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余的部分

  人类总爱怀着乡愁的冲动,到处寻找家园。这句70后们读书年代耳熟能详的口号,在80后身上也找到了文化遗传。

  事情的起因是《汽车公社》在2个多月前布置了“探讨城镇化与汽车行业关系”的组稿,最后的呈文让人感慨万分,几乎所有80后记者,都在他们文章中表现出与年龄不相符的怀旧伤感情绪,他们浓彩重抹深情并茂地书写了自己的家乡--没有被城镇化以前的中国小镇或农村,那些几乎可以滴出泪水的词句,完全可以被BBC剧组拍摄《美丽中国》时所采用。

  但就汽车工业,或许这一波城镇化对汽车行业可能带来的机遇、可能提出的挑战,或者是基于前车之鉴,避免汽车市场过度繁荣对新一轮城镇化造成的伤害,这些我们原本需要深入探讨的问题,他们几乎集体盲视,对其进行淡化处理。--那一刻,我是理解他们的,清澈的河水伴随着青涩的岁月,停留在记忆中的一切物是人非,还没有那一代年轻人的美好幻想如我们这般被抽取得如此过度。他们肯定是在敲键盘的过程中,由于某种情绪的驱动,突然丧失了该有的理性思考。

  想明斯聪,情幽斯钝呵。

  经济学家们和社会学家们,总爱谈论“规律”,而人文学家,尤其是后现代主义者,喜欢批判现代化的“异化”。前者以描绘地图式的方式关心着人类的未来,后者时刻则体贴关怀着个体的内心。前者更容易被社会大众所认同,但是后者的声音现在也不失强劲,尤其近几年,国内总会间或涌现一种强烈乡愁式的学说。发自内心的声音,如果总是被规律的“普遍性”所掩盖,或者寻求个体本质的需求,一旦意识到他们的追求只能是种“普遍性”的追求时,他们或朦胧、或有意识地痛苦。就如这些80后的记者们,不约而同地将产业稿写成怀旧抒情散文。

  但我也不完全认同所谓的“异化”之说,或者如米兰昆德拉所言,统一就意味着个体的在劫难逃。经济建设、社会建设需要一种全局观,未来观。大一统地考虑整个社会更好的走向,并尽量避免可能的弊端,一直是社会建设者们努力的方向。这也是更大更广阔意义上的关怀。

  传统农业生产转向工业化社会,必然有其不可避免的规律性,因此,城镇化一直被与工业化并提。目前中国最大的内需就是发展相对滞后的城镇化。要把这个潜能释放出来,还需要深化改革。我相信,这是个极有政治经济智慧的判断,在这个前提下,汽车工业势必还会迎来自己的发展春天。当然,如何规划、如何改革,如何实现一个没有雾霾、没有拥塞、最大限度地平等公正的城镇化,才是我们所期盼的。

  有位当代诗人写道:春天了,有很多多余的部分。我们祝愿,城镇化和汽车工业在实现增长目标的同时,为这些80后们,甚至他们的孩子们,留出更多的“多余的部分”。

  文/吴乐晋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