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探斯诺故居 蓝眼睛中的红色中国

  • 来源:时尚北京
  • 关键字:斯诺,故居,中国,革命
  • 发布时间:2011-08-18 14:21
  提起斯诺,大家应该不会陌生,在中学历史课本中,斯诺的名字赫然在目。毛主席称赞他是“中国人们的朋友”,这句话使得当时年幼的我,对这个外国人充满了好感。

  通过课本上的介绍,我在一本杂志上看到了转载的文章——《红星照耀中国》(又译作《西行漫记》),也是通过这篇文章,让我受到中国革命思想的启蒙,从中知道中国革命的不易,从中知道革命者的情感世界竟然那样丰富。斯诺的名字也牢牢地印在了我的脑海里。

  与斯诺故居的偶遇

  朋友要来北京游玩,预定的宾馆叫中安宾馆,在北京站南面的一条小胡同里。这条位于北京站东街路南,泡子河东巷内的胡同叫盔甲厂胡同,东起泡子河东巷,西止抽屉胡同,长约230米。胡同南侧与解放里相通,北侧与大羊毛胡同相通。由于店面不大,又位于胡同里,不是熟人倒是很难找到这一去处的。

  目测中安宾馆,一圈小楼总的建筑面积不过万八平米的样子,其总体布局倒像加高了的四合院,从院落里设置的指示标看,宾馆依据楼舍分成5个客房区。朋友预定的客房在5区的2楼,十一、二平米的房间设了两张单人床,室内设有卫生间。虽然家具陈设普通,但住起来还算舒适方便。

  送朋友到了房间后,拉开窗帘,偶然间,见窗对面的画廊内有斯诺故居的介绍。等拿起放在桌案上的《中安情》企业宣传画册,翻阅到“斯诺故居——中安之家北京中安宾馆”一栏时,我才知道,自己竟然撞入了斯诺的故居。

  下楼问了问胡同里的一位老住户,据他回忆,原来院内树木很多,还有山石,房屋并不多,更像是花园。

  斯诺其人

  斯诺的全名为埃德加·帕克斯·斯诺(1905—1972),汉文姓名施乐。美国著名作家、记者。斯诺毕业于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1928年到中国,在上海任《密勒氏评论报》助理编辑、代理主编兼《芝加哥论坛报》驻华记者。1930年为美国统一报业协会记者,开始在中国各地采访。

  1941年皖南事变发生后,斯诺冲破重重阻力向外界报道皖南事变真相。为此,国民党当局取消了斯诺的采访权力,斯诺被迫离开了中国。斯诺在旧中国生活了13年。鲁迅先生说过,斯诺是个明白人,“有几个外国人之爱中国,远胜于有些同胞自己,这真叫人伤心。”

  新中国成立后,斯诺分别于1960年、1964年、1970年三次来华访问,写出许多介绍新中国的报道,并出版了《漫长的革命》、《大河彼岸》、《中国巨变》等著作。

  斯诺墓碑文由周恩来拟定

  在北京大学未名湖畔的山坡上,有一方容易为人忽视的白色墓碑。碑文写着:中国人民的美国朋友埃德加·斯诺之墓。碑文是由周恩来亲自拟定,叶剑英题写的。那么,作为中国人民的朋友,埃德加·斯诺对中美关系有何贡献呢?

  1932年圣诞节,斯诺与海伦·斯诺在东京结婚,后游历中国、日本、朝鲜、缅甸、印度等地。1933年春天,斯诺夫妇在北平(即现在的北京)安家,住址在东城盔甲厂胡同6号(原13号)。1934年初,斯诺以美国《纽约日报》驻华记者的身份兼任燕京大学新闻系讲师。就是在这里,斯诺爱上了安静的未名湖,繁忙之余,他常和夫人漫步在美丽的未名湖畔。

  带宋庆龄密信进入延安

  在此期间,斯诺向很多人问起中国工农红军、苏维埃以及共产运动。有人说根本没有红军,也有人否认苏维埃的存在,说都是共产党捏造出来的。这时斯诺结识了鲁迅和孙中山的夫人宋庆龄,他第一个把鲁迅的著作介绍到西方,他也想向西方介绍神秘的延安。

