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中醫更「中」一點

  • 来源:中国怡居
  • 关键字:中醫,菩薩,玄學
  • 发布时间:2015-04-02 12:38

  中醫自近代以來就一直處於社會輿論的風口浪尖。中醫是科學?是哲學?是玄學?還是只屬於應該放進博物館供後人瞻仰的傳統文化?這類系列問題所引發的論戰及「廢除中醫」的提議已經是絡繹不絕的響於民眾耳邊。我認為中醫是什麼其實不重要,重要的是有療效!如果說中醫沒有療效或者療效不好,那請翻翻前人們留下來的醫學典籍,裡面經典醫案比比皆是,不過當前的中醫已經逐步成為養生學和治療慢性病的代名詞。中醫衰落的原因有很多,但傳統中醫人才的凋零肯定是其中重要的原因之一。中醫不分科,講整體,論全息,同病不同醫可開出不同的方子,同病同醫不同病人開出的方子也有不同。中醫之技變化多端,因病施治,神鬼莫測,易學難精,人才培養難度遠超西醫。學中醫者不下苦功夫研究與實踐,診病治療水準肯定流於表面,不能有效攻克急症重症難症,最終必為大眾質疑或被西醫替代。

  那麼中醫的發展方向在哪里?一為「借鑒之路」,也就是我們熟知的中西醫結合,這是中醫學的「洋務運動」。我本身並非學醫用藥之人,對中西結合之道不敢妄加評論。只是作為一個中醫學愛好者,我認為中西醫結合不應是中醫走向大成的最佳選擇。歐洲近代文明之所以超越中國,並非是東學西漸起了決定性作用,而關鍵在於「文藝復興」。降龍十八掌至剛至陽威力無比,但讓小龍女去修煉,我估摸著要不練得對自身有損,要不怎麼練也練不到喬峰使用降龍十八掌的化境。究其原因,中西醫的基本醫理根本不在一條道上。中醫源自易學,故有醫易同源之說,而西醫理論卻基於現代生物學與解剖學。故有西醫專家抨擊中醫經絡理論是偽科學,他的依據就是通過西醫解剖方法找不到人身上的經絡。因此中醫要發展突破,我認為得走「傳統復興之路」。在此,我嘗試對中醫之「傳統復興」開幾味藥,看能不能為其固元培本。

  第一味藥:學習文言文精研古醫著

  要成為一個優秀的傳統中醫師,必須熟讀《黃帝內經》、《傷寒雜病論》等中醫經典原著。不讀原著只讀學校發的教科書,終是不識廬山真面目,難成大器。如果讀不懂原著,那就說明古漢語不過關。現在很多中醫院校對學生外語水準的考核是硬標準,甚至與學位掛鉤。但對古漢語訓練不重視,導致許多學中醫的學生基本上看不懂中醫古籍原著,只能看白話文,這叫本末倒置!再就是當今社會充斥著功利浮躁之氣,到底還有多少學中醫的人能靜下心細細品讀和精研這些醫學古籍也是個問題。所以第一味藥就是學中醫需精心凝神,不為外界浮風所動,努力加強古漢語修養,多精研醫學古籍原著,方解其中滋味。

  第二味藥:學習四書五經古聖先賢典籍

  縱觀中國歷代名醫,那個不是精通四書五經、諸子百家,更有甚者,儒釋道醫合參。《舊唐書》中說孫思邈通老、莊及百家之說,兼好佛道典籍,並給《老子》、《莊子》做註解。又比如清朝名醫薛雪,不僅著有醫學名著《醫經原旨》、《溫熱條辨》,還著有易學名著《周易粹義》。這好比練武之人,不僅要學套路和招式,更重內功修為。內功修為越深,武學境界才能越高,最後達到獨孤求敗所說的無劍勝有劍,草木竹石皆可為劍,不滯於物而隨心所欲矣,醫學之道也同此理。所以第二味藥就是中醫學習者必須學習大量的傳統文化。

