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利率市场化对中国的借鉴意义
- 来源:环球市场信息导报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利率市场,背景,美国经济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4-11-03 13:59
近年来,我国不断的推进和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对我国的商业银行而言是一柄双刃剑。该文以美国利率市场化的发展为背景,分析了美国利率市场化的背景、效果及影响,并对我国利率市场化提出建议。
一、美国利率市场化的背景
20世纪60年代以来,伴随着美国经济的迅速增长和国民财富的快速增加,以Q条例为代表的利率管制措施越来越无法适应经济发展,其弊端逐渐显现。首先,由于利率缺乏弹性使得资金无法流向优质银行,优质银行难以扩展规模,无法通过正常的市场竞争实现银行业内部的优胜劣汰。其次,僵化的理论管制无法适应当时严峻的通货膨胀形势,银行经营举步维艰,难以应对证券市场的冲击。20世纪60年代,美国通货膨胀率一度曾达到20%,甚至超过银行存款利率上限。Q条例导致银行存款利率上调不充分,银行存款对投资者的吸引力急剧下降。同时,金融市场的快速发展导致大量的银行存款外流至证券市场和货币市场。传统银行业务急剧萎缩。再次,僵化的利率管制限制了货币调控机制发挥作用。存款利率上限的设定限制了银行吸存的能力,当资金需求旺盛时,将造成信用供应不足。美国商业银行为了摆脱经营困难、扩大资金来源,创造了大量的新型金融工具,这些金融工具规避了Q条例的限制,极大地削弱了美联储货币政策的执行效果。到了20世纪70年代,美国宏观经济稳步向好,也开始了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步伐。
二、美国利率市场化的效果和影响
宏观经济状况不佳且波动剧烈。美国在废除Q条例之后的几年中,实际利率急剧上升,通货膨胀维持在较高水平,而GDP增长率一直不高。1973年石油危机爆发,石油价格的上涨推动了物价持续上涨,美国经济形成“滞涨”,为扭转经济颓势,美国政府采取了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在这一时期美联储放弃利率而将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中介指标,这也导致这一时期资金市场的利率变动更为频繁,并导致实际利率的上升。高的实际利率限制了投资,并引发经济衰退。虽然在1975年和1977年GDP增长有一定回升,但从整体上看,经济增长滞缓,通货膨胀严重,尤其从1978年以来,经济增速严重放缓,通胀率大幅提高,到1982年甚至出现了经济负增长。过高的通货膨胀在1982年得到抑制,之后一直处于一种较温和的状态,实际利率水平开始有所下降,基本是在4%左右小幅波动。GDP从1993年开始恢复正增长,且较为稳定,直到2000年经济一直处于相对繁荣的增长周期。
商业银行体系不稳定。利率市场化之前,商业银行收入的主要来源为利差,在利率市场化之后这一商业银行的主要收入来源被进一步缩减,这将使得商业银行间的竞争更为激烈,面对规模较大的商业银行的冲击,中小型商业银行可能被迫退出市场,这将我国商业银行体系的健康发展带来负面影响。20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开始出现银行危机,银行破产数量逐年增加。伴随着1986年美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完成,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达到最高。二战后到1973年美国商业银行数量保持在13000-14000家;1984年达到最多共14483家,其后逐渐减少,2006年为7406家。当然银行数量的减少不仅仅是因为破产和倒闭,一部分银行的问题是由于兼并重组造成。
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结构得到改善。利率市场化之后,商业银行吸存能力削弱的问题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同时贷款业务占比也将上升,即银行业的资产负债结构得到改善,同时改变负债结构及存款期限结构,使得资金成本上升,促使商业银行发展较多的高利率贷款取得更大利润。美国数据表明,20世纪80年代后,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推进扭转了银行存款占负债比重持续下滑的态势,表明利率放开后能够提高商业银行在资本市场的竞争力,对银行吸存起到一定的存进作用,从而减轻了流动性风险。剔除危机时期的数据可以看出,美国银行资产中贷款比例逐渐上升贷款业务在1979年较1970年提高了3.5%,20世纪80年代贷款生息资产比例保持增长,表明利率市场化之后资产的使用效率得到提高,这使得贷存比保持提高(见图2.6)。但同时也应该注意到,放开利率管制之前,商业银行放贷的首选对象是低风险行业。利率市场化之后,商业银行对贷款的定价拥有主动权,这会使得银行放贷的方向投向高收益行业,但是高收益行业往往面临着较高的风险,一旦发生经济波动将有可能导致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增加。
三、美国利率市场化对中国的借鉴意义
现阶段我国已基本具备加快推进利率市场化的基础条件,利率市场化改革已进入关键时期,下面将结合美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经验,提出符合中国国情的利率市场化改革思路以有效规避改革风险。
选择渐进式利率市场化改革方式。美国从利率管制到实现利率市场化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过程,主要原因是美国当时的金融制度是分业经营,多元化的金融机构必然对利率市场化的反映各不相同。中国分业经营的金融体制与美国相同,但与美国相比我国的法律和金融制度相对不健全,这也决定了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必须选择逐步开放的渐进方式,逐步扩大利率放开的程度和比例,最终实现完全的利率市场化,这样的改革方式能减轻利率放开对经济的冲击,实际上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市场利率和利率管制是并存的。
充分监管是利率市场化正常运行的保障。利率是资金的价格,是配置金融资源的主要信号,具有调节供求、引导资金流向的作用。但由于金融市场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利率往往不能反映金融资源的供求状况,这也是利率常常受到管制的原因。货币当局放开对利率的管制,并不是因为金融市场的信息不对称已经消失,而是金融体系更加成熟,金融监管是实行利率市场化的重要保障。利率市场化之后,必须要对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和资产负债业务进行充分监管,防止银行经营者产生道德风险大量涉足高风险领域。美国在利率市场化初期正是因为监管不到位发生了商业银行大量倒闭显像的发生。
利率改革需要选择一个较好的突破口。进行利率市场化改革,寻找一个合理的突破口非常关键。一般来说,这个突破口应该具有链接自由市场利率和管制利率的功能。美国寻找的突破口是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CD)的发行与交易。此外突破口找到后,合理安排放开步骤也至关重要。纵观美国和其他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成功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在步骤安排上十分相似,基本上都采取了“先放开同业拆解利率和国债利率,再放开贷款利率,最后放开存款利率”的步骤,而且往往从长期利率、大额交易开始放开,逐步过渡到短期利率、小额交易。因此,我国应在维护金融体系稳健运行的前提下,分步稳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
利率改革应伴随金融创新。美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伴随着接连不断的金融创新过程,实现了货币政策和商业银行的改革,使金融机构、货币市场更加灵敏地反映市场利率的变化,降低了风险。金融创新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降低浮动利率对企业造成的利率风险。因此,我国在利率改革的同时要大力鼓励金融创新研究,以此降低金融机构的利率风险。
邱盛楠 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