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课堂以外的阅读教学

  • 来源:教育研究
  • 关键字:阅读,教学
  • 发布时间:2015-08-10 14:41

  〔摘要〕经验告诉我们,要达到《新课标》中的要求,必须经过大量的阅读实践,否则这种理论只能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所以我们在注重学生课堂阅读教学的同时,更应该致力于指导学生在课下通过个体的方式提高阅读能力。

  〔关键词〕课程与教学论 新课标 课堂阅读教学 课堂外阅读

  《新课程标准》中关于学生阅读有以下论述:养成默读习惯,有一定的速度,阅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500字;能较熟练地运用略读和浏览的方法,扩大阅读范围,拓展自己的视野;能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对于以上要求,如果单单靠每学期所讲的一册语文课本,只借助语文课堂的45分钟,学生是很难达到这个标准的,因为就阅读能力来说,课堂阅读教学所解决的是方法问题,即只是在教师引领下通过对典型文章的分析学会对某一类文章的分析方法,可以说此时解决的是理论知识,至于实践中能否顺利运用这种理论还是一个未知数,经验告诉我们,要达到《新课标》中的要求,必须经过大量的阅读实践,否则这种理论只能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所以我们在注重学生课堂阅读教学的同时,更应该致力于指导学生在课下通过个体的方式提高阅读能力。

  一是课堂以外的文本阅读。通过课堂教学,学生所阅读的文章毕竟有限,更多的文本阅读是在课下完成的,如果教师能够正确引导,必然事半功倍。

  首先要解决好读什么的问题。现代的学生课业负担重,阅读的时间相对较少,平时不可能读较长的作品,较适合读的是报刊杂志,应该给学生划定相应的内容,以感恩、励志为主,比如《读者》、《意林》、《疯狂阅读》、《智慧背囊》等等,这样的阅读既合理利用了学生的时间又能让学生在课堂上所学的方法得以应用。在实践中老师最好能在学习了相关的课本文章后从其它刊物杂志中为学生寻找相关文章,这样可节省学生时间也能测验学生课堂学习效果。在暑假寒假中,学生的时间较为充足,教师可以规定相应的名著篇目让学生阅读,应以教育部推荐的篇目为主。(新课标中推荐的十部名著:鲁迅《朝花夕拾》、冰心《繁星·春水》、吴承恩《西游记》、施耐庵《水浒》、老舍《骆驼祥子》、笛福《鲁滨逊漂流记》、斯威夫特《格列佛游记》、罗曼·罗兰《名人传》、高尔基《童年》、奥斯特洛夫斯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其次要解决怎样读的问题。平时的报刊杂志可以每天抽出一点时间来读,规定好最低标准,坚持下去,如果实在抽不出时间的话,还可以利用零星时间读,比如饭前饭后的时间、睡前的时间、等车的时间、排队的时间甚至是上厕所的时间,总之要让学生不断地阅读不断地汲取知识,积少成多集腋成裘。至于寒暑假中名著的阅读方式,教师一定要在假期前有所针对的提出要求,一方面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一方面提出阅读方法,做到有的放矢。

  最后还要解决阅读效果的问题。如果学生是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或为了消磨时间而读的话,效果定会很差,因此在学生阅读后,我们必须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进行阅读前的指导,同时也要采取措施进行检测以达到真正提高阅读能力的目的。笔者就采取过这样几项措施:分小组抽查阅读进度,找同学开读书会交流心得体会,举行名著知识比赛,写读后感等等。事实证明这些措施颇有成效,学生阅读的兴趣和阅读的水平都有所提高。实施时应该注意这种检测不同于课程的检测,不能量化但要分出优劣,保证学生个性的阅读心得。

  其实,课堂阅读教学中学生学会的只是方法,这些方法的熟练运用必须不断的练习,而课外文本的阅读是不可替代的载体,所以我们在要用心上好课让学生学会方法的同时,更要用心指导课外阅读,使其阅读水平在实践中得以提高。

  二是其它艺术成果的“阅读”。文本阅读并不是学习语文的唯一途径,文字以外的其它艺术成果也是学习语文的重要载体,尤其是随着科技的发展,音乐、美术、影视作品等等形式的艺术成果对学生学习语文的作用日益明显,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重视这种非文本的“阅读”。

  三是要学生躬身实践的“阅读”。“语文的外延就是生活的外延”,通过文本阅读我们得到古人很多宝贵的精神财富,但我们最终的目的是将其用之于实际,所以我们要尽可能的让学生在学到知识的同时有亲身的体会,这样才能将语文的知识活学活用,这样才能将语文的外延拓展到生活的外延。比如在讲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后,为了更好的让学生理解作者所描述的景致和体现的心情,我组织学生在月圆之夜到园中欣赏月光回顾所讲内容,再让学生思考苏轼当时处境,彼时彼景很多学生动情的朗诵了该词。个中,学生学到的不仅是简单的古诗词更有人性中那种难以名状的美感,而这种教育在课堂上是永远也无法完成的。随着教育的发展,很多人产生了这样的疑问:民国时期,兵荒马乱,为什么还出了那么多大师,而现在条件这么好为什么一个大师也出不了呢?笔者认为,问题出在教育方式上,尤其出在语文教育方式上,因为时代原因,民国时的学生发自内心的对社会有一种责任意识,也因为这种责任意识他们才时刻关注社会参与实践,闹学潮敢革命,他们真正做到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发自内心的责任加上古人丰富的经验再有自己亲身的社会经验,所以大师辈出,不足为奇。而现在的教育,分数是衡量学生好坏的唯一标准,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为了分数不择手段的事屡见不鲜,“将学生赶进学校,将学生赶进教室”,这样的模式下学生们的水平只能是纸上谈兵,何谈实践,更何谈大师?“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我们要想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必须让学生们在“读万卷书”的同时“行万里路”,让学生懂油盐酱醋,让学生赏清风明月,让学生尝酸甜苦辣。诚如是,善莫大焉!

  总之,语文是各学科的基础,而阅读又是语文的核心,我们的“功夫”不应该仅在课内更应该在课外。我们的学生不仅应该能读懂有字之书,更应该有能力读懂无字之书。如此者,真语文也!如此者,真阅读也!

  张海燕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