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重点中学高中数学研究性学习

  • 来源:中文信息
  • 关键字:新课标,数学,诺贝尔奖
  • 发布时间:2015-07-03 13:49

  摘要:作为新课程标准的产物,研究性学习具有其独特的优势,比如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学习的能力,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在数学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开展要实现数学开放题与研究性学习、探究性教学模式与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与研究性学习等的有机渗透,才能真正使研究性学习发挥出其真正的作用。

  关键词:新课标 高中数学 研究性学习 渗透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5)07-0108-01

  传统的高中数学教学,显得极为机械。教师在课堂上占据主体地位,将知识机械地灌输给学生。课堂最大的特点就是师生关系不对等,教师注重自己的权威性,而学生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这种模式下,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被严重扼杀,极容易形成定势思维。而新课标注重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求学生具备独立学习的能力,而研究性学习则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最有效的途径之一。

  研究性学习是指教师或其他成人不把现成结论告诉学生,而是学生自己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过程。

  学习活动应当是主体积极参与的一种源自于内在需要的活动,是学生不断地积累经验、改变经验、重组经验,不断地更新自我、充实自我的过程。传统“接受性教学”常常以教师为中心,以学生是否记住书本知识为目标,学习难以成为学生作为一个完整的人的内在需要。而“研究性学习”着力于学生的学,鼓励学生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的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它改变了学生以单纯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有益于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提高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其创新意识。我们强调“研究性学习”,并不是全盘否定传统的“接受性学习”。只是过去教学中过多地倚重了“接受性学习”,忽略了“研究性学习”存在的价值。为什么美国的青少年很少得奥赛金牌,成年后却能大把大把地拿诺贝尔奖?其中的一个答案是:中国的教育是培养会考试的人,外国的教育是培养会创新的人。可见,研究性学习的回归已刻不容缓,教育观念的转变得尽快深入人心。

  作为一种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是渗透于所有学科、所有活动之中的,它具有开放性、探究性、实践性三个显著的特点。在数学学科领域中,结合研究性学习的三个特点,引入研究性学习的思想和方法,使书本内容与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在书本知识的教学中能够让学生联想起他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全面发挥各种感官的作用,满足内在各种需要。

  一、实现数学开放题与研究性学习的有机渗透

  数学开放题集中体现了数学研究的思想方法,其解答过程也就是是探究的过程。数学开放题既展示了数学问题的形成过程,又反映了解答对象的实际状态,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发散性。因此,利用数学开放题引入研究性学习应是十分有意义的。数学开放题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是一种全新教育理念的体现。数学开放题的构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问题本身的开放性而获得新问题,其二是问题解法的开放性而获得新思路。

  二、实现探究性教学模式与研究性学习的有机渗透

  “逻辑——数学的真理,并非是由客观对象中直接抽象出来的,而是主体施加于对象之上的动作,也就是有主体的活动中抽象出来的。”这是皮亚杰指出的。数学学习,本来就是学生的一种学习活动,学习的方式不是被动地记忆、理解教师传授的知识,而是敏锐地发现问题,主动地提出问题,积极地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探求结论的自主学习过程。

  实践证明,在遵循教学规律的基础上,采用生动活泼,富有启发、探索、创新的教学方法,能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兴趣,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和培养学生研究能力的重要途径。

  三、实现社会实践与研究性学习的有机渗透

  “好的数学教育应该从学习者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提供给学生充分进行数学实践活动和交流的机会。”这是国家数学课程标准明确强调的。研究性学习强调理论与社会、科学和生活实际的联系,能够克服传统教学中脱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倾向,为学生的生活经验的积累和社会实践能力的锻炼开辟渠道。

  也许你会觉得具有生活背景和实际意义的数学问题,教材上提供的很有限,书本外实在也找不到几个。其实生活中处处充满着数学,只要你是有心人!我们早晨起床刷牙用的牙膏,细心的人会发现,牙膏的包装有大小,其价格也不相同,你想过大小包装和其价格之间的关系吗?你吃东西,想过营养成分的搭配吗?你在教室里,想过坐在什么位置才能最清楚地看到黑板上的字吗?你在开灯关灯时,想过灯的位置与照明度的问题吗?……这些都与数学有关!数学与生活是如此的息息相关,让我们发现并研究这些数学问题吧!

  总之,中学生蕴藏着极为丰富和巨大的创造潜能,关键是我们的教育能否提供他们发挥其创造潜能的机会。研究性学习的适时提出,是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的,尤其是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的。抓住研究性学习的的三个特点,逐步向数学学科领域渗透,与传统“接受性学习”相融合,一定能最大程度地开发学生的潜能。如果今天我们这样做了,那么明天的诺贝尔奖获得者中也许就不乏有他们“亮丽”的身影!

  邓勇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