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國父紀念館印象

  • 来源:中国怡居
  • 关键字:印象,台灣,賀卡
  • 发布时间:2015-04-02 12:35

  我到台北國父紀念館去過五次,對其印象不可謂不深刻。第一次到台灣是在二〇〇二年五月,和上海中山學社社長厲無畏先生同行,參加孫中山紀念館建館三十周年館慶暨孫中山與現代中國學術研討會。研討會在國父紀念館演講廳舉行,會議主持人把我們作為上海中山學社的領導介紹給與會者。會後參觀了紀念館。一九六五年為紀念孫中山先生誕辰一百周年,紀念館奠基,一九七二年建成。紀念館由著名建築師王大閎設計,是一座既有民族特色又有創意的雄偉建築。籌畫過程中有主張採用類似園山飯店一樣的宮殿式,王大閎先生認為不妥,因為孫中山先生是推翻封建帝制的革命先驅。他獨具匠心的設計體現了「簡而精」之美,能「寓變化於整齊之中,藏其崛於方平之內」。高三十點四公尺的紀念館呈正方形,寬、深各一百公尺,每邊各有十四隻大柱頂起黃色琉璃瓦的大屋頂,四角翹起如鯤鵬展翅,正門入口的簷口呈大弧度上揚,為這座莊嚴的建築注入了無限活力。我每次進入此處,一股敬仰之情油然而生。館內設有會場、圖書館、視聽中心、二十四個展廳,還有一個可容納兩千多人的大劇院,據悉,在一九九三年和二〇〇〇年,中國京劇院在該劇院演出「紅燈記」時,盛況空前。起初聯繫演出的台灣的經紀人擔心由於意識形態的差異,該劇不會受到歡迎,想不到的是四場演出場場爆滿,觀眾不僅為精彩的唱腔和表演喝彩,劇情之感人也令不少人流下了熱淚,當鳩山被打死時全場報以熱烈的掌聲。何以會如此?回答是——我們都是中國人。

  紀念館前有開放式的中山公園和中山碑林,園內有翠湖、香山橋、健康步道、環湖小徑,是民眾休閒遊憩的好去處,公園裡有多尊中山先生的銅像,和紀念堂大廳裡莊嚴的坐像不同,在這裡他和民眾在一起,似在傾聽民意,或似在凝神構思建國方略。

  二〇〇三年十一月,由上海中山學社發起,和上海孫中山紀念館、上海書法家協會共同籌辦的「紀念一代偉人孫中山先生——上海青少年書法篆刻展」在台北國父紀念館展出。展覽吸引了台灣不少觀眾。我們帶去八十三件作品,最小的作者才七歲,。紀念館館長張瑞濱說這些作品繼承傳統的功力十分厚實,值得大家觀賞。展覽對促進兩岸文化交流有很大助益。我在開幕式上說,這次展覽既是兩岸青少年的書法交流,也是宣傳和弘揚中山思想的有效形式,弘揚中山思想從青少年做起具有現實意義。紀念館的展廳應該是交流的平台和友情的橋樑,時隔兩年後的二〇〇五年十一月,為紀念孫中山先生誕辰一百四十周年,由我發起的「西部風光攝影展」在台北國父紀念館舉辦。上海女攝影家任慧君、民盟盟員攝影家馬鏡波和我的攝影作品共一百幅展出。我在開幕式上即席講話。我說:「孫中山先生早就有在西部築鐵路、開發西部的宏偉計畫,如今火車已經開到康藏高原,西部豐富的礦藏等待我們去開發,西部美麗的風光吸引人們去旅遊。今天展出的一百幅照片也許能提高各位到祖國西部去觀光的興趣,我是第三次到台灣了,歲月不饒人,我的黑頭發在變少,而我們的友情在加深。在機場,紀念館的老朋友很遠就喊我馬大哥,十分親切。我們一早從上海出發,繞行香港飛抵台北已是傍晚,進入市區我已有睡意,眯了會兒醒來一看上海房屋的看板就在眼前,我以為還在上海。台北距離上海很近也很遠,這個遠是不合理的人為拉長的,真希望兩岸直航早一天實現!」我在一陣熱烈的掌聲中結束了講話。

  應邀參加開幕式的著名畫家、台灣藝術大學教授、兩岸文化藝術基金會榮譽會長、八十歲的李奇茂先生接著我的話說:「我並不覺得祖國的大西北離我很遠,因為那裡是生我養我的地方,是我生命的根,藝術的根,我對他的愛是任何力量無法割捨的……。旅途的時間應該縮短,我相信直接三通一定會實現。」這位老藝術家富有詩意的講話我至今難忘。回想起來,我能在台北為兩岸直航呼籲,並得到台灣同胞的掌聲支持,也頗有意思,的確,民意的合力往往能產生不小的正能量。二〇〇八年七月四日直航啟動,二〇〇九年和二〇一〇年我到台北只飛了一個半小時。

  攝影展開幕前,台北的白老師等送來了花籃,但展館有不能放花籃的規定。中午,我回到房間看到那隻漂亮的花籃已經擺在鏡台上,花籃旁的信封裡還有一張精美的賀卡。紀念館辦展覽的工作效率和有關規定令人稱道。

  攝影展在中山紀念館展出的時間不長,在撤展前一小時,有幾位老者來到展廳,駐足在展品前久久未離去,不知是照片勾起了他們對久別的家鄉的思念,還是對照片藝術水準的讚賞,他們的神情不由得令我們放慢了撤展的速度。目送他們緩步離開展廳,我心中不禁惘然。

  上個世紀四十年代當我還是個小學生時,在學校集會時要背誦中山先生遺囑,雖然是一知半解,但孫中山是一代偉人的概念已滲透入腦海。而後幾十年天翻地覆的變幻裡,唯獨未變的是,海峽兩邊都掛孫中山的像,都有以孫中山命名的紀念館、道路、公園,兩岸同時舉辦紀念孫中山先生的各種活動。「振興中華」是中華各族兒女的共同心聲,「世界潮流浩浩蕩蕩,順之則昌逆之則亡。」是中山先生的至理名言,如今更具有現實意義。

  馬克烈 民盟中央原常委、上海市政协原常委、民盟上海市委原专职副主委、 上海中山学社原常务副社长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