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道、授业、解惑——新课程改革下教师的角色与定位
- 来源:中文信息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课程,教育,韩愈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5-07-03 13:44
摘要:教师是决定教育改革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之一。教师在教育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关系到教师发挥什么样的作用,关系到学生的成长和教育目标的实现。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课程与教师的天然联系使得教师角色的转变成为必然。在古代,教师的角色主要是传道、授业、解惑,作者试图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从这三个方面教师的角色的转变做出解读。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 教师 角色 定位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5)07-0098-02
随着课程改革的进行,新时代的“传道”要求我们把对学生的道德教育放在首位;而教师作为“授业者”的角色特征也对教师自身所具备的知识提出了要求,教师需要有广博的知识,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系统的教育教学理论知识。新时代的“解惑”使的教师的角色不仅局限于答疑者,而应是学生学习发展的指导者和促进者,研究者,和课程的建构者。
韩愈在师说明确指出:“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仅仅十一个字就把教师的工作进行了全面的概括,时至今日仍然很适用,只是时代和国家社会性质不同了,教师所进行的具体任务不同了。但在任何社会,任何时代,作为教师的根本任务,不外乎这三点。这三项原则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并发展学生智力。三者的地位摆的也很清楚,第一位是传道,其次是授业,最后是答疑,三者中以传道为本,以授业,解惑辅佐之。本文拟就从传道,授业,解惑三个方面来谈论一下教师在新一轮课程改革和教育新形势所赋予的教师角色和责任,以及如何才能完成时代所赋予的使命。
一、传道
何为道?当然韩愈所谓“道”主要指儒家之道。那么作为我们新时代的教育者,究竟首先要给学生传递的是什么?在学生的思想道德形成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1.所谓“道”我们可以理解为做人的基本道德品质。孔子云“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这是指孔子所倡导的教学内容。他认为教育应从文献、品行、忠诚、和信实这四个方面进行的。文献主要是指是诗、书、礼、易、春秋等文化典籍而言,是指智育方面的教学。品行、忠诚、信实实际是一个方面,即德育。他主张“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他主张把德育放在人才培养的首位,其所倡导的德育内容可以用“仁”字来概括。仁德是孔子的教育思想的核心,这一高尚的道德品质,几乎包括了人应具备的所有美德:如忠、孝,诚、信、智、勇、温、良、恭、俭、让、廉、和、宽、敏、敬、惠、中庸、忠恕。在新的时代下,他的这一为人标准仍然适用,忠:忠于国家、社会、家人和朋友;孝:孝顺父母,尊重长辈;信:信用,诚实守信、信守不渝;智:智慧;勇:勇气、勇敢、果断;温、良、恭、让、和、敬则指尊重他人,谦恭礼让,温和仁爱;廉:廉洁自律、清廉公正。这些传统的做人基本品质也是我们现代人必备的,也是教师要传递给学生的基本的和最重要的东西。
2.我国现阶段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等方面更全面发展的这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方针明确的也将德育放在了人才培养的首位,教育首先要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正确的道德思维和道德评价能力,形成符合社会要求的积极地道德行为,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和习惯。但目前在教育实际中与智育相比,德育的地位却一直不高。学校领导、教师、家长和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轻德育重智育,忽视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培养,同时社会环境中消极的因素以及很多父母失衡的价值观对学校德育也有很强的负面影响,而青少年的心理发展还未成熟,模仿性强,极易受影响。
那么我们的教师首先就要义不容辞的承担起学生思想教育的责任,在自己的实际教学过程中,不仅向学生传授知识,更要向学生传授做人的道理,指导他们如何做人,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念,道德观念,法制观念,为社会培养具有高尚道德品质,自尊自爱,遵纪守法,积极进取、明礼诚信、勤俭自强的社会主义新公民。其次在德育的教育过程中,我们认为最有效的方法是提倡教师以身作则。教师个人行为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学生普遍具有向师性,教师要认识到身教重于言教。言教在说理,旨在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身教在师范,旨在指导学生行为的方式与方法,养成某种行为定势。教师应以自己的高尚品行去影响和塑造学生,用这种无声的语言去渍染熏陶学生,善于利用个人言行影响学生,以期收到最佳的教育效果。
二、授业
狭义来讲就是教师通过自己所组织的教学活动给学生传授文化知识,是教师职责的中心。要给学生一滴水,教师就要有一桶水。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授者究竟需要具备那些知识?
