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云端的上汽

  传统VS前瞻,上汽在战略上的选择,的确拥有比一般国企更创新的思维,同时能够站在制高点上思考问题。但是,传统制造企业,究竟在战术上如何操作,才能够不被行业误会用新潮的技术来装点门面呢?

  总是走在行业前沿的上汽,从来都在给中国汽车业彰显“引领者”的姿态。地处上海这座国际化都市,上汽的骨子里,有着超乎同行的世界雄心。

  当新趋势彰显、甚至还未在现实世界里泛起太多浪花的时候,上汽习惯于投身其中,按照一种说法:“传统领域,比如核心动力总成、底盘技术等等,中国车企尚需时日积累,但是在前瞻领域,中国车企却有可能提前超车。”正如车企纷纷“触网”的时候,上汽无疑是国内动作最大的一个。

  7月23日,上汽集团与阿里巴巴集团在上海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开展“互联网汽车”方面的合作。这同时也是新任董事长陈虹在发声“新政纲领”,之后上汽随即的大动作。

  至此,上汽在互联网汽车的两端都投入了资源:汽车电商和汽车互联网应用。

  前者,是上汽4月份成立的“车享网”。与天猫、京东等电商不同,车享网只卖上汽品牌的车。目前只有8个城市120家经销商可供网上预订。车享网承诺将纳入旗下3000家经销商。不过,这个网络平台没有盈利模式,也没有明确规划。它号称开放平台,但是其他厂家的产品上线的可能性很低,完全依靠上汽输血过日子。现在和阿里合作,上汽能得到什么?

  从公开的新闻资料来看,二者不是要合作造一款车,而是将阿里的一些服务(YunOS操作系统、阿里通信、高德导航、阿里云)整合到上汽的车型中,目前看来,仅此而已。该项合作对于阿里刚刚并购的高德地图有利,但对于上汽旗下的四维图新,则颇为尴尬。而且,合作没有涉及阿里的核心业务——电商和金融。

  因此,《汽车人》认为,双方的合作流于表面,和车享网可能陷入同一个困境——找不到前进的方向。更重要的是,阿里正处于SEC(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IPO缄默期,上汽给阿里造势的嫌疑颇大。这是一桩平衡性失调的合作。

  在双方合作消息发出的当天,网络对于此事的吐槽热度,远胜过于此事的本身——“什么叫互联网汽车?特斯拉也不过才叫电动车而已。玩玩概念,抬抬轿子(指阿里),上汽太傻太天真。”

  对于车企来说,与规模和花团锦簇的跨行业合作相比,持续的盈利和技术上领先可能更为重要。上汽在自己强调的自主和新能源业绩,目前确实相对孱弱。

  汽车互联网向来以开放著称,对于拥有资金和技术储备的企业,介入的时间之窗实际上一直敞开着。无论汽车电商,还是电商软件植入,都不会对上汽的主要战略方向和财务健康构成威胁,毕竟投资额度不大;反过来,助益也可能寥寥。

  汽车互联更重要的环节在于,基础设施和大规模后台数据服务的建设。客户看到的,只是车载软件客户端,如果要想获得好的体验,则必须面临大规模的资金投入。到那时,上汽是打算继续投入,登上阿里指定舱位;还是狼狈下船,放弃之前的合作?阿里为了保证电商平台的客户体验,在后台数据和硬件建设进行了惊人额度的投资。上汽是否想好了,坚决走数据平台构建之路?抑或不打算砸重金,只图个时髦好看?无论是否选择合作走向深入,都会给上汽带来难以抉择的困境。从这点上看,合作流于表面,并非坏事。

  鉴于汽车互联网技术上远未定型,尚未形成稳定的业界生态和可靠的盈利模式,上汽更多是在新趋势的潮流中寻找机会,而它所押注的是自己精准而庞大的用户群体,这些数据一旦找到匹配的电商平台,将会发挥爆发般的力量。但如果失败了呢?按照美国硅谷的规则,允许失败行为的存在。不过,这样的法则,之于新能源就不一定了。

  对于上汽而言,既然要做新能源第一阵营的领头羊,就不能仅仅局限于如今政策所全力推动的电动车领域,尽管上汽的新能源战略同样也有政策因素在内。这个站在云端的企业,更看重的是插电式混合动力以及更长远的燃料电池车。

  据悉,燃料电池的研究,上汽确实在国内占据绝对领先地位,每年上亿元的持续投入。当然,与国际主流汽车厂家,包括宝马、本田、丰田等在燃料电池领域的投入水平相比还是有一定差距。

  新能源技术的成熟,必须与成本的下降相关。对于全球所有车企而言,关键问题就是零部件成本太高,技术难度较大。比如,一辆燃料电池车成本超百万元,而燃料电池最贵的必用材料就是铂金,目前世界上也出现一些替代铂金的材料研究,上汽新能源前瞻技术部正在跟踪这样的趋势,以大幅降低成本。

  按照此前的规划,上汽计划在明年实现燃料电池的小批量上市,并通过政府示范。这也意味着成本必须要在明年实现质的突破。

  丰田预计在2015年前,以30万元人民币推出轿车型燃料电池车。坊间消息,上汽计划在2020年实现丰田预计的这一水平。

  前瞻技术,是上汽对于未来的信心。在陈虹接棒、上汽实现新老管理班子的交替之后,一个新能源前瞻技术研究院将可能成立,以替代之前的前瞻技术管理部门。这意味着更多的人力、物力与财力的投入。目前,前瞻技术管理部门仅十多人。

  传统VS前瞻,上汽在战略上的选择,的确拥有比一般国企更创新的思维,同时能够站在制高点上思考问题。但是,传统制造企业,究竟在战术上如何操作,才能够不被行业误会用新潮的技术来装点门面呢?

  站在云端的上汽,我们究竟应该怎么看呢?这真的不是当下能够判断的问题。如果传统制造领域同时能显现出亮点,也许这个问题也就没那么纠结了。

  本刊记者 辛晋、田鲁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