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和朋友做生意

  人情冷暖、世态炎凉尽在 大咖回忆录。

  1956年,我卖完希云大厦、礼顿大厦、加路连山大厦,李康节等人主动找上门来,说:“霍先生,你做地产生意很赚钱,不如我们一起玩。”

  他原是搞建筑的,看到我经营地产赚大钱,想与我“埋堆”,一起做地产生意。苦于与我并不相熟,后来,他联络我的一些朋友找到我,希望合作。

  我认为跟李康节等人合作可能会出现很多问题,便婉言谢绝他们的要求。

  李康节想出一个方法:搞“大联合”,把港澳两地的一些商家联合起来,合组一间公司发展地产。在他的游说下,澳门富商何贤等人纷纷加入。

  我不赞成“大联合”的做法,但拿出了一些钱入股。

  “联合”公司由李康节掌管。公司以北角为基地,大量抢购北角的地盘,其中购得的最大一幅地盘,就是香港电灯公司的电厂,并在短时间内采用售“楼花”方式,发展丽宫大厦等住宅楼宇。

  我对“联合”公司的生意,一直采取不闻不问的态度。当初答应入股,一是给何贤和一些一同做过运输生意的朋友面子;二来是息事宁人,免得别人再来打自己公司的主意。

  我在地产行业有些成绩,不少朝鲜战争时与我一起出没于海上的朋友和旧伙计找上门来,希望合伙搞地产,或在我的公司打工。我没有拒他们于千里之外,或多或少地给他们一些钱,劝他们自行发展,另谋高就,既不伤大家的和气,也让自己与他们保持一定距离,专注发展自己的事业。

  由于李康节极力扩张,两三年间,“联合”公司就在北角呼风唤雨,成为北角的“地王”,几乎独霸北角的地产生意。

  李康节把北角视为自己的地盘,决意当“大地主”。多数地产商也无意到北角发展地产,免得龙虎相争,伤了和气。

  有一个地产商偏偏不信这个邪,杀进北角抢购地盘。此人名叫陈德泰,是我的朋友。

  20世纪5O年代中后期,陈德泰是香港较大的地产商,买了很多地,兴建了一些楼宇。他学我们的做法,预卖“楼花”,一登报纸就收买家的钱,几乎不用自己的本钱发展地产,大力扩张,到处抢地,连别人不敢问津的北角他也照杀不误,结果惹来李康节等人的不满。

  由于卖“楼花”令香港地产界出现疯狂现象,港府为保障买家利益,1957年制定新条例,规定发展商要投资多少于楼盘,才能向买家卖“楼花”。

  我在地产市场赚钱早已资金充裕,新条例的实施对我并不造成任何影响。反是那些拥有大量地皮、没有多少资金的地产商,大受打击,资金周转不灵。

  陈德泰首当其冲。他的不少地盘是以一成订金购下的,并没有缴清地费。由于不能提前卖“楼花”,不能预收买家的钱,不少地盘到最后缴款时,他仍然拿不出钱来,原来的地主逼得很紧,甚至要拿回地盘。

  一方面,由于政府限制出售“楼花”,另一方面,由于香港住房需求量增大,楼宇炒风又夸大楼宇的需要,从而出现楼市短暂的虚假繁荣现象,终于爆发战后第一次房地产危机。1958年,香港的空置楼宇达到1.7万至2.8万个单位,地价下跌70%,部分地产公司濒临破产绝境。

  当时,地产商卖“楼花”,一律通过律师行收取和管理买家预付的钱,即律师行是买家的信托人,可从买家的利益出发,决定是否把钱放给发展商。

  李康节的“大联合”公司和陈德泰的公司,都是委托“的近”律师楼收取买家的钱。在地产出现危机的形势之下,“的近”律师楼听信一些人的话,决定冻结买家的钱,不发给陈德泰。

  这样一来,陈德泰既无钱继续兴建已经动工的楼宇,也无钱缴清地费,进退两难,公司濒临破产边缘。

  我和陈德泰的关系很好,一开始我很想帮他,结果发现他牵涉的钱数目实是太多,根本无法帮他的忙。

  那段时间,陈德泰整天忧心忡忡,神情恍恍惚惚,吃不下,睡不着,每天只睡一两个小时,有时还借酒浇愁。

  我很担心他会想不开,自寻短见,于是,天天陪在他身边。

  一天,已是夜深时分,我陪陈德泰散步,开解他。两个人忘记了已是深夜,也不知道要走到哪里,只是漫无边际地走着、走着……

  几个小时之后,我们居然走到飞鹅岭。两人接着爬上山去,坐在山上,陈德泰不时对着星空哀吟,或对着香江夜景扼腕长叹。

  有一段时间,每天晚上我都陪着陈德泰上飞鹅岭,和他一起度过很多个不眠之夜。

  一天晚上,在飞鹅岭,我对陈德泰说:“因为你牵涉的数额太庞大,看来,只有汇丰银行可以救你。我建议你给汇丰写封信,请汇丰帮忙。”

  “我担心叫汇丰出面帮忙,倒过来,我可能会被汇丰吃掉。”陈德泰还是患得患失。

  “到了这一步,你要相信汇丰。”我坚持自己的看法。

  最后,陈德泰被我说服,去找汇丰银行,要他们出面支持自己渡过难关。

  汇丰银行基于很多买家已经给钱,同意出面帮他。汇丰将陈德泰的一些地盘“挞订”(意即以放弃订金为代价解除合约),比如渣甸货仓地盘;一些地点好的楼盘,如“美丽都”,汇丰帮他卖掉;有些楼盘干脆斩仓……

  在地产出现危机的情况下,救起陈德泰,算是一个奇迹。

  陈德泰面临绝境,最后绝处逢生;李康节因为大量抢购地盘,扩张过度,负债累累,最终陷于困境。

  由于李康节搞得不好,最后拖累何贤,恒生银行逼他还钱。何贤本来投入不多,但是,这间“联合”公司的不少借贷都是由何贤签字担保,搞得何贤一身债,最后还是周恩来总理出面,安排中资银行出资,帮何贤渡过难关。

  摘自《时局的生意》

  霍英东/口述 冷夏/整理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