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监会可让QDII走得更快

  • 来源:投资者报
  • 关键字:证监会
  • 发布时间:2010-11-15 09:00
  最近和一些专做海外投资的QDII基金经理聊天,了解到证券监管部门对QDII的审批过程,方知基金经理抱怨极大,典型如前年申报的QDII产品,今年才获批发行,这让他们错过了一段极佳的海外投资时机。

  不可否认,近一年里,证监会在基金审批方面做了很多创新和开放的尝试,也催生了11月以来的前两周分别有23只、25只基金同时发行的盛况,此种“向前看”的心态值得赞扬,但我们认为,证监会对于具体产品的审批放开步伐还可迈得更大些,且不妨从当前QDII这样规模较小的产品入手,率先放开审批制,进行申报备案制等市场化试点。

  我们理解监管部门定然是因为之前首批出海的QDII大幅亏损而裹足不前,实际上,需正视的是,中国资本走出去必然是一个大趋势。我们或许在欧美一些发达国家的投资上不占优势,但在“金砖四国”等新兴市场、东南亚纷纷效仿“中国MODE(中国模式)”的地区和国家中,有机会分享更好的收益。

  这样的投资机会,应该尽快的留给国内投资者。

  投资QDII时机最关键

  有媒体曾经做过一个跟“中国人的海外投资情结”相关的调查,结果显示超过三成的公众希望进行海外投资。

  如今,全球经济逐渐转暖,经济复苏的迹象越来越明显,QDII基金作为分散单一市场风险、合理配置全球资产的重要工具,理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那么既然出海,什么最关键?答案首选是投资时机。

  首批QDII为何折戟?简而言之,投资时机不对,买在了高位——首批4只QDII相继于2007年9月、10月出海。同期,美国标普500指数达到过去十年历史最高点,此后经历了近一年半的持续下跌,跌幅近60%。

  但3年过后,我们也的确看到了QDII相对不错的表现。

  过去的2009年,在各种政策的刺激下全球经济回暖,QDII基金也取得了净值年均涨幅57.48%的骄人战绩。到了2010年,海外市场的表现远远好于A股,据Wind资讯统计,18只QDII基金今年三季度平均收益为9.29%,不仅业绩整体飘红,而且一举收复失地,实现了今年以来收益率的转负为正。

  另一组数据也同样显示不同时机成立的基金,境遇大有差异。如彭博统计的数字,标普500最低点出现在2009年3月6日——之后成立的QDII基金共有11只,今年以来全部实现正回报。

  海外投资应更便利

  近期我们注意到,新一轮QDII基金投资热潮再次出现,11月1日,随着华泰柏瑞亚洲领导企业股票基金发行,今年获准募集的QDII新军扩充至16只。

  根据天相统计,2010年以来获批的新基金中,QDII和债券基金已成为继股票型基金后获批数量第二多的基金类别,显示在全球经济复苏、全球汇率变革的时代,管理层对于QDII产品发展的支持力度明显加大。但2010年募集成立的QDII基金产品规模仍普遍较小。

  最新统计数据还表明,截至9月,上证综指今年以来跌幅达-20.57%。同期,信诚金砖四国积极配置基金投资的“金砖四国”里的巴西跌幅只有0.57%,俄罗斯涨3.34%,印度的涨幅达到14.77%。

  把时间拉长至过去的10年中,巴西、俄罗斯和印度股市,都获得了接近甚至超过A股的收益率。从2005年至2009年的数据来看,巴西、俄罗斯、印度和中国的复合年化收益率分别是29%、11%、20%和21%。这都意味着,让国内投资者适度的分享其他新兴市场以及东南亚等一批效仿“中国模式”的国家股市上涨收益,能起到国内一些投资者分散投资风险的作用。

  应朝理清责任的方向走

  目前去海外投资的时机是最佳、次佳还是不合适?我们姑且不论,但负责审批QDII的证监会,是否有过考虑:选择审批方式让QDII继续出击海外市场,如果再次巨亏,责任谁负?

  我们提醒监管部门,审批制较市场化发行,显然带有授意、引导的作用,这也必然意味着监管部门承担的压力或责任更大。若相关产品按市场化程序发行,投资者自行负责投资风险,监管到位与否是一种关系;而带有包办、引导色彩的审批发行引发的监管到位不到位的意义完全不同。

  证券市场的多数参与者都知道,审批制是历史原因形成,带来的问题已显而易见。我们建议,一方面,监管部门要继续帮助业界拓宽投资、经营渠道,加强投资者风险教育;另一方面,要学会放下包袱。

  推动QDII出海,不论涨跌收益多少,管理层都不宜将此类“责任”往身上揽,否则,相伴而生的定是将未来更大的责任揽了过来。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