两样了。每次见到我都会打招呼。”在沈鸿彪眉飞色舞的神情中,透露出一种中国技术人员被尊重的喜悦,这一刻,应该是他人生中一次自我价值的实现。
这也是沈鸿彪的第四关:外国人能做的,我们一定能做到!外国人做不了的,我们也要想办法做到。
现在,老师傅早已桃李满通用了。有的时候,他还会幸福地抱怨:“我的徒弟都不让我干活。他们都会抢着去做。”
决不自废武功
每逢周末,运转了一个星期的设备,便会停下来休息两天。沈鸿彪就会趁着周日来检查一下,以保证下一个星期的正常运转。他觉得功夫都在平时,当问题出现的时候再去解决,往往就没那么简单了。
除了检查设备之外,他还会顺手做另一件事情:给大家安排下一周的工作量。
多年的共事经历,让他早就对员工们的优势了如指掌,所以只要是他安排的活儿,大家都干得漂亮,做得舒心。
知人善任,是个了不得的功力,这能够让团队中每个人发挥自己的最大潜能。然而能够客观地挖掘好员工潜力的前提,则是对自己的能力有着清晰的认识。
“沈师傅如果想评工程师,早就评上了。”上海通用汽车有限公司动力总成厂技术支持科维修中心技术主管张天舟特别强调说,“但他没有,一直坚持在我们一线,做高级技师。”
本来靠在椅子上的沈鸿彪,向前挪了一下,把身子挺直,摆了摆手,眼神转向《汽车人》,非常认真地说:“我不能自废武功啊!”作为一名长期工作在一线的工人,沈鸿彪的上进心并不是在于升职上,而是在如何提升自己的技术能力,做好眼前的活儿。
在上海通用设备国产化过程中,困难重重。当时上汽和南通机床厂合资合作生产自主机床,历时两年多,机床的基本设计、组装已经完成,便邀请沈鸿彪去检查一番。当时,他印象最深刻的就是,设备底部的一个零部件的安装位置过于靠里。多年的维修经验告诉他,如果这个地方出问题需要维修,那么就是“牵一发而动全身”,整台设备都得拆个底朝天。
“一开始他们不信,后来他们拆了一天都没拆出来。”沈鸿彪非常清楚自己的优势在哪儿。就是这几十年来,一天一天积累的维修经验,练就的一双火眼金睛和七十二般武艺。
他告诉《汽车人》,后来工厂采取了他很多建议,把原来装上去的设备又重新安装。虽然历时比较久,过程不容易,但是机器在使用过程时,会方便很多。
“我可以给设计提供一些经验,这个事是我擅长的。但是让我去设计一个设备,我就做不出来了。”就像工人和工程师一样,在沈鸿彪的眼里,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不管是哪一种角色,他们所思考问题、解决问题2014·汽车人·FAIR的角度和方式都不一样。虽然同在汽车行业,但是隔小行却如隔大山。
“我能做好工人,但真不一定能做好工程师。”沈鸿彪的这句话,并不是不自信,而是在真正丰富了自己深厚的内功之后,说出一句于自己、于企业非常中肯的评语。
“自己的出路是靠你自己去闯的。但是你要知道自己的能力是什么,有多少能力。”简单的一句话,道出了沈鸿彪一生的体会,这可以说是除了技术经验外的难得的人生经验。
还有3年,沈鸿彪就到了退休的年龄。那些依然还是“老师傅”眼里的“孩子们”,早都在自己的岗位上做出了突出的成绩。
比如2003年的本科生施逸辛,在他手把手言传身教下已经由初出茅庐的储备大学生成长为了一名专家级工程师,如今已经可以独立承担曲轴线的整条线设备维护任务,是轴类维修不可或缺的中坚力量。另外,周奕、孙永刚、蒋银柱、陆原、倪卫明等徒弟,都在沈鸿彪的指导下,从没有多少实战经验的中级工成长为在现场可以独当一面的技师、高级技师..
“老师傅”现在很安慰:自己多年的心得,已经在“后人”身上继承下来,甚至有创新..有什么比传道授业解惑更能打动他的心呢?这,也便是为人师表。
本刊记者 覃仲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