  第三味藥:知曉八字命理學

  曹雪芹寫《紅樓夢》,第十回寫到張太醫針對秦可卿的病症開了一個方子,名為「益氣養榮補脾和肝湯」,其實這裡面就有著經典方劑「四君子湯」和「四物湯」的影子。第八十六回高鶚又續寫到算命先生對賈元春的八字批命為「飛天祿馬格」。可見古代讀書人都懂點醫理和命理。八字命理學是通過對一個人出生時間的分析,來推斷其一生的富貴貧賤、吉凶壽夭,及一生的運程走勢。除此以外,八字命理學還能推斷一個人的健康情況。通過八字分析,一方面可以得知此人一生中容易患什麼病,那個地方容易患病,什麼階段容易患病。如果能提前分析出來用中醫治防,就能更好發揮中醫治未病的作用。另一方面,通過八字分析,可以得出一個人的命理體質,是五行平衡,還是五行有病。如果中醫師能夠提前獲知此信息,即使對於兩個同樣病症的病人,也可以根據他們的命理體質,開出最適合他們的方劑,使療效達到最大化,這是八字命理學在臨床方面對中醫的輔助效果。文淵閣《四庫全書》收錄了八字命理學的一本權威著作,名叫《三命通會》,其中就有一篇專論疾病的文章,篇名叫「論疾病先知五臟六腑所屬干支」。另一部命理學巨著《滴天髓闡微》還記載了二十幾例八字與疾病的案例分析。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去閱讀原著,從病理學的角度去感受八字命理學的神奇。所以第三味藥就是學中醫必須知曉些八字命理學。

  第四味藥:瞭解中國相術

  中醫講究望聞問切,「扁鵲見蔡桓公」就是經典的中醫望診案例。不僅中醫可以望診,江湖看相也可以進行望診。相學名著《麻衣神相》中就專門有一篇為「相疾病」。中醫理論認為人的五官九竅、膚髮氣色都是與之相應的五臟六腑的表徵。通過辨析人的外表形態,可以看出人的內臟特性,推知生病機理。而相術也是通過人的外在表徵,推斷人的命運。兩者雖研究目的不同,但有異曲同工之妙,在疾病研究方面也有交集。比如相術認為耳聳過眉者長壽,耳輪模糊者損壽。這種說法在中醫裡面就為腎生腦,髮為耳,耳堅者腎堅,耳薄不豎者腎脆;耳朵貫穿腦腎,為心和腎的表徵,故此相法是有中醫根據的。藥王孫思邈就精通相術,曾相少年盧齊卿能官拜刺史,且自己尚未出世的孫子將來能在其手下為官,後來的結果確如藥王之言,絲毫不差!由此可見,孫思邈不僅中醫水準高,相術功夫也已經到了令人難以置信的水準。所以第四味藥就是學中醫應該瞭解一下中國相術。

  第五味藥:研究道家醫學

  道教,是中國土生土長的宗教,道教裡面很多名士都是中醫高手。比如著《周易參同契》的魏伯陽與著《抱樸子》的葛洪,所以魯迅先生曾斷言:「中國根底全在道教」。如果離開道家文化中的道家醫學去研究中醫,終究難到最高境界。因為任何一個國家的最初醫學都源於巫醫。道家醫學內涵豐富,包括丹道學、養生術、太極氣功、符咒治病學與八卦治病學等。根據《周易古筮考》記載,東晉著名道家術士郭璞就曾用八卦占卜來診斷東中郎將景續的疾病。治病的方法就是根據卦象的指示,讓景續在六月吃一隻兔子。景續照做後居然治癒了多年的頑疾。我們在此對這個醫案不進行科學性的討論,因為用科學的標準去考察玄學的醫案,永遠是緣木求魚。中醫的「傳統復興」應該海納百川,有容乃大。有位外國作家曾說過:科學與神學是一對兄弟,當科學的終極之門打開後,說不定門背後就站著上帝。所以第五味藥就是:學中醫不能不研究道家醫學。

  第六味藥:學習大乘佛法 擁有菩薩心腸

  最後,從醫學角度來說,現在還沒有那種醫學可以包治百病,讓人長生不死。俗語說:藥醫不死病,死病無藥醫。從佛教角度來說,有些人得的有些病,乃是六道輪回中的業障所致,所謂「萬般帶不去,唯有業隨身。」所以佛教勸人要消除業障,業障一消病自愈。當然在這裡不是讓我們的中醫師們以後看到病人就叫他去消業障,不用診斷開藥了。而是要學佛的慈悲之心,要對病人有人性的關懷,幫助病人建立起內心的希望和勇氣,這比單純的治療更有意義。醫者父母心,不過父母與孩子也有鬧矛盾的時候。如果父母心能上升到菩薩心,我相信世界上再不會有醫患糾紛。可惜當今有些醫生連父母心都還不具備,所以第六味藥就是佛學。我建議每位醫生都能學佛,用學佛來修行自己的醫品醫德,並把學佛的精神傳遞給每位病患,讓佛學智慧之花開遍人間,完成身、心、業的終極治癒!

  李文淵 教育培訓行業職業經理人,傳統文化與易學研究者,現任重慶錦繡前程教育公司副總經理。精通國際教育與職業教育領域,擅長周易六爻預測學與四柱命理學。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