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企业作为经济的主要成分,对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起主导作用。在之前计划经济体制的长期制约下,其所配置的人力资源根本不能满足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根本要求。国有顽固的等级制度观念、浓厚的政治气氛、政府制约企业行为、领导人的管理素质和管理思想严重落后、企业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存在利益差异、企业所有权缺位,人力资源管理受这些因素制约,发展十分落后。在全世界所有的国家中,我国人力资源最为富足,但是受一些因素制约,人力资源的管理技能、专业水平、文化素养相当低下,难以发挥出优势。要想使国企能够长远发展,解决国企人力资源管理所面临的诸多问题,不断深入探讨和研究现代国企人力资源管理的有效途径和对策,这对国有企业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具有重要指导作用和现实意义。
一、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
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的发展战略相脱节。我国国有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门在很大程度上是为管理企业的工作人员设置的,而不是为企业的发展战略服务的,因此,国有企业人力资源部门虽然在企业人员的招聘、调配、晋升乃至薪酬等方面具有很大的权力,却不是以服务企业的发展战略为前提,往往是为管理而管理,因人设岗。我国国有企业并没有完全摆脱了旧的人事管理体制的痕迹,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发展战略脱节的现象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变。
缺乏能够充分反映个人业绩和贡献的薪酬体系。企业的物质激励和约束机制不合理,不能充分地体现个人的业绩和贡献,因而也就不能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一些垄断行业,由于垄断收入高,员工的工资普遍很高,但是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并不见得特别的高,人浮于事的现象依然严重。当然,也有一些国有企业过分地强调个人的业绩,反而导致协作不足,内耗严重,这显然是业绩指标设置不合理,没有把团队协作考虑在内。
缺乏能充分发挥人力资源效用的用人机制。首先是选人机制有问题,国有企业基本上是领导提议,然后人事部门考察,最后组织任命。这本来没什么,但是由于国有企业的所有者是抽象的国家,经营者却是具体的个人,这就难以保证企业负责人不损公肥私,而旧的、不透明的选人机制正好为这些行为提供了运作空间,因此难以做到公平公正,择优录用。再就是权责不分明,职位缺乏具体职责说明、工作指标以及配套的权力和奖惩标准,因此任职人员要么患得患失,放不开手脚,要么得过且过,敷衍了事。
缺乏完善的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培养体系。企业的环境才是企业人才成长最好的学校,企业的经验和战略才是企业人才最该学习的知识,企业的经营实践才是企业人才成长的最好方式。遗憾的是,大多数的国有企业显然还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要不就是他们不愿意这样做,因为这些企业还仅仅停留短期的岗位技术培训上,而缺乏从开发人的潜能的角度,结合自身的发展战略,培养企业发展需要的各种人才,尤其是企业的经营管理人才。
三、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建议
坚持以人为本,强化人本管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国企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作为改革目标,势必要求社会化的管理,即人人参与管理。尽管现代企业管理理论学派各自研究的出发点不同,表述问题的角度不同,但它们的理论核心却是相同的:即强调以“人”为中心的管理。国企要全面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必须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发掘每位员工的潜能。同时,要建立现代企业职业经理人制度,实行人才市场化配置。随着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以及对职业经理人需求迅速增长的现实,要求我们必须强化职业经理人的培养、加快职业经理人队伍建设,促进国企经理人实现市场化配置。
做好人力资源规划,加强资源整合。企业要进行人力资源需求预测,预测内容包括达到企业所需的人力资源数量和类别,分析内外部劳动力市场。通过预测和分析,企业可制定一连串相互整合的人力资源规划方案,以平衡人力资源供给与需求。需要说明的是,企业制定出人力资源管理战略和规划并不表示人力资源管理者可以高枕无忧。人力资源战略需要一系列活动来推行,人力资源规划需要一系列活动来实施。因此,需要建立起科学、有效、健全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
(三)建立人力资源开发制度,形成完整的培训体系
一是注重培训的规划工作。要围绕企业的发展需要制订详细的短期、中期计划。根据科技进步和世界经济发展提出高层次的培训要求,提高各岗位员工的关键能力。二是注重培训形式的多样化。国企培训要采用内部培训和购买培训服务相结合,组织培训和个人学习相结合的形式。三是注重培训评估体系的建立。培训是多层次的,目的也有很大的差异,因此有必要建立一个培训评估体系,对培训效果予以系统检测。这种体系不仅要观察学员的反映和检查学员的学习结果,而且要对培训前后的表现和企业经营业绩的变化做出评估。
(四)建立员工绩效考评体系,形成员工激励机制
一是要制定切合企业实际的绩效考核制度、标准和流程。对人员分类考评,应根据人员岗位、职责不同,分别按高层管理人员、中层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制订考评细则,可实行自我评估、同事评估、下属评估和上司评估的360度考核方法。同时,指标要尽可能做到定量化。要建立反馈制度,减少评估误差,并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不断完善考评制度和方法,以保持其有效性;二是要有灵活丰富的激励手段。包括经济利益激励、事业激励、精神激励和参与激励。大部分人都有参与管理的需求,管理者要学会让员工找到适合自己的事业,与组织一起发展。
王薇 文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