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及建议

  • 来源:教育研究
  • 关键字:留守儿童
  • 发布时间:2015-08-10 14:50

  在农村,尤其是欠发达地区,近年来父母外出打工,孩子留守家园的现象相当普遍,这一特殊现象是伴随着城市化进程和发展劳务经济而产生的。留守儿童由于父母不在身边无法得到正常关爱、保护、教育和引导而产生心理障碍和行为偏差的现象已不在少数。经过深入的调研和深刻的反思,试图探寻一些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1 农村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及存在的问题

  首先是存在认知偏差。留守儿童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由于父母外出打工,其它监护人难以起到较好的监护作用,缺乏必要的教育引导,社会上各种不良风气对留守儿童产生了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部分留守儿童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偏离正确方向,分辨不清真、善、美与假、恶、丑,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积极性不高,纪律涣散。

  其二是存在心理障碍。外出务工父母及代理监护人无暇或无能力顾及孩子,大多数留守儿童缺乏父母亲情和教育,没有感情依靠,得不到正确引导和帮助上,这对他们的心里产生了不利影响,容易导致心理问题。有的儿童由于长期的寡言沉默、焦虑、紧张,逐渐形成了孤僻、郁闷和自卑的心理,调查显示,父母均在家的非留守儿童在人际交往和自信心的方向显著高于单亲外出的留守儿童,而单亲外出的留守儿童在这方面又显著高于双亲外出的留守儿童。

  其三是存在行为异常。有的儿童容易情绪失控,导致冲动行为发生,存在盲目反抗和逆反的心理,因为总感觉缺乏保护别人会欺负他,一点小事就会计较当真,与人交往时充满警惕甚至是敌意,有时对老师和临时监护人也有较强的逆反心理。

  2 农村留守儿童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首先是家庭原因。为孩子提供必要的物质生活条件,教育条件、安全保障及父母亲情、家庭温暖,促使孩子在情感、道德、行为、心理等方面健康发展是每一个父母应尽的义务和责任,但在绝大多数外出务工家庭,这些责任都是欠缺的。在七墩乡,从调查情况看,对留守儿童的监护主要有三种类型:一是祖辈监护。由于祖辈年事已高,基本上没有文化,自顾尚且不暇,哪里有更多的精力照顾孩子呢?况且年龄相差太大,思想观念差异更大,难以与孩子交流沟通。二是单亲监护。在儿童时期,父爱母爱缺一不可。孩子父亲或母亲一方外出,一方在家照看,缺乏父爱或母爱,导致关爱不健全。一般来说,父亲外出的孩子胆怯、缺乏自信;母亲外出的孩子冷漠、缺乏友爱。三是其它亲属监护,父母外出把孩子托付给亲戚、朋友或邻居监管,这类监护通常把孩子的人身安全放在首位,学业成绩和物质上的满足次之,较少关注孩子心理、精神的需要。如果这类监护人也有孩子,难免厚此薄彼,留守儿童常因感到自己是“外人”而产生自卑的心理。

  其二是学校原因。学校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学生的绝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学校中度过的。因此,学校生活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影响最大。学校的教育条件、学习条件、生活条件,以及师生关系、同伴关系等如果处理不当,就会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遇到事情不会处理,精神紧张、焦虑却不会及时调节,造成心理失调,导致心理障碍。

  其三是社会原因。社会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的影响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社会关系等,这些因素对一个人的生存和发展起着决定作用。例如社会上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社会消极观念极易使青少年形成消极的心理意识,有些青少年看到社会上的某些不法分子屡屡得手却未受到应有的惩罚,思维便向不正常的方向发展,认为这种偶然现象是可以仿效的,就铤而走险,明知故犯,也干起违法犯罪的事情。还有文化传媒的影响,如网络虚拟的世界,校园暴力小说,电影、电视片中的凶杀、暴力、恐怖、色情等内容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侵袭危害也很严重。社会生活中的种种不健康的思想、情感和行为,严重地毒害着青少年学生的心灵,从而形成心理健康问题。

  其四是孩子自身原因。留守儿童正值人生的“第二断乳期”,其心理发展特点具有不平衡性、自主性、动荡性和闭锁性,判断是非的能力差,自控能力弱,不全面的思维方式将事物简单化,一遇挫折往往自暴自弃,导致心理问题发生,甚至酿成悲剧。

  3 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若干建议

  首先是家庭教育。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环境。有调查研究表明:每年高考的高考状元,他们未必出身知识分子、高干家庭,或者是家庭经济条件较好的家庭,而大多出身农民或者工人家庭。研究得出的结论是:学生是受到父母良好的人格魅力和身体力行、吃苦耐劳的精神的影响。因此,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与家庭环境关系密切。家庭的氛围、家长的言行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的成长。在外打工的父母,要经常与留守子女“温馨对话”,可以利用电话或网络与孩子进行交流沟通,另一方面也要向老师和其它监护人了解孩子生活学习等各方面的情况,让孩子感到父母的关爱和家庭的温暖。

  其二是学校教育。学校是学生受教育的主要阵地,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愉快的学习气氛,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而教师的积极关注和同学的真挚友情更能激发青少年的学习动机。我们应该在学校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帮助学生了解心理科学知识,掌握一些转移情绪、宣泄痛苦、发泄愤怒的心理调节手段,防患于未然。除此之外,我们还应该在常规的教育活动中渗入心理辅导的内容。比如,语文课包含有情感教育的因素;体育课可安排挫折教育,增加学生的挫折适应力。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建立心理咨询室,聘请专职或兼职的心理健康辅导教师,帮助留守儿童调整情绪,形成健康心理。

  其三是社会教育。留守儿童问题是一个极其复杂、综合的社会问题,仅靠学校、教育行政部门难以解决,需要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统一认识,积极配合,协同努力,形成对留守儿童真心关爱、齐抓共管的社会氛围。要通过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大力加强对青少年的科普知识普及,使青少年从中学到课堂上学不到的许多知识,开阔视野,健康成长。

  总而言之,要想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应重点在教育教学、扶贫助困、法制宣传教育、预防犯罪等领域扎扎实实开展工作,逐步形成家庭、学校、社会密切配合的留守儿童教育管理体系。

  屈青春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