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天佛國——南海普陀山

  • 来源:中国怡居
  • 关键字:觀音,南海,香客
  • 发布时间:2015-04-02 09:36

  普陀山位於浙東海域的舟山群島,素有「浙東門戶」之稱;普陀山久負「海天佛國」,「觀音道場」之盛名。山中梵宇林立,風貌絕佳,歷來都是佛子參學,遊人觀光的必到之所。遠至公元二百八十年的西晉太康年間,就有遠道朝山者不顧風波之惡,驚濤之險,梯山萬里,扶老攜幼而至。唐代的時候,普陀山已成為國際性的佛教聖地。普陀山是全國著名的觀音道場,經歷代興建,寺院林立。鼎盛時期,全山共有三大寺、八十八庵、一百二十八茅蓬,四千餘僧侶,史稱「震旦第一佛國」。

  普陀山四面環海,風光旖旎,幽幻獨特,被譽為「第一人間清靜地」。山石林木、寺塔崖刻、梵音濤聲,皆充滿佛國神秘色彩。島上樹木豐茂,古樟遍野,鳥語花香,素有「海島植物園之稱」。島四周金沙綿亙、白浪環繞,漁帆競發,青峰翠巒、銀濤金沙環繞著大批古刹精舍,構成了一幅幅絢麗多姿的畫卷。不少名勝古跡,都與觀音結下了不解之緣,流傳著美妙動人的傳說。

  「五朝恩寵無雙地、四海尊崇第一山」。優越的人文環境、一流的旅遊服務使普陀山常年遊人如織,佛事四季不斷。每年農曆二月十九、六月十九、九月十九三大觀音香會節期間,遊客更多香火更旺。路上行人摩肩接踵,虔誠朝拜,一派「海天佛國、琉璃世界」莊嚴而繁榮的景象。

  觀音信仰與觀音文化

  觀音是中國家喻戶曉、婦孺皆知的形象。「瓶中甘露常遍灑,手內楊枝不計秋。千處祈禱千處應,苦海常作渡人舟。」

  觀世音位居佛教四大菩薩之首,在中國家喻戶曉,盡人皆知,千百年來,觀世音以慈悲救難而名聞於世,受到人們的普遍崇拜,成為人類真善美的化身,被人們廣為傳誦。因而形成了一種經久不衰的觀音信仰文化,在海內外造成了極為深遠的影響。

  觀世音菩薩還主張「隨類化度」。為了教化不同種類的眾生,觀世音菩薩因時因地因人而示現出不同形相,即三十二化身。又能長出「千手千眼」以觀察凡界塵世,救助受難眾生。

  種下慈悲善根的心,就是一朵朵美妙的蓮花,無數朵美妙的蓮花組成了極樂世界的曼妙景象。佛教徒稱極樂世界為蓮邦,觀世音菩薩就是普度眾生往生蓮邦的蓮花部主。

  普濟禪寺

  普濟禪寺又名前寺,坐落在靈鷲峰南麓,是普陀山最古老的寺院,也是普陀山第一大寺院。它與法雨寺、慧濟寺合稱普陀三大寺,共同構成了普陀山觀音道場的主要架構。普陀山佛教協會、普陀山全山方丈住錫地均設在這裡,另外,全山重大的佛事活動和接待活動也都在這裡舉行。普濟寺始建於唐代,宋神宗元豐年間詔令改建並賜名「寶陀觀音寺」,專供觀音菩薩,香火旺盛。現寺為清康熙、雍正年間所建。全寺有六進殿堂,自南向北貫串在一條中軸線上。寺內有大圓通殿、天王殿、藏經樓等,殿、堂、樓、軒共計三百五十七間。其中大圓通殿是全寺主殿,供奉中國最大的觀音聖像。寺院宏偉的琳宮梵宇與寺前的海印池、多寶塔、御碑亭、菩薩牆、定香亭、瑤池橋、永壽橋等美麗的景致相互映襯,構成一幅絢麗多彩的天然圖畫,是覽勝朝拜者的必到之處。

  法雨禪寺

  又稱後寺,在普陀山白華頂左、光熙峰下,為普陀山第二大寺。法雨寺始建於明萬曆八年,因當時此地泉石幽勝,結茅為庵,取「法海潮音」之義,取名「海潮庵」;萬曆二十二年改名「海潮寺」,三十四年又名「護國鎮海禪寺」。後毀於戰火。清康熙二十八年,普濟、法雨二寺領朝廷賜帑,同時興建。康熙三十八年(一六九九年)清朝廷又賜金修寺,修繕大殿,並賜「天華法雨」和「法雨禪寺」匾額,因改今名。同治、光緒年間又陸續建造殿宇,成為名動江南的一代名刹。寺院現存殿宇二百九十四間,依山取勢,分列六層台基上。入山門依次升級,中軸線上有天王殿,後有玉佛殿,兩殿之間有鐘鼓樓,又後依次為觀音殿、御碑殿、大雄寶殿、藏經樓、方丈殿。觀音殿又稱九龍殿,九龍雕刻十分精致生動,九龍殿內的九龍藻井及部分琉璃瓦從南京明代宮殿拆遷而來,被譽為普陀山三寶之一。整座寺廟宏大高遠,氣象超凡;不遠處的千步金沙空曠舒坦,海浪聲日夜轟鳴。所謂「山到曲處皆藏寺,路欲盡時又逢僧」,舊時法雨寺附近就有庵宇、靜室八十餘處,比較出名的有大乘庵、雙泉庵、楊枝庵、伴山庵等,太虛、印光等高僧曾在此結廬閉關。

