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不死

  • 来源:21世纪商业评论
  • 关键字:博客,追随者,信息,传播
  • 发布时间:2011-01-24 13:17
  “今天,我将正式关闭使用了两个月的Twitter,碎片化的信息让我感到乏味。如果还有人愿意继续关注我的想法,请浏览我的博客吧。”查尔斯是美国一本商业周刊的专栏作家,在更新自己最新的博客文章时,他坦言“自己仍然愿意做博客的追随者”。实际上,在Facebook、Twitter等社交和微博网站大行其道的今天,很多人都认为博客将成为躺在博物馆里的老古董。但实际情况恰恰相反,博客不仅没有死,反而仍在影响着更多的人。

  在eMarketer的一份最新研究报告中显示,2009年美国博客覆盖人数已经突破1亿,占到互联网用户人数的48.5%。据eMarketer预测,2010至2014年,美国博客浏览人数将继续平稳增加,2014年美国网民中每月浏览一次博客的人数将达到1.5亿,占到美国网民数量的60%。目前,仍有一半的网民阅读博客,并且约有12%的美国网民至少每个月更新一次博客。

  而在中国,博客从2009年7月开始成为网民浏览时间最长的服务以来,一直持续着快速增长的势头。2010年初,韩寒在新浪微博上的一声“喂”,网聚了超过3万人的关注,当时就有人称“微博的影响力将远远超过博客”。但现实却是,目前作为博客第一人的韩寒,已经拥有了超过3亿的博客点击量,比2009年上涨了将近1亿。在中国家庭及办公网民总有效浏览时间规模已经达146.1亿小时的情况下,搜索和博客已经成为普及程度最高的两项应用,远高于排在其后的视频分享和C2C网络应用。视频分享和C2C平台的浏览时间在最近一年增长很快,其中视频分享从2010年2月起浏览时间超越休闲交友排在了第二位。但是,这些服务都收到许多特定时间(如节假日)的影响而下降,C2C平台在2009年春节时,受到物流中断交易暂停的影响,降幅就高达51%。与这些网络功能相比,博客仍然是最为稳定的互联网使用方式。

  作为诞生没多久,却不得不面对“是否衰老”问题的博客,许多人仍然认为它是网络时代最有效的“言论发布中心”和思想的“汇集地”。“当第一个博主在键盘上释放了自己,获得了自由表达的愉悦,那么这种自由的潜流就会通过文本,透过搜索引擎,为其他人所发现。当他们领悟了写博客的快乐所在,并且加入其中,那么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在键盘上找寻到自我,找到自由,这就是博客的魅力。”这是2009年备受关注的一篇名叫《像说话那样写博客》的博文。不容否认,今天“即时信息流”正在快速地兴起,但是即时信息的价值似乎还没有被完全开掘。

  “新闻、娱乐、明星”目前是即时信息中传播最多的三个要素。但在一篇不到100字的文章里不仅要表达观点,还要能反映思想、修养、文化和情趣,这几乎是不可能做到的。因此,在即时通讯方式承担了信息快速发布功能之后,博客担负起了内容的深度解读和思想交流的角色,这两个新兴的网络工具也仍在并行不悖地运行着。

  同济大学文化批评研究所的年轻学者王晓渔认为,博客的网络交流方式不是“面具写作”也不同于“职业写作”,而是一种“业余写作”。因此它具有写作对内、阅读对外的特质,将个人性和公众性有机地结合起来。事实上,大部分博客的固定访问者只是对博客内容具有认同感的网友。因此,博客的最大意义就在于它可以推动各种“精神共同体”的形成,这种在精神层面上形成的用户链接是微博和社交网站很难做到的。

  因此,许多互联网企业也开始尝试“两只脚走路”。根据艾瑞咨询的统计,目前国内微博用户大量来自同一服务提供商的博客服务用户,从几大微博服务的用户与博客服务用户的比例关系来看,绝大多数微博用户同时也在使用同一服务供应商的博客服务。有89.8%的新浪微博用户同时使用新浪博客服务,而腾讯微博用户几乎全部都在使用Qzone博客服务。艾瑞咨询分析认为,作为一项新兴服务,微博在网民中的渗透率还不高,作为与微博最为相似的博客则已经积累了大量用户,且两项服务的用户同质性相对较高。在微博服务发展的初期,一定比例的用户仍然需要从博客服务过渡而来。

  微博用户的语言表达相对比较简短随意,即时更新的特点更符合现代人的快速生活节奏,使人际交流更加紧密。而博客更适于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受,因此也受到许多有一定社会经验和文化层次较高的人群的喜爱。在互联网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很难有一项服务能够成为“常青树”。但是急速的发展不同于大浪淘沙,一些看似过时的工具其实仍然有着非常强盛的生命力。

  现在,你可以尝试更新一下自己的博客。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