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和常青藤的绵羊

  • 来源:读书文摘·经典
  • 关键字:利己主义,教育,常青藤,名校
  • 发布时间:2015-10-25 10:11

  看耶鲁教授展示的残酷世界写真。

  现在很多忧国忧民的老派人物已经对中国的大学,包括一流名校,有点不敢抱太大希望了。中国大学给人的印象是不但学术创新能力不行,就连社会责任感也不行,用钱理群的话说,培养出来的学生都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那么礼失求诸野,美国大学又如何呢?像这样的问题光问哈佛女孩刘亦婷不行,最好再找个懂行的本地人问问,比如曾在耶鲁教过十年书的威廉·德雷谢维奇(William Deresiewicz)。他出了一本书,叫做《优秀的绵羊》。这本书讲述了一点名校的运行机制。此书没提中国,可是我想如果把中美两国名校教育放在一起比较一下,将是非常有意思的事情。

  好得像绵羊一样的学生

  为说话方便,我们虚构两个学生:清华大学的小明和耶鲁大学的Joe。能入选各自国家的顶级名校,两人显然都是出类拔萃的精英。人们相信他们都是未来社会栋梁,甚至有可能成为各自国家的领导人。

  然而在此时此刻,小明的形象距离领导人还相差很远。他来自中国某个边远地区,身体谈不上健壮,戴个眼镜,社会经验相当有限,也不怎么善于言谈,除了成绩好外,简直一无所长。刻薄的人可能会说小明有点读书读傻了,是高考的受害者。小明深知自己的一切荣誉都来自分数。只有过硬的分数才能让他拿到奖学金、出国留学、找份好工作。为此,小明在清华的学习策略跟高中并无区别,那就是一定要门门功课都拿优等。

  Joe的父亲是某大公司CEO,母亲在家做全职主妇。由于父母都是耶鲁毕业生,Joe上耶鲁不过是遵循了家族传统而已。美国大学录取并不只看分数,非常讲究综合素质。Joe的大学生活就比小明丰富多了。他是多个学生组织的成员,每逢假期就去做志愿者或者去大公司实习,有相当专业的体育运动!

  所以中美大学教育的确是非常不同。可是如果你据此认为,相对于小明苦逼的应试教育,Joe正在经历的素质教育非常快乐,或者你认为Joe是比小明更优秀的人才,那你就完全错了。其实,Joe和小明是非常相似的一类人。

  Joe为什么要参加那么多课外活动?因为这些活动是美国学生评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像考试分数一样重要。跟小明刷GPA(平均学分绩点)一样,Joe刷课外活动的经验值也只不过是完成各种考核指标而已。如果说小明是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其实Joe也是。现在的大学生竞争非常激烈,根本没时间管自己生活以外的事情。除了拿经验值走人,他们并不打算对任何事物做特别深入的了解。

  人们印象中的名校应该不拘一格降人才,每个学生都根据自己的个性选择不同的道路。然而事实是,在追求安全不敢冒险的氛围下,学生们互相模仿,生怕跟别人不一样。什么时候考托福、哪个老师的课不容易拿分、考研找工作的各种手续、就连办出国打预防针总共会被扎几次,论坛BBS上都有详细的“攻略”。

  假贵族和真贵族

  近日有报道,美国华裔学生Michael Wang,2230分的SAT成绩(超过99%的考生),4.67的GPA,全班第二,13门AP课程,而且还“参加了国家的英语演讲和辩论比赛、数学竞赛、会弹钢琴,在2008年奥巴马总统就职典礼上参加合唱团的合唱”,在2013年申请了7所常青藤大学和斯坦福大学,结果被除了宾夕法尼亚大学之外的所有学校拒绝。

  很多人认为这是针对亚裔的种族歧视。但是读过《优秀的绵羊》我们就会明白,这些整天立志“爬藤”的亚裔学生,根本没搞明白藤校是怎么回事儿。

  所谓常青藤盟校,最早是一个大学体育赛事联盟。但这个体育赛事,并不是为了促进美国青年的体育运动的。常青藤的本质,是美国上层社会子弟上大学的地方。

  19世纪末,新贵不断涌现,他们需要一些精英大学来让自己的子弟互相认识和建立联系。这些大学录取要求会希腊语和拉丁文,这都是公立高中根本不教的内容,这样平民子弟就被自动排除在外。所以精英大学本来就是精英阶层自己玩的东西,是确保他们保持统治地位的手段。自己花钱赞助名校,让自己的孩子在这些大学里上学,然后到自己公司接管领导职位,这件事外人几乎无法指责。哈佛是个私立大学,本来就没义务跟普通人讲“公平”。

  当时“有资格上”哈佛的学生进哈佛相当容易,事实上一直到1950年,哈佛每10个录取名额只有13个人申请,而耶鲁的录取率也高达46%,跟今天百里挑一甚至千里挑一的局面根本不可同日而语。

