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给孩子一根“魔杖”——浅谈培养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有效策略

  • 来源:教育研究
  • 关键字:学生,课外阅读,兴趣
  • 发布时间:2015-08-10 14:39

  〔摘要〕对于小城镇、农村的学生来说,由于受各种客观条件的限制,他们的课外阅读更是缺失。在学校现有条件之下,应积极探索培养孩子们课外阅读兴趣,让学生能被好书滋养,“有好书、有时间、有兴趣、有习惯”阅读,为他们的一生发展奠基。本文就培养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方法和措施做了相关探讨。

  〔关键词〕学生 课外阅读 兴趣 培养

  1 让孩子有好书可读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作为我们小县城学校,特别是留守儿童越来越多的现实情况下,孩子没有好书读是制约课外阅读的一个瓶颈问题。虽说大部分孩子买一本书还是买得起,但许多家长还没有让孩子看“闲书”的意识(开学初,我叫班里的孩子每人至少捐一本书,全班50多个人只捐出20多本有关儿童文学方面的书)。学校虽有图书馆,可因经费的问题,图书更新不及时,所采购的书又并不都适合学生看,何况几千人一个学校,不是每个小孩子都能借到自己爱看的书。怎样保证每个孩子有好书读?并且不只是读一本呢?我在班上建立了一个“图书漂流角”,宣传发动家长让孩子至少拥有一本经典儿童文学书,号召班上同学捐书(教师作筛选,不可以是作文书),同时自己也买些书充实进去,这样能保证到借阅人手一册。同时,加强图书的管理(培训图书管理员),每周“一选一登记”,保证每周每生至少有一本课外书在手。

  2 让孩子有时间阅读

  有书读更得有时间读!我们许多老师常说会让孩子们读书,一般每天放学后会布置回家看30分钟的课外书。试想,在孩子没有培养出阅读兴趣,养成阅读习惯之前,这种布置无异于空头支票。我们不仅要保证孩子在家的阅读时间,甚至应该挤出时间让孩子在课堂上阅读,这样的阅读才不会是一句空话。为此,首先我们应该实施课堂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实践中,我们采取“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教师精心设计导学案,学生充分“有效预习”,课堂上合作交流,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如此,学生学得有滋有味,老师教得轻松自如,课堂洋溢生命活力。高效的课堂可使语文教学甩掉“费时多而收效微的帽子”,同时,又能挤出更多的时间来进行课外阅读。课堂上,师生共读,其乐无穷。课后是课外阅读的主阵地。我们还必须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让他们有充分自由支配的时间读书。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凡是那些除了教科书什么也不阅读的学生,他们在课堂上掌握的知识就非常肤浅,并且把全部负担都转移到家庭作业上去。由于家庭作业负担过重,他们就没有时间阅读科学书刊,这样就形成一种恶性循环。”为此,实践中,我们要精心设计课后练习,坚决不做重复无效的家庭作业。如有的老师让学生抄写生字,一抄就是一行。这样,校内校外相结合,学生的课外阅读才不会是一句空话。

  3 让孩子有兴趣阅读

  首先,阅读需要诱惑!“在教育中,想要孩子接受什么,就去诱惑他;想要他排斥什么,就去强迫他。”我们天天用心良苦,却收效甚微,原来是我们把方法用反了。据此,我们想出各种妙招“诱惹”孩子们读书。有时,我给孩子们讲故事,也就是讲一本书中最精彩的同时又会造成重重悬念的地方,让孩子们欲罢不能;有时,我把自己新买来的书作为先睹为快的奖品,让孩子们感受到爱读书是一种至高的荣誉;有时,我装着特别惊讶,向孩子们请教他们读书的收获,让孩子收获成功的喜悦;有时,课间与他们围在一起交流看同一本书的感受,让孩子有读书的满足感……不知不觉中,孩子们发现阅读原来还有那么多的乐趣呢!我也在为越来越多的孩子上了“书船”而窃喜呢!

  其次,不看“有用”的书。“不看‘有用’的书,不是说不给孩子选好书,而是在选择中要以孩子的兴趣为核心要素,不以‘有用’为选择标准。”孩子们可以一鼓作气地读完一个大故事,但很少有人能一篇接一篇地连续读20个小故事。经常读长篇小说,更容易养成孩子大量阅读的习惯。所以,只为了提高孩子的写作水平,逼着孩子去看各种优秀作文选是于事无补的。当然,不是说长篇故事学生就喜欢。有的家长老师们,一说到读课外书,就马上想到了一些经典的中外名著,素不知这些书是好书,可孩子们不一定喜欢。像我班上,每周选完书后剩下的总是《钢铁是怎样练成的》、《假如给你三天光明》等几本经典著作,而与孩子们学习生活实际比较贴近的《窗过的小豆豆》、《弯弯》、《作业王》等儿童文学书总是供不应求。可见,孩子们虽然不知道自己需要哪本书,但他们知道不需要哪本书,对于没有兴趣的东西,他们只有一个态度:拒绝。为此,只有“有趣”,才能让孩子实现阅读活动,只有实现了阅读活动,才能实现“有用”。

  4 让孩子有习惯阅读

  “播种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种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种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好习惯影响孩子的一生。在孩子对阅读有了一定兴趣之后,教师要适时进行阅读指导,让学生了解阅读的方法、策略,真正走入阅读的美妙境界,形成一生受用的阅读好习惯。为此,我每周不仅只用教材教学,而是在学生“精读一篇”的基础上,去“略读一组”,直至达到“泛读一片”的效果。通过主题阅读、群文阅读的指导,孩子的阅读兴趣自然就保鲜了。长此以往,学生把每天阅读当作吃饭一般不可或缺,阅读的习惯也就养成了。

  以上“四有”读书策略是我在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探索路上的一点感悟和收获,虽然还不够成熟与完善,但我已尝到领着一群孩子走进阅读世界的甜美。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我会继续坚定地前行,让更多的孩子拥有这根神奇的魔杖,成为真正赢在起跑线上的人。

  参考文献

  1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

  2 尹建莉.好妈妈胜过好教师

  彭海娟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