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企有梦想总是好的

  • 来源:金融理财
  • 关键字:房企,梦想
  • 发布时间:2017-09-29 15:56

  山不转水转,据说如今房企的日子也没有那么荣光了。

  回顾十年前,欧布,也可以说是五年前,哪个房企不是赚得盆满钵满的?姑娘相亲,如果听说对方是做房地产的,挤破头皮也得嫁过去。毕竟相较“破点头皮”,有钱有房更重要。

  当然,时至今日,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房企们的销量也不错,只是处在这个各行各业都忙着“转型”的时代,你若不随随大流,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做企业的。即便你曾经是鹤立鸡群的房企,也有可能被蔑视。

  所以,为了赶上时髦,房企们纷纷涉足金融圈,意欲分得一杯羹。只是,在如今这个人人都想搞搞金融的时代,这杯羹能否喝得合口呢?

  业绩好又能怎样?

  暂且不管他们合不合口,先来看看25家上市房企近期的销售情况。

  据说截至到7月7日,A股及港股至少已有25家上市房企公布了今年前六个月的合同销售额,总计数额达14530.2亿元(默默地算了下,这到底是多少钱?数学是体育老师教的,算不过来了),同比增幅45.92%(还不错哦,值得骄傲自豪)。

  如此漂亮的业绩,离不开那些知名房企的贡献。比如,融创中国(一提到他,不由得想起了乐视,不知乐视可还好?)、新城控股、中国恒大、旭辉控股集团等,同比增幅超过了70%。大企业就是不一样,霸气外露。

  说到这,好像没有碧桂园,一个听着好优雅的地产商,曾经在销量上夺了不少次冠军呢,这会怎么不见了?还有招商蛇口、华润置地都哪去了?估计忙着卖楼去了,没有闲工夫公布销售数据,那咱先忽略他们吧。只是从已经公布的数据也可以看到,房企们在销售上已经形成“你追我赶”的态势,誓死不做凤尾。

  不过没办法,我们就是喜欢给同等行业做个排行,弄个名次,看热闹不怕事儿大。先从销售额的绝对值搞点事,万科、中国恒大、保利地产、中国海外发展、融创中国目前位列前五名。其中,老大牌万科在今年的前6个月共实现合同销售额2771.8亿元,雄踞榜首(大牌就是不一样,抱抱大腿)。恒大委屈的跟在后面,不过2440.9亿元也让我红了眼,动了心,特别是同比增长72.16%,必须干一杯庆祝下。

  牛逼的人,一般都会渗透到骨子里。2017年才过半,万科和恒大的销售业绩就在2500亿元上下,可以预见年底实现4500亿元甚至5000亿元的目标小意思啊,希望不要闪了舌头。

  做不到博爱,还是要厚道,得顾及下其他房企的感受,让他们也上上榜,激动一小会。毕竟,融创中国、新城控股、旭辉控股集团、佳兆业集团在同比增幅层面跻身五强,均超过6成。融创中国虽然给乐视赞助了150亿,人家又凭能力赚回来了,今年前6个月共实现合约销售金额1118.4亿元,同比增长89.24%,150亿算的了什么?九牛一毛。

  只是,没有地哪来的业绩啊。所以尽管现在楼市调控持续加紧,房企们的抢地热情依旧有增无减。比如万科(突然有点想念王石,另外,田朴珺咋样了?),时刻不忘加紧拿地的步伐,碧桂园、融创中国、华润置地、金地集团等也都纷纷打开大门,努力补库存。

  不谈转型怎敢立于世?