  1936年6月,斯诺不顾生命危险,奔赴陕甘宁边区采访。由于斯诺带着宋庆龄写给毛泽东的密信,他不仅顺利进入边区,还采访了包括毛泽东、朱德、林彪在内的众多中共领导人,以及普通的红军战士。接着,斯诺写了大量文章,让外界知道了中国共产党的抗日主张。他后来出版的《红星照耀中国》更是在西方引起极大轰动。斯诺也因此成了第一个采访中共领导人的西方记者。

  1937年7月,抗战全面爆发后,北平沦陷,斯诺坚定地站在抵抗侵略的中国一边,在自己的住所里掩护过不少进步学生,帮他们撤离北平,参加抗日游击队或奔赴延安。

  毛泽东:我对你不讲假话

  二战期间,斯诺担任美国几家报纸的战地记者,先后赴中国、印度、苏联等战争前线采访。

  1949年,斯诺在美国与海伦分手,后与女演员洛伊斯·惠勒·斯诺结婚。1959年,斯诺被迫举家移居瑞士日内瓦,原因是他被美国联邦调查局(FBI)视为危险分子。

  新中国成立后,斯诺一直期望重访中国。1960年6月,他终于来到北京,见到了阔别多年的老朋友毛泽东。1964年,斯诺再次访问新中国。

  中国的“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斯诺非常想来中国看看,但是一直都没有如愿。不得已,他给毛泽东写了一封信。斯诺后来对毛泽东说,我经常想给你写信,但我真正写信打扰你还只有这一次。1970年秋天,斯诺和洛伊斯·惠勒终于来到中国,他是第一名在“文革”期间进入中国的西方记者。毛泽东在与斯诺长谈的最后说:“总而言之,我跟你反复讲的一句话就是,35年前到现在,我们两个人的基本关系没有变,我对你不讲假话,我看你对我也是不讲假话的。”

  1970年10月1日的国庆大典上,毛泽东特意在天安门城楼上与斯诺亲切交谈,他们亲密无间的大幅照片被刊登在《人民日报》头版上。这是毛泽东给美国的一个信号,意思是欢迎尼克松来中国访问,因为美国新任总统尼克松多次公开表示想访问中华人民共和国,不过美国人一时间无法领会这个中国式的暗示的深意。

  派最好的医生去瑞士给斯诺治病

  1971年4月30日,美国《生活》杂志发表斯诺的文章,透露了毛泽东曾告诉他的话:“如果尼克松访问中国,无论是以旅游者的身份还是以总统的身份都会受到欢迎。”1972年2月21日,美国总统尼克松抵达北京,开始他对中国的访问。遗憾的是,当年2月15日,斯诺在瑞士日内瓦因癌症病逝,看不到中美关系史上这重要的一幕。值得一提的是,在斯诺患病期间,中国曾派顶尖的医疗小组前往瑞士,专门给斯诺治病。

  斯诺留下遗嘱:“我爱中国,我愿在我死后把我的一半留在那里,就像我活着时那样。”斯诺每次到北京,都要重访北京大学的未名湖。所以,斯诺的夫人洛伊斯将他的墓地也定在湖边。于是,斯诺的骨灰一半安葬在美国,一半安葬在中国。

  1973年10月19日,斯诺部分骨灰安葬仪式在北京大学未名湖畔举行。周恩来、李富春、郭沫若、邓颖超、廖承志、康克清以及北大师生代表参加。碑前放着毛泽东送的花圈,缎带上写着:献给埃德加·斯诺先生。

  怀着对斯诺这一“中国人民的朋友”的敬仰,我又重新审视中安宾馆这群建筑,看那玉一般光亮润泽的石铺地面、看那楼角处的雕塑,坐进庭院处摆设的靠椅,体味当年斯诺先生冲破重重阻力向外界报道皖南事变真相后的心境。

  文、图片提供/陆杨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