  精英们很快意识到这么搞不行。一方面新的社会势力不断涌现,一味把人排除在外,对统治阶层自己是不利的。另一方面这些“贵族”子弟的学业的确不够好。

  于是在1910年代,一些大学开始率先取消希腊文拉丁文考试,给公立高中的毕业生机会。然而这样一来,一个立即的结果就是犹太学生比例突然增加。精英一看,这也不行,赶紧又修改录取标准,增加了推荐信、校友面试、体育和“领导力”等要求。这才有了后来常青藤这个“体育”联盟。

  美国名校通常都有对低收入家庭孩子减免学费的政策,比如哈佛规定家庭年收入在6万美元以下的学生全部免费,18万美元以下则最多只需交家庭年收入的10%。这是非常慷慨的政策,要知道如果你的家庭收入是18万美元,你已经比94%的美国家庭富有。在斯坦福大学,接近一半的学生家庭年收入超过30万美元(这相当于美国前1.5%)。

  上大学花多少钱根本不重要,上大学之前花了多少钱,才是真正重要的。有人统计,就连SAT成绩都跟家庭收入正相关。而获得贵族素质的最有效办法是进私立高中。哈佛、耶鲁和普林斯顿这三所大学,其录取新生中的22%,来自美国100所高中,这相当于全国高中总数的0.3%——这100所高中之中,只有6所不是私立的。

  也就是说,如果你生在一个普通家庭,你什么素质都还没比就已经输在起跑线上了。但即便如此,仍然有人不服,再难也要进藤校。

  名校到底是干什么用的?

  这样说来,美国私立名校从来就不是为全体国民服务,而是为上层阶层服务的机构。名校之所以时常做出一些“公平”的努力,比如减免学费,优先录取少数族裔(不包括亚裔),仅仅是出于两个原因:第一,要为精英阶层补充新鲜血液,这样系统才能保持稳定;第二,只有“公平”,才能保住自己作为非营利机构的免税资格。

  既然是为精英阶层服务,那肯定要严格要求精心培育,把大学生培养成真正的未来领袖吧?德雷谢维奇却告诉我们,现在名校其实并不重视学生教育。据德雷谢维奇在耶鲁亲眼所见,哪怕你遭遇最大的学业失败,哪怕你抄袭,哪怕你威胁同学的人身安全,你都不会被开除。

  1950年,美国公立和私立大学学生的平均GPA都是2.5;而到了2007年,公立大学的平均GPA是3.01,私立大学则是3.30,特别难进的私立大学是3.43。到底哪国的大学更“严进宽出”?中国的还是美国的?这组GPA贬值的数据也告诉我们,过去的美国大学比现在严格得多。事实上,在两个罗斯福总统上大学的那个年代,这些名校虽然摆明了就是让贵族子弟上的,其教学反而比现在要严格得多。老贵族非常讲究无私、荣誉、勇气和坚韧这样的品质。那时候当学校说要培养服务社会精神和领导力这些东西的时候,他们是玩真的。今日新贵充斥的大学,简直是在折射美国精英阶层的堕落。

  如果名校不关心教育,那么它们关心什么呢?确切地说,是资金。

  《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每年推出的全美大学排名,并不仅仅是给学生家长看的。大学能获得多少捐款,甚至能申请到多少银行贷款,都与这个排名息息相关。为什么在真正的入学要求越来越高的情况下,名校还鼓励更多人申请?是为了刷低录取率。录取率是大学排名计算中非常重要的一项,越低越好。为什么大学把学生视为顾客,不敢严格要求?因为毕业率也是排名标准之一,而且是越高越好。

  在现代大学里,教授的最重要任务是搞科研而不是搞教学,因为好的研究成果不但能提升学校声望,还能带来更多科研拨款。在这方面,中美大学并无不同。德雷谢维奇说,名校在这方面的贪婪和短视程度,连与之合作的公司都看不过去了。

  校友捐赠,是名校的一项重要收入来源,哈佛正是凭借几百亿美元的校友捐赠基金成为世界最富大学。为什么出生在美国的Michael Wang上不了藤校,而一所中国高中——南京外国语学校——却有多名学生被藤校录取?这可能恰恰是藤校布局未来校友捐款的策略——新兴经济体国家的精英学生未来有更大的赚钱潜力,对藤校来说,“金砖五国”的高中生比西欧国家的更有吸引力。

  总而言之,美国名校找到了一种很好的商业模式。在这个模式里最重要的东西是排名、科研、录取和校友捐款,教学根本不在此列。

  而鉴于中国名牌大学——尽管没有一所是私立的——一直把美国名校当做榜样,甚至还可能把这些事实上的问题当成优点去学习,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大学的未来也是如此。

  如果小明和Joe跑来问我,我不知道应该给他们什么建议。也许大学根本就不是教人生观价值观和思考能力的地方。也许你应该自己学那些东西,也许你根本就没必要学。德雷谢维奇说,他有好几个学生最终决定放弃华尔街工作,宁可拿低薪为理想而活,我想小明未必需要这样的建议。

  但我的确觉得这个世界哪怕分工再细,专业化程度再高,也不太可能完全靠绵羊来运行。

  何况绵羊的生活其实并不怎么愉快。

  摘自《南方周末》

  万维钢/文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