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

  • 来源:教育研究
  • 关键字:语文,教学,创新
  • 发布时间:2015-08-10 14:59

  〔摘要〕创新教育就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已经成为教育对教师提出的更高的要求。创新教育对教师来说有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教育方法的创新。二是教育学生要学会创新。立足学生发展,灵活设计教学方法,设疑激趣,激发学生好奇心,巧妙地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搭建平台,满足学生表现欲望,让学生有一种成就感。依据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认识规律创设一种氛围,给学生以乐趣、以兴奋、以追求的一种学习环境;引导学生大胆质疑,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让学生快乐成长。

  〔关键词〕创新教育 好奇心 思维创造力

  下面结合具体课例,谈谈我是如何在语文课堂上实施创新教育的。

  1 设疑激趣,激发学生好奇心

  创造性学习必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强调自主的学习是创新教育的一项原则。而好奇心是学生主动求知的前提,强烈的好奇心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有利于激发求知欲,能巧妙地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在教学《女娲补天》一课时,我抓住“补”字巧妙释题,设疑激趣,有效地激发学生好奇心。我根据神话故事的特点,紧扣单元训练主题,从课题导入,层层推进。上课了,我板书课题后质疑:生活中,你见过补什么东西?补锅、补衣服、补轮胎、补路等我们都见过。你见过补天吗?多么神奇呀!神话故事连题目都透着浓浓的神话色彩。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忽闪着好奇的眼睛问道:天能补吗?女娲为什么要补天?女娲是怎样补天的?结果怎么样?人们怎么会创编出这样的故事呢?我随即板书几个大大的“?”。学生迫不及待地打开课本,他们开始到文中寻找答案。好奇心和求知欲驱使着他们,为下面的教学奠定了基础。

  2 搭建平台,满足学生表现欲望

  自主是创新的前提,没有自主就谈不上创新;而没有创新也就无从展现自主。课堂是学生学习知识的主要阵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传统的语文教学没有很好地遵循学生认知规律。教师是注射器,学生是接受的容器。教师讲得头头是道,学生记得支离破碎。长期以来,给学生造成极大的心理压力,限制了学生的思维的正常发展。这种被动的接受阻碍了思维,扼杀了学生的创新个性。学生疲于应付,就会对学习失去兴趣。教学方法一定要创新,这是新课堂的呼唤。在我的语文课堂上,我会根据教材特点,让学生思维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让学生乐起来。在教《玲玲的画》一文时,为了让二年级的学生很快理清文章的条理,把握文章的顺序。我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在原有插图的基础上,根据课文内容画了三幅画。我让学生先熟读课文,再请学生到前面按顺序把三幅画贴到黑板上。学生热情高涨,争着表现。他们不但能按要求贴好,还能说出为什么这样贴,看着图用自己的话轻而易举地把课文内容讲述出来。语言训练落实了,教学难点突破了,学生有一种成就感。

  教学《女娲补天》时,为了教给学生概括课文内容的方法,我是这样引导的:读第一段找关键词,练习概括故事的起因。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我板书:天塌地裂人受难。那么课文二、三、四、五自然段,能试着用一句精炼的话概括吗?我鼓励学生提炼语言,把一篇长文章改成一首小诗,学生跃跃欲试。充分讨论之后学生逐步概括为:天塌地裂人受难,求神灭火急造船、上山寻石历艰难。炼石补天不畏险,五彩云霞挂天边,女娲美名永流传。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经历着从文中找词,精心推敲韵脚,互相订正补充的过程。课堂上,每个学生都神采飞扬,嫣然成了一个个小诗人。那种体验后的成就感溢于言表。学生们不仅轻松自在地参与学习过程,而且理解了课文内容,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参与合作学习的能力和运用语言进行创新活动的能力。学生在语言实践中把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主动转化为运用的能力。学生在讨论中思维活跃,发言积极。从这个角度来看,这样的设计对于学生的智力因素和情感因素的开发和发展都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3 创设情境,激活学生思维

  所谓教学情境,是依据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认识规律所创设的一种氛围,也是给人以乐趣、以兴奋、以追求的一种学习环境。良好的教学情境,既可以引领学生全身心地融入到知识的海洋里去寻求、去认知,也可以激励学生自我主动地积极地去思考。所以,创设教学情境是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内容。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的需要,因为这种需要在学生的精神世界中尤为重要。”这种需要其实也正是一种创新的意识。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创设宽松、互动、民主的课堂氛围,着眼于学生的个性,重视抓住一切有利时机激发学生创新的欲望,发展创新思维,培养创新能力,让学生全身心地融入到学习中去。

  比如在《矛和盾的集合》一课教学中,理解“対方的矛如雨点般向他刺来,发明家左抵右挡还是难以招架”这句话时。我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发挥想象。理解“雨点般”的“密”和“急”,这样写突出进攻的猛烈;我创设情境,假如你就是发明家,在和朋友比赛该是怎样的场景呢?让学生合作表演比赛的激烈。当有同学想出用笔当矛时,马上就有同学说用手,用书,用书包,用铅笔盒当盾。当我说:“対方的矛向左侧刺来”一个个“发明家”高举“盾牌”向左挡;当我说向右刺,他们向右挡。于是我加快了语速,他们听着我的号令前后左右地挡来挡去,累得气喘吁吁。有位同学补充道:“老师的矛也有可能向左上方、左下方、右上方、右下方等各方为进攻”由此看来,学生在表演中不仅理解了“左抵右挡”和“难以招架”而且激发了他们的想象力,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训练。可见,良好的教学情境不仅是教学有效开展的有力保障,而且可以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同时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最终实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目的。

  学生是认识和学习活动的主体,因此,学生发挥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是教学成功的必要条件。学生只有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才能深入文本,习得语言,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

  杨侠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