1.教师要有精深的专业知识。教师是通过系统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培养,引导学生认识世界,发展智力、体力和塑造各种优秀品质,达到培养人的目的。因此教师首先要全面准确的牢固掌握所教的专业知识,即学科基础知识理论,学科教育知识,这是教师从事本职工作的基础。马可连柯说过:“学生可以原谅老师的严厉,刻板甚至吹毛求疵,但不能原谅他的不学无术。”
2.教师要有相关学科的前沿知识。对老师来说,不仅要熟悉所教教材的基本内容,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还要加强业务进修和广泛的学习,吐故纳新,跟上所教授专业的时代发展,使自己站在国际国内本领域学术发展的前沿,了解新观点,掌握新信息,不断更新知识,只有如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才可以“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源”才能适应科学的分化和综合的趋势,实现由经验型向科研型的转化。
3.教师要有教育形态的知识。教育形态的知识,包括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学生身心发展知识、教与学知识和教育评价知识等,它是教师从事职业行为的重要保障。教师必须把学科知识心理学化才能让学生理解知识、掌握知识,也才能发展教师的个人智慧。加里宁说,“具有知识还不能够说就够了,这只是掌握了材料,不待说,材料是做好的,但是还要求有极大的技巧来合理地利用这些材料,以便把知识传授给别人”(加里宁,论共产主义教育和教学)。只有懂了的教育规律,掌握了教学方法,了解了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才能使自己的教学行之有效,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教师的“知识传授者”的角色特征决定了要有广博的知识和文化修养,在最大程度上满足学生需要。尤其在信息时代的今天,学生都具有广博的知识视野,教师作为授业者,要真正做到教书育人,获得学生的尊重和信赖,就必须不断地充实自己。
三、“解惑”
顾名思义,教师解答学生学习中的困难和问题。传统的课堂教学活动就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讲学生听的一种单通道的授业解惑关系,而割裂了知识与学生经验的内在联系,不能很好地从学生经验出发培养身心和谐发展的未来人。其结果必然是导致学生的被动接受和消极态度。在新的时代要求下,教师要如何解惑才有利于学生的长期发展呢?
1.教师的角色要改变
传统的教育是以“知识”为核心展开的,教师角色的扮演也就围绕知识来进行.教师是课程知识的“传递者”、学生学习课程知识情况的组织者、学生掌握课程知识的评价者。在这里教育变成了一种知识的存储行为,教师的职责就是将知识“喂”给学生。学生就成了知识的“存储器”,教师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的关注则不够。在新课程改革下,教师的角色特征将发生根本性变化。
1.1 由知识的传授者成为学生学习与发展的指导者、促进者。在新课程中。新的课程改革要求以人文本,互换人的主体精神,教学过程既是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又是身心发展潜能开发的过程。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不同个性特点,帮助学生制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和发张元认知能力。
1.2 由教书匠变为研究者。新课程给教师提出了多方面的挑战,教育将变得越来越复杂,也将充满了越来越多的不确定性和多样性,教师只有把自己定位在研究者上,才能成教学改革的积极参与者和主动适应者。英国教育家贝克汉母(Buckingham)认为,教师拥有研究机会,如果他们能够抓住机会,不仅能有力地而迅速地推进教学的技术,而且将使教师工作获得生命力与尊严。在课程改革中,教师更应以研究者的形象出现,把每一间教室都变成新课程的实验室,提高自身教学的有效性。
1.3 由课程的执行者成为课程的建构者、开发者。新一轮课程改革对教师的角色期望有了根本的变革,三级课程的实施意味着原来属于国家开发的权力部分下放给学生和老师,从而使教师也成为课程开发的主题。教师的参与包括对新课程的研究,开发、设计和实施等一系列创新活动。教师要把自己对特定学生、对具体课程内容的独到见解融入到新课程中去,从而凸显出教师即课程。
2.转变教学方式
课程改革的另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新课程标准要求改变学生过于注重接受性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记忆的状况,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学习方式,而学习方式的转变也意味着教学方式的变化。
2.1 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新的课程改革要求将以教授为主的教学转变为提倡自主探究和引导、发现的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采用探究的方法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帮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是为了不教。
2.2 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在新课程中,尤其是研究性学习课程,教师在教学中把教学重点放在过程,放在提示知识形成的规律上,让学生通过感知—概括—应用的思维过程去发现真理掌握规律。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创设丰富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主动构建知识,在探究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意识,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
总之,教师的职业特点决定教师有各种的社会角色和多重的责任,在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教师应不断地进行角色变换、角色适应、角色调整等,从观念到行为上进行改变,服务于学生的发展,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各类人才。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北京师范大学,2011.
[2]教育部.全日制普通高中英语新课程标准(2013版)北京:北京师范大学,2013.
[3]教育部师范司.教师专业化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4]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5]王凌皎.中外教育史[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6]傅道春,徐长江.新课程与教师角色的转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李晓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