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你賞藝術家于傳騏

  • 来源:中国怡居
  • 关键字:瀑布,春意,創作
  • 发布时间:2015-04-02 12:58

  于傳騏

  一九六一年出生於台灣。于傳騏的藝術學養是傳統而且多元的;在父親的影響下,很小的時候就開始接觸書法詩詞。在台北文化大學的求學階段,更有難得的機會接受江兆申、吳學讓、黃磊生、歐豪年等水墨名家的熏陶。旅居法國八年的時間,更廣納西方的藝術養分。鍾愛自然山林和四季山水,而成爲其藝術表現的主軸。中國傳統山水廣博精深,佈局構圖變化複雜,清代畫論即提到:「人徘徊、山賓主、樹參差、水曲折。」不同於西方風景畫強調客觀準確的再現,中國山水則強調自然的精神,探究人與自然的關係,氣韻生動、天人合一為山水的最高畫境。清代王昱提出:「奇者不在位置,而在氣韻之間,不在有形處而在無形處。」在水墨山水傳統的基礎上,于傳騏更進一步強調兩個想法;一個是與時並進,能夠入古,出古,而不泥古。另一個想法則是,應當從藝術家個人的經驗、個人的記憶、個人的色彩出發,讓作品隨著個人的涵養增長,稱爲「性靈山水」。

  「春綏華心」系列是藝術家對於春意的感動,而有感而發的創作;萬物從冬天的寂靜進入春天的騷動,樹梢的初枝、含苞待放的花朵,繽紛的色彩。如郭煕山川訓:「真山之煙嵐,四時不同。春山澹冶而如笑,夏山蒼翠而欲滴。秋山明淨而如粧,冬山慘淡而如睡。」春天的山是那麽地溫柔、舒服、清雅。藝術家的筆下,不僅要描繪春天的景色,更困難的是捕捉自然律動的内在精神。

  「武陵櫻綻」是70x1000cm畫在埔里金和紙上的長卷作品。從左至右,蜿蜒的小河和賞花步道,引領觀衆進入這座美麗的森林,山林百花齊放;櫻花、桃花、李花、梅花,深紅色、粉紅色、黃色、白色、青色、綠色互相呼應。沿著步道還有七家灣溪,一直走到武陵吊橋和桃山瀑布,如進入陶淵明的桃花源,景色時而開拓,時而緊密,雖然山中可見房舍,但是不見人跡,當是藝術家心中的祕境。在寧靜的畫面中,深山雲煙裊裊、雲霧多變,河水靜靜的流動,群鳥飛舞;雖然一開始目光被綻放的花海所吸引,凝視作品越久,越覺得畫中似乎有高山的清風徐徐的吹來,四處皆暗藏律動的生命力。雖然作品呈現的感覺是現代的,但仍然可以看出于傳騏對於中國文人山水傳統的追求;「氣骨古雅,神韻秀逸,使筆無痕,用墨精彩,佈局變化,設色高華。」古人云:「丘壑從性靈出發,或渾厚,或流利,或峭拔,或疏散,貫想山林真面目流露豪端」;這也正是于傳騏所強調,從個人感受涵養為出發的性靈山水。

  創作融合東西方思維,藝術家自述:

  歐遊八年間,於「理」觀自西方藝海,對其風景畫作品可歸序「事實的風景」(The Landscape of Fact)、「幻想的風景」(Landscape of Fantasy)及「理想的風景」(Ideal Landscape)三部曲(Kenneth Clark)。其繪圖者皆有一共通域性,就是對傳統有極度熱情研究,且具有自身偉大之才情,又能夠明顯地尋求進入陌生繪畫的領域,從而創造出新的風範。「山水」與「風景」同出一源天地,皆為人與自然關係;畫者有著和森羅萬象心靈感應及時代背景下哲思意涵(藉言志或雄渾情),由古至今,都能壯觀。人生百年,終須江岸送別,丹青亦然,時代變遷,每每新意,壯闊波瀾。十七世紀以降,東方遇見了西方,那是一個複雜又變化急速,充滿張力大文化衝突及吸取的時代,但也見證了「山水」和「風景」的新視野,此為世界文化史上宏觀的新歷程,從此,中國與西方外加上了世界性的發展。

  莊周所言「象罔」,或謂唐代人所說之「境」,是畫家的「造化」(虛實結合、有無相生的象形)。清《鄭板橋集·體畫》中言「意在筆先者,定則也;趣在法外者,化機也」。因此,東方對繪畫言曰優美,西方則敘事壯美。兩者皆曰自然之美。至若講座之時,生嘗問吾:中國繪畫皆已施展淨盡了嗎?!我謂,世界藝林,凡屬大千,「剝盡必復」。余對南宋馬麟兩幅冊頁最為中國繪事者觀照一簡一繁之趣;簡為《行到水窮處》,繁為《秉燭夜遊》。前者摒慮釋累、洞悉自然;後者物我交輝,戮力惜時。誠為我之心意。山外山,絪縕磅礡,水外水,上善若水。時序科技之今日,仍願不負山靈,生涯青山中。

  二○一四年五月筆於陽明山堂 于傳騏

  2015上海城市藝術博覽會(AArt)

  展期:2015.12.4-12.7

  地點:上海衡山路十二號豪華精選酒店

  官網:www.citizenartshanghai.com

  微信/新浪微博:上海城市藝術博覽會

  文、圖/華瀛藝術中心、上海城市藝術博覽會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