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出行“热”

  • 来源:汽车观察
  • 关键字:能源,环境,绿色出行
  • 发布时间:2016-09-30 16:52

  降低能源消耗与交通费用的出行方式已渐渐成为当下的一种趋势。

  日前,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对外分享了一项数据:到2050年,全球机动车数量将可能达到20亿乃至30亿辆,其中增量的90%将发生在发展中国家和经济转型国家,温室气体排放增值当前的3倍,交通领域碳排放贡献也将增至三分之一。

  而大气环境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基础,事关每位市民的健康与生活质量。在此背景下,国内外政府均提出相应的可持续发展及消费目标,表明了实现绿色可持续消费的决心。

  8月5日下午,作为联合国环境署(UNEP)可持续绿色出行的合作伙伴--公益智库机构能源与交通创新中心(iCET)举办了一场主题为“绿色出行”的公益沙龙活动,同样旨在倡导绿色出行。那么,绿色出行的意义究竟有多大?在当下,又该如何实现绿色出行呢?

  不可绕过的槛

  “绿色出行是绿色消费周的重要组成部分,希望广大市民尽量采用绿色出行方式,以降低环境污染,重现碧水蓝天,UNEP希望看到越来越多像iCET这样的智库机构出现,持续推动绿色交通和绿色出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驻华代表张世钢以这样的寄语作为开场白。

  那么,怎样才算绿色出行?百度搜索“绿色出行”词条,对此解释是:采用对环境影响最小的出行方式。即节约能源、提高能效、减少污染、有益于健康、兼顾效率的出行方式。多乘坐公共汽车、地铁等公共交通工具,合作乘车,环保驾车,或者步行、骑自行车等。

  也就是说,只要是能降低自己出行中的能耗和污染,就叫做绿色出行、低碳出行。

  对于为何倡导绿色出行,能源与交通创新中心执行主任安锋博士有着自己的理解,在他看来,随着经济,尤其是虚拟经济的发展,交通行业的作用越来越大,而且在一些特大城市交通领域的碳排放已超过了工业和建筑。因此,倡导绿色交通、绿色出行方式已成为一种必然的选择。

  据统计,空气中二氧化碳的排放有四分之一来自汽车尾气,人们的出行方式因此变得和气候变化息息相关。在当下,网上颇为流行的碳排放量计算器可以展示不同生活方式下“碳足迹”的不同。这其中,乘坐飞机出行100公里排碳27.5公斤,排量6升的轿车行驶100公里排碳4.71公斤,乘坐一站地铁排碳0.1公斤??而骑自行车的碳排放量几乎等于零。显然,通过这样的计算,大众对于“绿色出行”的意义一目了然。

  此外,有专家分析指出:“从社会角度来看,绿色出行将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市民生活品质,增进个人运动与健康,减少交通拥挤所造成的时间损失;而从经济角度来看,绿色出行可以降低能源消耗与交通费用,减少能源短缺危机。”

  其实,对于广大公众来说,大家都希望生活在一个空气无污染、交通无障碍的美好环境中,只有这样,大家才能拥有更高的“幸福指数”。

  如何实现?

  那么,在当下,又该如何实现绿色出行呢?

  对此,北京新能源汽车推广促进中心主任牛近明则更倾向于倡导选购并采用新能源汽车出行。他对记者指出,虽然目前北京市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到6.2万辆,且仅今年上半年增量已超去年全年,但新能源汽车也只占整体车队的百分之一点几,仍处于起步阶段。因此,新能源汽车产业应形成联动效应,政策要持续,企业和服务机构要不断完善产品质量和服务,最终才能让消费者受益,并推动行业的发展。“在不久的将来,传统汽车数量逐渐减小以真正减少环境损害,这也是我的一个梦”。牛近明说道。

  而在安锋看来,在驾车外出时,消费者可以选择通过包括拼车、租车等在内的多种方式践行绿色交通,为节能减排做贡献。

  有资料显示,一个“有车族”平均每人每年耗费1290升燃料产生3.4吨二氧化碳排放。随车多带一个乘客,这个数字就会减半,再搭上一位就能减去2/3。在国际上,有10%的美国人每周都会与别人拼车,既经济又环保。

  对此,壹壹租车运营总监李亚飞指出,在分时租赁方面,可以以“按需共享、短时自助、绿色环保”为理念,全面布局并进行资源整合,建立一个完整的人、车、桩、位的生态圈并实现自助化的终极目标。

  可见,良好的环境需广大公众共同创造,对于“绿色出行”来说,大众只需改变一下日常生活方式。比如放弃驾驶传统燃油私家车,选择驾驶新能源车、乘坐公交、或者拼车、步行、骑自行车等出行方式,这既有助于缓解城市交通拥堵,也有助于保护自然生态环境。

  总之,要想让“绿色出行”成为公众的共识和习惯需要政府和广大公众共同努力。一方面,对于广大公众来说,需从我做起,要在平时生活工作的方方面面,让低碳理念在自己的思想意识中扎根,从而通过平时在出行中的点点滴滴来营造更加温馨、更加宜居的美好环境。另一方面,对于政府来说,需要政府有关部门不断加大宣传力度,切实让低碳理念能够深入人心,这要求政府在践行“低碳”出行方面当好表率,不仅应当大幅削减公务用车,而且要大力发展低碳环保的公共交通以及新能源汽车,从而为公众的出行提供极大便利。

  文/AO记者 陈秀娟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