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阅读文章教学的动机

  • 来源:教育研究
  • 关键字:阅读,教学
  • 发布时间:2015-08-10 13:45

  对语文阅读教学的研究,大多局限于文本的选择、材料处理、阅读方法、教学方法、操作方式和教学基本技能等层面的表达,很少从学生自身的阅读需要、阅读情感、阅读兴趣、阅读心理等方面展开深入的分析,对阅读的动机,把握的很少。这对于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提升教师阅读教学的能力,是一个欠缺的地方。鉴于此,本文从阅读的动机出发,探讨阅读教学的基本规律,探寻诱发学生阅读需要、愿望和动机,寻找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内在动力,提高阅读教学效果。

  1 阅读的情感动机

  人们常把情感作为认知能力的辅助手段,但实质上,情感是与认知能力相并行的一种心理能力。“缀文者情动而辞发”,文本往往蕴含着作者本人对人、事、物的强烈的思想感情和主观倾向,大多以情动人,以情寓理,以理驭情。欲使阅读教学生动活泼,富有感染力,就必须突出情感因素,教出情感,品出情味,哲出情理,即古人所说的“披文以入情”“因情而觅理”。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长期的阅读教学经验充分证明,文本所诱发的情感共鸣以及教学过程中所倾注的强烈的审美情绪是阅读教学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审美过程始终伴随着情感的体验与交流,激活潜藏于文字中的艺术世界,才能使学生有美可寻,学生对文本的审美愉悦,才会以不同的形式表露出来,才能使文本所蕴含的语言美、形式美、艺术美化为学生的审美倾向或审美意识。

  因此,阅读教学的组织者、参与者和引导者,应善于发掘文本的审美倾向和情感动力,鼓励和引导学生发现文本的语言美、情感美、情趣美,按照“入情——动情——析情——移情”的情感传递轨迹拨动学生的审美琴弦,使阅读者与写作者在心灵上契合,在情感上共鸣。

  2 阅读的情境动机

  语言不仅是传递知识的媒介,而且是学生理解、授受文本所传达的情感和思想信息的载体,是学生表达、创造、创新的基础工具。不论是感性的还是理性的,阅读主体都可通过感知、体验、联想、想象等思维活动方式,进入情境。语言的这一特殊规律决定了阅读过程,尤其是文学文本的阅读过程必须贯彻情境诱导、激励思维的原则,赋予阅读过程中的思维训练,以特定的内容和形式,即以具体可感的形象、画面、声音、色彩、情态、情节、场面、经验、事实等,引导学生进入文本情境,激励学生的思维,使其产生思维乐趣。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只注重文本的理性因素,而忽视了蕴含于字词句篇中的情境因素。其结果是:本来及其生动活泼的作品,经过肢解、剖析,只剩下干巴巴的几条筋。这种单调枯燥的情绪体验,又怎能不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乃至最终丧失学习语文的动力呢?以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的方式激励学生的思维,使其产生思维乐趣,主动自觉地去获取知识,锻炼思维能力,唯其如此,才能将“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将“厌学”变为“乐学”,将“被动阅读”变为“主动阅读”,情景交融。

  3 阅读的功利动机

  “学以致用”决定了阅读需求带有一定的功利色彩。阅读的根本目的和出发点是社会、时代和交际运用语言的需求,这种需求是学习语言的原动力。文本是与生活联系密切的认识和体验,是阅读主体丰富自身、调节情绪、增长见识甚至解除寂寞的有效工具。因此,阅读教学必须紧密联系日常生活实践,特别是听说读写活动,把文本中蕴含的语文知识和语文技能活化为呈现在学生面前的一盘盘美食甘味,使学生真正认识到“学属所需”、“学有所用”,从而产生学习语言的浓厚兴趣,主动自觉地去获取知识,并积极运用所学知识,发展自己的语文能力,提高鉴赏能力。

  4 阅读的借鉴动机

  “对作品进行反思和批判是阅读者的天性”。孟子的“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袁牧的“复而发明”都强调了阅读批判的重要性,而朱光潜先生的“法官式批判”则既突出批判的必要性又隐含着阅读者的心理需求。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阅读批判是阅读的心理需求和重要动机。网络时代的青少年往往更喜欢在反思中表现自己,在批判中张扬个性,他们大多认为这是展示独特自我的有效形式。当然,阅读批判应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应听命于科学的理性。在学生进行阅读批判时,教师既要鼓励有创造性的科学的发现,又要善于引导,避免偏见。学生对文本的异类解读、错误的价值观和道德取向,教师有扶正指误的责任,不宜听之任之,引到学生“吸取精华,去其糟粕”。

  5 阅读的创造动机

  “创造是生命的一种基本形态”,“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欲望是每个阅读者都具备的心理要素”。教师要鼓励学生对文本进行思考和探讨,读出疑问,读出新意,超越作品和作者,发表独到的见解,得出前人或他人未曾有过的感悟和新的结论。学生的进步感和成就感正是在创造和超越的过程中逐步完成的。当然,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处理好继承和创新的关系,处理好学习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关系,以夯实创新的“源”和“本”,营造创造的环境。教师要让学生明白,创新不是专家的专利,而是人的生命,是生活的本质。

  学生的阅读动机、阅读方式和阅读过程是多维和复杂的,只有经历一系列的分析、综合、判断、推理、归纳、联想、想象等复杂的思维过程,阅读主体才能理解文本内容的表达形式,挖掘思想,吸收知识营养,积累语言和掌握写作技巧,将文本语言内化为思维语言,并对文本思想内涵进行吸收、提炼、升华和再创造。教师只有认真探讨学生阅读的心理需求,才能使文本选择和阅读训练的过程不失之盲目,才能寻找阅读教学的最佳形式,采用最优化的阅读技巧和方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阅读效率;才能真正从学生的阅读实际出发,突出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切实提高阅读教学技能,让阅读教学真正变成以人为本的教学,挖掘其思想的教学,开发其创新的教学。

  王敏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