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陈虹董事长的一封信

  亲爱的陈虹董事长:

  您好!

  这么称呼,不知道您是否会介意?私下认为,您应该不会介意。尽管在很多媒体朋友的眼里,您有点不苟言笑,看上去也有点严肃。

  在我们的眼里,您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上汽人。就像我们所了解的上汽人那样,凡事更多按照市场规律办事,所谓的人情世故一说,不是没有,但并不多见。与此同时,您也是一个国企的干部,必须要承担体制之重以及国企的责任。无论是您,还是您的前任胡老板,都必须面对这个现实。只要还在中国。

  所以,行走在市场与体制之间,上汽不能违背游戏规则,但于我们而言,上汽却是最有可能带来新意的国有汽车集团之一。

  6月19日的2013年度股东大会,是您阐述新战略的一个机会。您第一次以上汽董事长的身份出席并回应股东们的相关问题。

  对于您的首度亮相,作为媒体,我们充满了期待。不过,您当时的发言,更多像是一次“述职”,操作层面也并未多谈。您管控了话题的争议性,所以新意不是太多。当然,这和您本人低调严肃的性格有关,我们也知道,包括您在内的上汽管理层,无论之前还是现在,都对于将自己塑造成话题明星不感兴趣。

  可是,按照上汽的一贯传统,无论是哪个板块的业务,基本主要负责人统统低调,多由集团一把手出面阐述战略发展。这是一种“谦逊”的习惯。如今,已由您带领这样一个庞大的舰队出发,所以,四平八稳的发言,还是多多少少让我们感到有点遗憾。

  比如,您在股东大会上所提出的“自主品牌与新能源”两大方向,其实,2006年您以“上汽集团副董事长兼上汽股份总裁”的身份,就已经强调过了。

  一个更加市场化的国企,惊喜会大过于一个更加国企化的国企;一个更加轻松而国际范儿的企业经营者,亲近感会高过于一个更加慎言而严肃的国企干部。

  不知道您是否认识宁高宁?我们不评价他所带领的中粮好还是不好,但他以国企干部身份,从来都是极力维护国有体制的合理性,甚至语出惊人;但以企业经营者身份,他又总是力排众议,以破坏性的创新之举,带给中粮无尽的生机。

  我们无意做对比,也知道汽车行业的特殊性。我们也能够理解,履新时间不长,上汽的确需要时间来实现内外环境的平稳过渡,包括管理层的思路、习惯、交流等等一切,都要有空间。集团业务的不如意,也并不影响稳扎稳打、“火力平推”的风格。

  所以这一次,我们并没有通过官方的采访来与您进行面对面的交流,而是以信件的方式,向您真诚地表达我们的想法。

  作为集团的战略层面,您可能不知道,荣威在老百姓心中的位置具体是一个什么概念。

  我们有过亲身经历。以文字工作者对于文字的敬畏发誓,绝非杜撰,纯属真事。

  3年前,我们曾开着一辆本田锋范在北京繁华地带金宝街附近行驶,不小心追尾了一辆荣威。还很清楚地记得,那是一辆白色的荣威550,车主是一个不到30岁的年轻小伙子,斯文劲儿像是一个小白领。在交涉赔偿事宜的时候,我们没有达成共识。当时小伙子很高声地说了一句话:“你那是个什么车啊,我这是什么车啊?”这场小刮蹭中,他明显认为,荣威的品牌价值要高于本田,荣威被追尾,他吃亏了。

  5年前,我们这里有同事在驾校学习。在驾校,他偶然听到一位年轻姑娘和闺蜜的通话。“日子差不多定了……他爸说给我买个车,说是荣威750,顶配版,这也得二十几万..”

  这些都是小事,但真有点非同小可。

  年轻人的话,让我们吃了一惊,抛却一些所谓的“中国人说话技巧”,一个自主品牌,能被年轻人这么认可,叫板合资品牌(尽管只是一款日系车),甚至当作婚礼的嫁妆……显然,荣威的起步是创纪录的。这应该是很多人都没有想到的。包括我们。不知道陈虹董事长,这些老百姓的反映,是不是您当时又所能想到的呢?

  从业多年,媒体工作者不能算作真正意义上的消费者,所以被我们称作的“自主品牌”,在这些年轻人看来,荣威却代表着身份与尊贵。我们很少看到一个中国消费者能够如此在意一款自主品牌。在“怒其不争”的自主舆论中,就连所谓的批评言论,也已经味同嚼蜡。

  基于此,我们当时就有一颗非常坚强的信念,上汽“高举高打”的自主战略,很快就能代表中国汽车“逆袭”了。如果能够像世界杯这样投注博彩,我想我们会毫不犹豫地押注上汽,为其呐喊。

  可是,随后的上汽,却出人意料地在自主阵营中沉寂了。相信有关质疑,您已经见怪不怪,正如在股东大会上,您不动声色地化解了这些争议。

  对于企业的经营管理以及战略决策,我们毫无经验,也绝对无能力充当“军师”,我们只是怀念当年那个让年轻人为之动容而奋力维护的自主品牌。我们也不清楚,为何这个本来承载着荣耀的品牌,就这样从国人的购车名单中慢慢消失了,本来它是能够取代那些合资品牌的。

  无论是媒体之间的讨论,还是与曾经在上汽工作过的人聊天,大家都有同样的感受,这是一个值得尊敬且更有国际视野的中国车企,但是,上汽在自己的世界里太久了,真的需要出来接接地气。综合实力的排名,总是推着上汽站在山顶上,以至看不见中国市场有着大量群众基础的底层。

  每每在讨论IT蚕食传统汽车边界的时候,我们可能会想起,上汽也许会是觉悟得较早的中国车企,虽然O2O、硅谷中心等,也仅是尝试;但是我们在讨论谁将会成为国民车的时候,上汽绝对不会在范围之内。那些成长起来的城镇居民,他们要么不知道上汽,要么觉得上汽的距离太遥远。

  曾经的手机老大诺基亚帝国一夜之间轰然倒塌,曾经毫不知名的硅谷新秀特斯拉突然间红遍全球,一反一正的两个案例放在一起,时代真的变了!在互联网时代,信息的交换速度更快,企业获取资源的成本更低,企业的大已不是一种绝对的优势,正好相反,如果固守在过去的成功经验中,不能把握社会和消费者需求发生的深刻变化,企业体量越大,越容易更快灭亡,正如身材庞大的恐龙,反之,小小的星星之火也可以形成燎原之势。

  只有放下高大上的身段,重视国家城镇化战略背景下,广阔的城镇居民对汽车产品的真正需求,才有可能在现有的规模基础上实现更大的突破。

  有一颇愤青的朋友这样对我们说:“上汽太懂中国城市文化了,要说它不懂城市文化,就真没懂的企业了。可是,咖啡喝多了,所有的上汽人都端着咖啡在说话,中国这么多还在吃大蒜的,即使他喝得上咖啡了,可他还是吃大蒜的习惯,你让他们怎么懂你在说什么呢?还是往下走一走吧。”

  我们也爱喝咖啡,不太爱吃大蒜。不过,我们也觉得这愤青朋友说的很对,陈虹董事长,您觉得呢?您到北京的时候,我们请您一起喝喝咖啡可好?

  说句题外话,没有上海,就没有计划经济时代的生活品质和时尚。现在,当我们怀念“上海制造”的时候,我们究竟是在怀念什么呢?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