  不过,销售业绩强,库存补得多,就代表房企的路好走了吗?No!地产和金融这对“孪生兄弟”,当一方有难,对方怎能逃得过?目前,银行缩表、贷款利率上调,对于地产来说,也是个难以逾越的鸿沟,想要抽刀断亲,也已来不及。唯一的出路,可能就是也要搞搞金融产品了,比如地产ABS。毕竟,大家都在谈这个,你若不谈,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出来混的。

  毕竟这么做,不仅能够缓解融资和授信需求,还可以寻到新的业务增长点,何乐而不为?于是,一些房企一边收购金融牌照,参股控股银、证、保、信、基,成立产业基金、并购基金,意欲实现负债多元化,一边努力发展房地产资产证券化,通过ABS、MBS、CMBS、类REITs、私募基金等金融平台,实现自己轻资产、高周转,达到资产流动性的愿景。

  举个例子,比如泛海,可以说是在金融领域涉足较早、也是最深的房企之一,他们家的金融业务的规模和盈利能力均强于房地产业务。之后,绿地、华润、星河、鲁能、万科、恒大、华夏幸福等也开始布局。近年来,绿地、恒大甚至提出要获得“全金融牌照”,野心如此之大,给一个崇拜的小眼神让他们乐一下。

  如果要提一个在这方面最具代表性的房企,那么当属万科。从2013年10月开始,万科变以27亿人民币入股徽商银行,并参与其在H股的首次公开发行。2015年6月,万科与鹏华基金合作,发行国内首只公募房地产信托投资基金“鹏华前海万科REITs”。2016年8月,万科入股网贷平台鹏金所并成为其第一大股东。频率这么紧,可见他的心有多迫切。

  从银行到基金,再到互金,充分体现了万科对金融领域布局的三个阶段。只是,房企做金融,真的会得到他想要的结果吗?偶像剧中,一厢情愿,一般都会有点惨。

  有梦想总是好的

  理想很丰满,现实太骨感。金融是一块肥肉,但却不是谁吃了都能够适应,有人就可能消化不良。

  而且,从当今的形势可以看到,金融业务能给企业提供的利润贡献仍然不大。目前,银行通道的开发贷和委托贷款、证监会的公司债和股权融资、表外融资的地产基金和资管计划均受到管控限制。如此一来,房企尝试创新金融产品的方式也就非常有限,大多集中在类REITs和CMBS上。其他方式,估计也只是可望而不及。

  在此先跑个题。之前听一朋友说,有一个小地产商,想做批P2P赶赶时髦,只是如今的P2P虽然如雨后春笋,但是也不是那么容易就能做成,还是需要底子的,所以最终无疾而终。

  小企业都想插足金融,房企大佬们如果不试下,貌似有点对不起他们的名气。况且,如今土地、资金、人力成本不断提升,房企利润率却不断下滑,从2015年开始,上市房企的平均利润率就已降至个位数,此后又不断下滑。这还只是小case,如若出现周期性涨跌变化,以及讨厌的调控政策,就可能致使业绩容易出现波动,缺乏连续性,从而影响到企业的评级、融资等环节,那这就玩大发了,房企伤不起,更等不起。

  所以,在这个千变万化,你死我活的时代,不寻求点新鲜刺激的东西,有点枉费来人生走一遭。而且,驰骋沙场这么多年,房企们试水房地产资产证券化也是有些许优势的。

  如果真的踩着狗屎运做好做强了,倒是也可以盘活存量,完成轻资产化运营,让融资方式更加多元化。这不,刚刚万达以总额631.7亿元的价格将76个酒店和13个文化旅游项目卖给了融创中国,据说和轻资产化脱不了关系。

  只是,房企做金融就没有风险了吗?这应该也是分外之事吧。万达出售非核心产业就表明他已经无力承担过多的产业,做金融想必也没那么容易吧。小编想说的是,在这个人人都可以谈金融、涉足金融的时代,金融圈真的会敞开怀抱拥抱一切大众吗?可以从众,可以跟着惯性走,但是做好自身分内的事,是不是更重要呢?别“丢了西瓜捡了芝麻”,小编觉得房企还是先把房子建好、卖好,才是正经事。

  文/本刊记者 邵萍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