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步竞争力

  • 来源:21世纪商业评论
  • 关键字:国内,电影产业,瓶颈,竞争
  • 发布时间:2011-01-24 10:09
  渠道仍然是国内电影产业的主要瓶颈,大地数字影院的创办者于品海曾在2005年投资制作电影《电影往事》,但院线们根本不买这家产业新丁的账,而找不到愿意放映的电影院,票房自然无从谈起。

  渠道的强势和其稀缺性有关:在过去的5年里,中国电影的票房收入和总观影人次都增加了两倍以上,但电影屏幕的数量只增加了一倍,即使在北上广这样影院“扎堆”的票房重镇,也经常出现热门电影一票难求的情景。因此,在大地看来,自建渠道,有直接和观众对话的资本,或许是布局电影业最有效的方式。

  不过,在一线城市里,影院间的竞争已经十分激烈了,核心商业区和繁华地段多数都已经有影院捷足先登,还有诸多后来者虎视,而且影院的建设标准也“水涨船高”。二三线城市的情况又有所不同,许多消费者徒有观影需求和热情,却因为影院数量的稀缺以及放映影片的滞后,导致无电影可看,“专业”些的影迷可能就需要驱车几个小时去省城看电影了。因此尽管一线城市一直在大地的规划里,但先从进入门槛更低、竞争不那么激烈的二三线城市做起,是更现实的选择。

  但二三线城市影院的发展也自有它们的难处:我国电影发行模式采用的是院线制,电影必须由院线统一分配给旗下的影院,而且当时我国影院大都采用传统胶片电影放映模式,一部大片的拷贝数量有限、拷贝成本高。因此,当时二三线城市的小影院非常吃亏,因为拷贝通常会优先“照顾”到省城,再轮次放映,而且拷贝在放映过程中会有损耗,等轮到自己了,比一线城市已经滞后了很长时间不说,影片的画质也打了折扣,票房当然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很多二三线城市的电影院干脆少放甚至不放电影。

  为了解决大片同步播放的问题,大地首先确定了建立院线而非建设影院再挂靠院线的战略,签约旧影院、建设新影院和组建院线几乎是同步进行的,这就保证了大地的影院渠道不会受到区别对待;其次,大地数字影院采取了一个在当时看非常超前的决定:影院全部采用数字放映机,数字放映机尽管前期设备投入较大,但传输和拷贝上的成本非常低廉,能在第一时间普及到大地旗下的影院。

  不过,数字放映模式也有致命的症结,就是片源的缺乏。因为当时国内普遍都采用传统胶片放映,数字格式的电影片源很少,为此,大地经常自己出钱转制数字格式的片源。当然,如今随着数字放映的普及,这个问题也就自然不存在了。

  大片必须和一线城市同步,但考虑到消费能力的差距,票价必须不同步。大地以当地中等收入月薪的1%为参考制定票价,他们的考虑是,电影本来就不应该是精英群体的消费品,应该是大众消费品,而且国内很多厂商以票价为影院收入的思路本来就是错的,在电影业比较成熟的美国,票房可能只占到影院收入的40%,卖品和广告才是大头。因此大地尽管票价不高,但非常注重开发影院其他的盈利模式,比如随片广告的开发,最开始就是放一场、收一场钱的十分粗放的方式,而大地也逐渐根据观影人次、特征为广告商投放制定不同的、有针对性的策略。

  再如爆米花制作,大地并不会因为这里是二三线城市、定价相对便宜而敷衍了事,而是有一套非常严格的制作工艺和标准,他们希望大地的爆米花是这个城市里最好吃的爆米花,而且在外观上颇有辨识度,让人一眼就能看出来是大地院线出品。

  同时,二三线城市的消费者的娱乐项目相对简单,因此大地院线还能成为这些城市里的文化和娱乐中心。因此大地旗下的影院除了选址上尽可能在城市的核心商圈外,也会利用影院的平台开发一些其他的娱乐活动,比如经常组织影迷和明星的见面会——这对平时很难见到大明星的二三线城市消费者来说是一件特别有吸引力的事情;世界杯时,大地会在影院内组织球迷免费观看世界杯,甚至有时还将影院布置为影迷求婚的场所。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