  慧濟禪寺

  又稱佛頂山寺,位於海拔二百八十八點二米的佛頂山上,為普陀山第三大寺。寺院深藏於濃蔭翠木之中,四面環山,環境幽靜古雅,是普陀山海拔最高的寺院。明萬曆間僧圓慧創建慧濟庵。乾隆五十八年(一七九三)擴庵為寺。光緒三十三年(一九〇七)又大規模擴建,遂成巨刹,一切規制,與普濟、法雨鼎峙。慧濟寺殿堂宏敞,寺宇壯觀,全寺有殿三所,共二百餘間,其建築格局是大雄寶殿、大悲閣、觀音殿、藏經殿建在一條平行線上,在中國的寺院建築中十分罕見。慧濟寺現藏有皇帝所賜的御印三枚,分別是明萬曆、清康熙、嘉慶所賜,是慧濟寺的鎮寺之寶,寺西有稀世珍木「佛光樹」普陀鵝耳櫪。佛頂山西北有茶山,多溪澗,終年雲霧繚繞,為普陀山佛茶的產地,史稱「茶山夙霧」,普陀山十二景之一。普陀佛茶色味甘美,為僧侶們招待客人的佳茗,清代曾為貢品。

  朝拜佛頂山

  對於朝拜普陀山的香客來說,在普濟寺做完佛事之後,接下來就必須三步一拜地拜上佛頂山,這條從法雨寺至佛頂山的登山石道,計有台階一千零八十八級,從明代以來,凡是虔誠來普陀山朝拜觀音大士的佛家弟子,都要沿著這條石道拜上佛頂山。香會期間,山道上的香客更是摩踵接肘,堅硬的石面也被虔誠信眾的手足磨得越來越光滑了。

  佛頂山是普陀山的主山,海拔只有二百九十一米,並常年為雲霧籠罩,所以顯得格外崔嵬。古人有四句詩贊歎佛頂山:「山勢欲壓海,禪宮向此開。魚龍腥不到,日月影先來。」

  佛頂山的主峰白華頂,又稱菩薩頂,居群山之中,出眾嶺之巔,為普陀山最高處。峰巔是一塊寬廣約二十餘畝的圓平狀石坪,形狀像佛的頭頂,頂上有塔,塔上置燈,為附近船隻和飛機指向導航,人們稱之為「天燈台」。登上天燈台極目遠眺,可觀賞遼闊的山海景色,遠觀海中島嶼參差環列,百舸爭流,近瞰全島峰巒綿延,水沙礫金。寺院精舍,錯落在翠綠叢中,時不時海風吹來陣陣濤聲,間或夾雜著幾杵清幽的鐘聲,好一派海天佛國超塵絕俗的莊嚴境相。難怪萬事皆空的僧人登臨此頂,也會被眼前的美景深深陶醉,寫下令人心胸振奮的詩句:「絕巔雲深處,登臨興倍雄,萬慮一身外,千山四望中,色相窺難定,光芒射處通。扶桑疑可接,好趁一帆風。」

  海上臥佛洛迦山

  普陀洛迦,是梵名POTALAKA的譯音,意思是美麗的小白花,是佛教中觀世音菩薩居住的靈地。但在傳入中國後,普陀、洛迦演變成了兩座山的名字。洛迦山就在普陀山的東南,從普陀山望過去,就像一尊仰臥萬傾碧波中的巨大臥佛。

  參加觀音香會的香客,一般都要在朝拜普陀山之後再朝拜洛迦山,所以自古就有「不到洛迦山就不算朝完普陀」之說。尤其是福建來的香客,是一定要朝拜完洛迦山後才打道回府的。普陀山每天都有輪船往返於普陀、洛迦山之間,海上航程約二十分鐘。

  南海觀音

  從蓮花洋瞭望普陀山,一座金身大佛矗立山頭,光耀天日,令人肅然起敬。這就是一九九七年建成的南海觀音銅像。南海觀音銅像連台座總高三十三米,佛像頂現彌陀,左手托法輪,右手施無畏印。面容慈祥,身軀妙壯,體現了觀音大士「千處祈求千處應,苦海常作渡人舟」的偉大風範。佛身採用新型仿金銅精鑄,重七十餘噸,具有十八K金的柔美光澤,現已成為普陀山的耀目標誌。莊嚴海天佛國,淨化世道人心。南海觀音銅像開光法會的那一天,出現了轟動海內外的觀音顯靈現象。當時主持開光法會的戒忍法師,至今說起來仍然非常激動。

  佛教把現實世界稱為「娑婆世界」,芸芸眾生忍受著諸多煩惱,猶如陷溺在茫茫苦海中而不能自拔。只是由於佛菩薩出於無緣慈悲之心,發下救度眾生的誓願,這才出現了度人出離苦海而登彼岸的船筏。

  觀世音菩薩在無量劫以前也曾是眾生,但她證聖果登彼岸後,為憐憫眾生之苦,又發大悲心重返世間救拔群迷。她把自己化做了一條茫茫苦海中不辭勞苦、永不疲倦的小船,風裡浪裡,尋聲救苦,這種慈航倒駕的偉大精神,贏得了中國人民乃至半個亞洲人民的衷心信仰,而她的美麗善良的慈母形象,也征服了廣大民眾的心,成為最具中國特色的菩薩,成為中國整個民間信仰的主流。觀音菩薩信仰在中國民間的普遍和深入,說明了中華民族的確是一個善良的民族,和平的民族。

  觀世音菩薩,是當之無愧的中國第一佛。

  文、圖/普陀山管委會 葉建華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